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重点 探究和归纳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重点 突破 组织学生摆一摆,边操作边记录有关的数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再引导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从中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含义。
难点 突破 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计算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长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说一说“任意”的含义。
教法 组织引导法、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数据,从中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学法 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实际操作法、小组讨论法。通过实际操作,小组交流分析相应的数据,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课前 准备 教师 课件、小棒。
学生 笔、稿纸、小棒。
过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三角形,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直接切入正题,指明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新 1.搭三角形。 师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师引导学生理解“围成”的意思,即三条边 首尾相连。并让学生思考: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 师追问: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当学生犹豫时,师引导学生动手试一试,搭一搭。 让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四组小棒(长度与教材第27页中呈现的相等),进行小组合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搭成一个三角形。 2.提出猜想。 师提问:哪几组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预测:第3组和第4组小棒不能搭成三角形;第3组两根比较短的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第4组两根比较短的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师根据汇报,课件演示: 并明确: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与第三根小棒一样长时,搭不成一个三角形。 质疑:那么,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根据搭一搭活动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回答:较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长的那根小棒。 3.算一算,比一比。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算一算,比一比”中两组小棒搭成的三角形。 让学生计算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搭三角形-提出猜想-算一算、比一比”的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任意”的理解,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巩固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2题。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让学生从5根小棒中任意取出3根,摆出三角形,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摆? (3)小组活动:用这5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试着摆一摆。 全班交流汇报: 第一种:3厘米、3厘米、3厘米 第二种:3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种:3厘米、4厘米、6厘米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3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进行小组活动,完成表格的填写。 (3)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出一个等边三角形;4根同样长的小棒不能摆出三角形;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出一个等腰三角形;6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出一个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侧重于解题的灵活性,利用多种形式,巩固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
(2):
(3):
反思 本节课是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计算比较、讨论交流的活动中,经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否搭成三角形,学生在亲自动手的基础上观察、分析,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而根据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比一比,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通过这些动手操作、探讨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整节课中,教师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自己猜想、验证、归纳,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细节,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想法上,需要提高。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