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 念奴娇·赤壁怀古
难点名称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诵读吟咏,感受本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 诵读法,初步体味豪放派词的词风。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了解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特点。 3、点拨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情与景是如何有机统一的。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情感目标: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本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二) 题解 《念奴娇 赤壁怀古》怀古诗:观眼前之景 写历史之事 抒一己之情 (三) 在名家的指导下范读,初步感悟豪放派词的词风。 (四) 内容分析 1、 观眼前之景 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 ?请简要分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展开景物分析: 大江东去 开阔 乱石穿空 险峻 惊涛拍岸 雄奇 卷起千堆雪 壮丽 绘景 意境:雄浑 2、 写历史之事 讨论:围绕赤壁可供怀想的人那么多,为何苏轼偏偏写周瑜?捕捉描写周瑜的语句。 知人论世: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在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因此被抓进乌台。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后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史称“乌台诗案”。 古今对比,怀古伤今: 周瑜 : 34岁,东吴都督,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功成名就。 苏轼 : 47岁,团练副使,屡遭不幸,早生华发,壮志难酬 。 进一步分析英雄形象: 雄姿英发(气质) 年轻有为 羽扇纶巾(装束) 风流儒雅 谈笑间(神态) 指挥若定 灰飞烟灭(战绩) 功勋卓著 写人,意境:豪迈 3抒一己之情 讨论: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 明确: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感叹“人生如梦”,何不放眼大江,借一杯清酒祭月。 具体分析词人情感: 早生华发 时光疾逝 人生如梦 壮志难酬 一尊还酹江月 融入自然 豁达、超脱 抒情 意境:悲壮 (五) 讨论探究 有人说《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词人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怎么看?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