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1《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1《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9 23:1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选自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珠星壁月彩云中”,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词作中的名篇,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全词通过登临赤壁古战场,回忆三国风流人物,抒发了诗人怀古伤今、功业未就以及乐观旷达的情怀。词风雄浑豪放,感情充沛丰富。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作为导入,通过朗读,体味上阕意境之壮阔雄浑;通过对下阕周瑜“风流”形象之深层解读,探究作品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形象的矛盾,作品人物与历史人物的时空错位,揭示苏轼所向往的豪杰风流与智者风流之梦,以及对建功立业之渴望;通过苏轼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理解苏轼矛盾的心理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把握该词临古迹——思故人——怀古事——抒己志的思路、在词的创作中渗透进了豪放的风格。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必修一《赤壁赋》的学习,对苏轼的生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作品的豪放风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缺乏文本深层阅读意识,通过探究作品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形象的矛盾,作品人物与历史人物的时空错位,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渴望成就功业的内心情感,以及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后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作品背景与苏轼其人。
2.把握词中周瑜形象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作品的豪放风格。
2.通过探究作品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形象的矛盾,作品人物与历史人物的时空错位,揭示苏轼所向往的理想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渴望成就功业的内心情感,以及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后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作品的豪放风格,探究作者所塑造的风流化、理想化周瑜形象,从而理解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作者际遇,以及作者与周瑜的对比,体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大家还记得吗?同样是在黄州赤壁、同样是壬戌七月、同样写失意情怀,苏轼用另一种体裁——词,写了一篇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 走近苏轼
1.苏轼简介(ppt2)
2.背景介绍(ppt3)
苏轼(1037年—1101年)在总结一生时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异常苦闷,于是便常常在登临山水和凭吊古迹中寻求解脱。
1082年,年近半百 (45岁)的苏轼来到赤壁,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古代英雄事迹和自己平生功业,感慨万千,便写下这首千古名作。
三、 朗读品味
学生齐读,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四、 走进作品
(一)文题解读:念奴娇,词牌名。赤壁,登临之地。怀古,诗歌题材。怀古词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作品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ppt5)
(二)赤壁之景
1.问题:站在赤壁之上,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特点?请试着赏析。(ppt6)
明确:“乱”写出了岩石之险怪;“穿”写出了山崖直插云霄之高峻;“惊”字写出了怒涛的气势,犹如一匹受惊之马,横冲直撞;“拍”写出了浪涛汹涌、搏击江岸之有力;“卷”写出了浪涛翻滚力量之浩大;“雪”写出了浪花之汹涌。
这三句分别运用了夸张、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从正面描写赤壁江山的胜景,形、声、色俱全,勾勒出雄奇壮丽的如画江山。语言应铿锵有力,基调豪迈奔放。
2.问题:在如此壮阔雄浑的赤壁之景中,作者想到了哪些人?
明确: “周瑜”
3.问题:你认为哪个词最适合周瑜在苏轼眼中的形象?
明确:“风流”
(三)解读“风流”
明确:“风流”:或指文采风流,或指艺术效果,或指才智超凡,品格卓尔不群,或指高雅正派,风格温文,或与潇洒对称。所指虽然丰富,但是大体是指称才华出众、不拘礼法、我行我素、放诞不羁,当然也包括在与异性情感方面不受世俗约束。(ppt8)
(四)寻找“风流”
问题:你从词中哪些地方看出了周瑜的“风流”?
1.“初嫁”与“出嫁”
小乔是三国时著名的美女,周瑜是东吴名将,他们两人的结合,是美人衬英雄。“初嫁”比“出嫁”在英雄美人的基础上,多了“新婚燕尔”的内涵,因而就使文本多了一分爱情浪漫、家庭幸福的气氛,足以衬托周瑜之“风流”。
同时,将周瑜的年龄提前到十年以前,是为了突出周瑜的少年得志。
2.雄姿英发
明确: “雄姿”是指威武雄壮、“英发”是指才华外露、神采焕发。写出周瑜威武雄壮、才华外露的英雄豪杰的一面。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青丝头巾是儒将装束、表现他有勇也有谋,能武也能文的一面。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周瑜在谈笑之间,轻而易举将敌军击退,这种有才华的,轻松的,胸有成竹的形象充满了“风流”之感。
综上,苏轼将周瑜用“风流”来概括,在苏轼的笔下,周郎兼具“豪杰风流”与“智者风流”,甚至还掺入一点名士风流的意味,把严峻的政治军事功业与人生幸福结合了起来。
(五)历史真实
1.据《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就是说,小乔是周瑜攻下皖城后,看到乔公有两个漂亮的女儿,掠夺来的。所以,从过程看,实在是毫无浪漫可言。再且周瑜纳小乔是在周瑜二十四岁,即赤壁之战前十年。作者在词中把纳小乔和战赤壁写到了一起。并不一定我们所看到的爱情事业双丰收。(ppt10)
2.《裴子语林》写诸葛亮的形象是“乘素舆,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故羽扇纶巾一般指诸葛亮的形象。苏轼将诸葛亮的形象套在了周瑜身上。也有人说“羽扇纶巾”就是指诸葛亮,“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是指诸葛亮借东风消灭曹军。但历史上,赤壁之战时,主力是孙吴,周瑜是主力,刘备只是配角,诸葛亮并不在主战场。《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都是对诸葛亮的神化与美化。(ppt11)
3.《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瑜长壮有姿……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lǚ],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周瑜应该是一个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带领部队出生入死的武将。理应是胯下战马,身着盔甲,手持长戟的英雄形象。(ppt12)
4.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实际上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恶战。当时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攻打东吴,周瑜可用兵力仅有三万,三万敌八十万,可想而知是一场多么凶险、血腥的战役。并非词中所写的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六) 真名士,自“风流”
1.提问:了解了历史,我们发现,真实的周瑜并非词中所写,为什么苏轼把他塑造的如此完美?(兼具豪杰风流与智者风流,少年得志且拥有美丽浪漫的爱情。)(ppt13)
明确:理想化的周瑜、苏轼式的周瑜。(羽扇纶巾的儒生形象,美人在怀的浪漫爱情,指点江山的气定神闲,这些特质都与苏轼本人更加贴近。真正风流的人其实是苏轼,作者笔下“风流”的周瑜,实则是一个富于苏轼气质的周瑜,是苏轼理想中的自己。)
2.苏轼的理想与现实
周郎:三十四岁、小乔初嫁、英俊儒雅、功成名就、少年得志
苏轼:四十五岁、屡遭不幸、早生华发、壮志难酬、年老无为
明确: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身份类似犯官,温饱成了问题,更谈何人生理想?当个人事业与理想变得遥不可及时,苏轼索性幻化出一个理想的自己——一个带着苏轼气质的周瑜,一个“风流”的周瑜。此番塑造,将周瑜的形象升华了,变成一个理想化的周瑜。表面上,越是把周瑜理想化,就越是远离现实中落魄的苏轼。(ppt13-14)
(七)走向豁达
1.提问:当人生理想与现实发生巨大的矛盾冲突时,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对于“多情”的理解,在课本上注解为“多愁善感”,较为模糊,你觉得该如何理解?
明确:“多情”:是指自己渴望成为像周瑜一样的英雄豪杰,渴望施展才华,功成名就,自己却身老黄州,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英雄梦。
3.思考探究:对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ppt17)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词景、史、情浑然一体,围绕临古迹——思故人——怀古事——抒己志的思路,抒发了此人缅怀英雄、怀古伤心、功业未就以及乐观旷达的情怀。
2.词自晚唐五代,以清切婉丽为宗,苏轼一改前人风气,突破了词律、拓宽了词的内容,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在词的创作中渗透进了豪放的风格。(ppt18)
六、朗诵感悟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
2.请以“我心目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文章。
(可参考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他文章)
八、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之景——壮阔雄浑 豪迈奔放 怀古迹
风流人物——周瑜 思故人
初嫁——家庭美满、爱情浪漫
周瑜之“风流” 雄姿英发——豪杰风流 怀古事
羽扇纶巾,谈笑——智者风流
理想与现实
豁达、豪放 抒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