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4 备课资料(失街亭)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4 备课资料(失街亭)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4 11: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备课资料
论诸葛亮的用人——马谡篇
任用贤才是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所必须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诸葛亮是蜀国建立初期的最主要执政者,他对任用人才的问题一直是相当慎重的。然而诸葛亮的用人,又一直以来成为很多人辩论的焦点。一方认为诸葛亮的用人是相当客观和实际的,而另一方则认为诸葛亮用人唯亲,只提拔亲己派的人。讨论诸葛亮用人的焦点无外乎街亭用马谡和未足够重用魏延这两个问题。现在我先就诸葛亮在街亭用马谡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评价一下马谡这个人。
公正地讲,马谡绝不是个庸才。马谡字幼常,是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东南)人,为马良的弟弟。“马氏五常”,在当地很有名气。马谡其人“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见《三国志·蜀书·马谡传》),在军事理论上很有一套。他在诸葛亮南征时曾进言道:“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见《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裴注引《襄阳记》)。马谡提出的这套建议,应该说是对南征问题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和有着相当长远的战略眼光的。为此,马谡很受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和马谡一起讨论军国大事,常常要“自昼?达夜?”。蜀军在第一次北伐时,形势相当有利。当时“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蜀军占领三郡后,魏明帝曹睿非常重视,令右将军张郃率领步骑五万,前往陇右进击蜀军。而且曹睿亲自赶往长安,坐镇督战。
在张郃军进入陇右之前,蜀军占有以众击寡,以强击弱的绝对优势。陇右五郡,三郡叛归蜀军,只有陇西郡(今甘肃陇西附近)、和广魏(今甘肃天水东)二郡不服。当时的形势是:只要能切断关陇通道,把这种优势保持一个月左右,就会占领全部陇右地区。(参照《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注引《魏略》记载:“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由此可见,取得陇右的关键就在于切断关陇通道,而切断陇道的关键之关键就在于一定要守住由关中入陇的咽喉要地,街亭!
街亭的战略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重要到足以左右蜀军第一次北伐的胜败与否。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由魏延这样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将领来镇守此处。而诸葛亮这次却十分固执,违众人之意破格提拔马谡为守街亭的主将。21世纪教育网
我前面已经说了,马谡这个人是个人才。但是镇守街亭,马谡并不是个合适的人选。因为这是战争,是军事实践,而不是军事理论。我们通常所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战场上瞬息万变,单凭军事理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富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才能把军事理论游刃有余地运用到复杂的军事战斗中去。而马谡所缺乏的,又恰恰是这种实战经验!之所以诸葛亮会这样安排,有人说诸葛亮用人唯亲,只重用亲己之人。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尽然。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急待你去解决,而这时你又一时无法分身前往,你会怎么办?你是会用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去做,还是用一个你自己不十分熟悉的人去做呢?我想大概大家都愿意用自己熟悉的人吧。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亲信”和“心腹”的作用。而且我认为诸葛亮这样有意安排,还出于另一种动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大家应该都知道蜀国的人才是三国之中最少的。人们常把“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作为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马谡既然是个人才,那么诸葛亮肯定要对马谡多加培养和爱护。马谡缺乏实战经验,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诸葛亮这样刻意的安排,不正是要培养马谡,使之成为蜀国的又一栋梁之才呢?让马谡在这种重要位置多磨炼磨炼,这样既有利于马谡本人的成长,又可以为蜀国下一代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何乐而不为呢?毕竟人才是可以慢慢培养出来的!
但是诸葛亮还是失算了!
诸葛亮不应该把这样一个势关全局的重任,交由一个完全没有实战经验,从未上过战场的人。当然这一点,诸葛亮本人应该也有所察觉,从他让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多帮助马谡就可以看出。但诸葛亮却没有看出马谡其实也是那种有了一点权力就喜欢卖弄招摇的人。他既“违亮节度”,又刚愎自用,不肯听从副将王平的多次谏言,致使“士卒离散”,为魏国大将张郃所破。从而使蜀军的第一次北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且遗臭万年,成为历史上又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我们该如何来评价诸葛亮这次的“违众意,而提拔马谡”呢?我觉得不能只从诸葛亮用人唯亲这一个观点出发,而更应该结合当时蜀国的具体国情来分析。我们试想,如果诸葛亮不把马谡用为第一主将,而让他作为魏延这样久经沙场的大将的副将、参军;如果马谡不“违亮节度”,又或者能听从副将王平的规劝,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诸葛亮的这次安排,我认为决不仅仅是从私情的角度来决定的,而更能反映了诸葛亮对今后蜀国后备人才培养的焦急心情。但是诸葛亮在这次选人的问题上,确实犯有严重的错误。也正是这个原因,蜀军的第一次北伐,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局面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对于这一点,诸葛亮确实是难辞其咎的。而且,由于这次所犯的错误,诸葛亮在以后的工作中,始终小心谨慎,国事政事,不分巨细,事事操心,公事私事,事事过问,唯恐出现什么纰漏。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恐他人不尽心耳”。但实际上,我认为他是怕再重蹈马谡的覆辙,怕别人做不好事情。就这样,诸葛亮越是不敢放手给其他人去做,其他人就越是得不到锻炼;越是其他人得不到锻炼,诸葛亮就越是不敢放手给其他人去做。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蜀国的后备人才就显得越来越匮乏。等到诸葛亮死后,这样做的后遗症就愈发暴露无疑了。
其他相关资料
1.古今街亭
专家们一致认为:街亭在甘肃庄浪县东南50公里的陇城乡与张家川龙山乡交接处——陇城镇。西汉时,陇城镇并建有两个县:街泉县和略阳县。以后两县统一,统称略阳县。有关史料记述道:“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即马谡败绩处”“略阳有街泉亭,即故县。三国建兴六年,诸葛武侯出祁山,使马谡与张郃战于街亭,败绩”“街亭,古地名,亦称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肃庄浪东南。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师祁山,先锋马谡为魏将张郃战败于此”。如此看来,街亭就在庄浪东南的陇城镇。……如今的陇城镇,街亭古迹已很难寻觅,过去的泉亭,只剩下街而没有亭了。前些年在距此西北五里的薛李川,出土了一张铸有“蜀”字的弩机。而当年马谡屯兵的南山,拔地二百多米,方圆数千平方米,顶部能容万人,形似农家麦稭堆,当地人称麦积崖山,仍郁郁葱葱地屹立在陇城镇南面,成为当年战事的见证。这一带还曾出土三股叉、弩机、扎马钉、箭簇等三国兵器;在地下五米深处,曾挖出人骨坟坑,这一切似乎是作为历史的见证物,向今人叙述马谡失街亭的教训。21世纪教育网
(《汉晋夕阳——三国旅游寻踪》)
2.今人鉴赏
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他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第一次,当他听完马谡的临终嘱托与哭声之后,联想起往日的深厚情谊,感情发生变化,鼻子一酸,便流出了眼泪,但正在“叱左右推出斩之”的紧张气氛中,便急忙抹去眼泪,“挥泪”二字用得极准确。第二次,当蒋琬劝阻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所以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流涕”比“挥泪”悲哀程度又深一层。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的时候,诸葛亮又“大哭不已”。痛恨、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诸葛亮是个大智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
《中学语文教学资料选辑》
围绕街亭的争夺厮杀,作者重彩浓墨,笔姿飞舞,写得奇矫突兀,声色俱佳。其间贯穿着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设计和蜀方的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层峦叠嶂。马谡夺荒而逃,张郃尾随死追,情节一折,看来马谡无法生还,令人大惊。中间却有魏延的及时增援,令人为之一喜。张郃拔马便走,看来魏延可复夺街亭,形势大有转机,情节因之一起。但“赶到五十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节又一折。“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于此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围后与高翔合路计议夜袭魏营,又遭埋伏,是情节的一大顿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情节就彻底顿落下来。一个小小的故事片断,一宕再宕,一步三折,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壁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骧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1世纪教育网
《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