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备课资料
一、嬉笑怒骂,文采斐然
评论家们历来认为《拿来主义》一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其实,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形象描绘。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碜可怜的程度。“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练、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文章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时这样写道:“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欣欣然”可见“废物”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之态。“蹩”字绝不能换成“走”和“踱”,“走”字外延过大,适用范围过宽,缺乏形象感;“踱”字过于从容不迫,闲适自得,与“废物”的情感氛围不合;“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贪馋相,可憎又可怜。
妙用反语。文章列举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三种表现之后,有这样一句议论:“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屑不齿。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作者又写道:“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也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与之相对的是作者倡导“拿来主义”的主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鼓吹”绝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词严地宣扬真理。“吝啬”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意,而是贬词褒用,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忘宗、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揶揄。
巧用比喻。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何对待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先把中华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然后正反两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拒绝借鉴、害怕污染、不敢选择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说成是“昏蛋”,把全盘继承、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比作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高贵典雅的内容,要“拿来”而且“使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除了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之外,文章许多地方也广泛使用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说“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作者这样写:“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致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把“送去主义”者类比作尼采,这样评述尼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得锋芒锐利、深刻。
词语错位。“挂”和“过去”互相抵牾,本来是不能搭配在一起的。但鲁迅先生把“过去”嫁接在“挂”上,讽刺“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无处不“挂”的丑陋,幽默感扑面而来。“拿来主义”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地惹人发笑。“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也很妙,不说“排外”,不说“卖国”,而说“闭关”“送去”,挖苦嘲讽的意味很强。说帝国主义的“奖赏”,鲁迅提醒人们要区分三个概念:“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特定的语境赋予“抛来”“抛给”“送来”三个词不同的感彩。“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漫无目的地给予,施受双方应是平等的、公正的。“抛给”不但画出了洋主子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且画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希望得到主人“赏赐”时那种奴颜婢膝的丑态。施受双方是不公正、不平等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性质。明明是“抛给”,偏偏说“送来”,错位倒置,辛辣地嘲讽了帝国主义的伪善和阴险,奴才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杂文中真正做到了嬉笑怒骂,皆成文采,可谓一绝。
二、关于“拿来主义”
“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摸门,甚至破门跳窗而来。“闭关自守”“门户开放”,那种简洁利落的公式套语很便于记忆,作为标题或标语,又紧凑,又容易上口。但是,历史过程似乎不为历史编写者的方便着想,不肯直截了当地、按部就班地推进。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有时只开了半扇窗,却关不上门,有时门和窗都紧闭,只留下门窗缝和钥匙孔透些儿气。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不伤风着凉;门窗半闭,又防屋子里人多,会闷气窒息;门窗半开半掩,只怕在效果上反而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谈论历史过程,是否可以打这种庸俗粗浅的比方,我不知道。
(钱钟书《“走向世界丛书”序言》)
三、鲁迅杂文集的命名
鲁迅先生杂文集的命名,或比喻,或反语,或引用,或拆字,诙谐风趣,精辟深沉。搞清楚这些杂文集命名的含义,对于深刻理解先生杂文是很有意义的。21世纪教育网
1925年编定的《华盖集》。关于此杂文集名,先生解释道:“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先生杂文的锋芒大多指向反动政府及当时的一些所谓学者、名流和正人君子,因而招致了政府的迫害和文化帮凶的围攻。先生将此迫害和围攻比喻成交华盖运,在调侃中体现了辛辣的讽刺。
1926年编定的《坟》。先生说:“过去已经过去,灵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先生将自己的杂文说成是“糟粕”,当然是谦虚之语,但是对那些反动派及御用文人,“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他眼前,使他有时不舒服”“得到一点呕吐”道出了“坟”这一比喻的内涵。先生又说,“只要是自己的,我有时也喜欢将陈迹收存起来,明知不值一文,总不能绝无眷恋”,命名为《坟》也是一种“取巧的掩饰”。
1928年编定的《而已集》。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如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次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面对反动军阀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先生既愤恨,又无能为力,“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这个虚词“而已”虚中有实,表现出先生强烈的愤慨之情,真可谓“出离愤怒”了。
1932年编定的《二心集》。1930年5月7日,《民国日报》载有署名“男儿”的文章《文坛上的贰臣传——鲁迅》,恶毒攻击先生“为了卢布”,“被共产党屈服”,“所谓自由运动大同盟,鲁迅首先列名;所谓左翼作家联盟,鲁迅大作讲演,昔为百炼钢,今为绕指柔”等,并以“贰臣”讽刺先生。对此,先生反击道:“御用文学家给了我这个徽号,也可见他们的‘文坛’上是有皇帝的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男儿”之类御用文人的丑恶面孔。以“二心”作集名,既是针锋相对的反击,又是向对方作出宣告:自己将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21世纪教育网
1934年编定的《南腔北调集》。1933年1月,上海《出版消息》发表了署名为“美子”的一篇文章《作家素描》,其中写到:“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并且是‘南腔北调’,然而这是促成他深刻而又滑稽的条件之一。”对此,先生反击道:“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昆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此番话表明了先生不愿随波逐流、鄙薄那些讨好主子的无聊文人的品质。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于诙谐之中,寄托了对“美子”之类敌人的嘲讽鄙视。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935年编定的《且介亭杂文》。先生在《序言》末云:“记于上海且介亭。”当时,先生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当时此路被称为“半租界”。且,即租之右半;介,即界之下半。这里,先生用的是拆字和会意的方法。以这种方法为集子命名,不失幽默诙谐,亦见先生标题艺术之一斑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