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20 16:2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13.1 分子热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用分子动理论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空隙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C.挂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分子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挤压后会粘在一起——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2.下列诗句描述中涉及分子热运动的是(  )
A.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B.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下列现象中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 )
A.余音绕梁 B.尘土飞扬 C.桂花飘香 D.大雪纷飞
4.漫步花丛中,闻到淡淡梅花香,其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存在斥力
5.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下列几条民谚、俗语和诗词中,能够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  )
A.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B.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6.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 B.扫地时灰尘飞扬
C.美酒飘香 D.炒菜时放点盐,菜就有咸味
7.扩散现象可以说明(  )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定向运动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8.下列事例中,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的是(  )
A.打开香水瓶盖,满屋飘香
B.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
C.时间久了,衣柜中的樟脑球消失
D.有阳光照射时,打扫房间看到空中灰尘飞舞
9.如图所示,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装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烧杯中滴入等量的红墨水,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只有少量的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10.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放量,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已知瓶中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
C.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D.颜色变得相同后,上方瓶中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二、填空题
11.刚做好了鱼,满屋子都是鱼的香味,这是___________现象。刚做好的鱼的香味比凉的更容易被我们闻到,这是因为分子无规则运动与___________有关。
12.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楼里喷洒消毒液,楼道里弥漫着消毒液味,能闻到消毒液的气味实质是______现象,随着气温的升高,这种现象会______(选择“加快”或“减慢”)。科学家为了说明戴口罩防护的重要性,用高速摄像机拍下打喷嚏的过程。如图所示,数万个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小液滴(气溶胶)组成高密度喷射物,最远可达8米,大量病毒随产生的小液滴传播开来。小液滴向四周飞散与前述闻到消毒液的气味实际上是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物理现象。
13.新冠肺炎病毒直径约为0.3μm,可通过飞沫传播,这 _____(选填“是”或“不是”)扩散现象。用酒精消毒是一种有效的防控措施,在稀释酒精时,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原因是分子间有 _____。
14.把萝卜腌成咸菜通常需要几天,而把萝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15.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泡茶时能闻到浓浓茶香,这是一种______现象;用开水泡茶,茶香更浓,说明这种现象的剧烈程度与______有关。
三、综合题
16.阅读短文,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湖南湘乡:万亩油菜花成片盛开飘溢醉人浓郁香(节选)
中国网3月21日讯
春回大地,百花齐放。湖南湘乡金石镇万亩油菜花已经成片盛开,金波涌动,溢香醉人。“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清风吹拂金波涌,飘溢醉人浓郁香。”
金黄的油莱花重叠在错落有致的田野里,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在阳光的照耀下,仿若铺上了一条金色的地毯,又如一副异彩纷呈的画卷。
油菜花没有玫瑰、牡丹那样层层叠叠的花瓣与多变的姿态,只是成片的黄色,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厚重而优雅。田野花海间,游人或载歌载舞,或谈笑风生,尽享旅游的舒适和惬意。
在一条铺有碎石的小道上,记者注意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蜂农周菊中。他是金石镇大长村人,养蜂已经有18年了,每年为了赶花期跑遍了全国各地,今年为了赶上家乡本地的油菜花花期,他做足了准备.他告诉记者,通过一个为蜜蜂特殊设计的凹槽可以把油菜花的花粉收集起来,蜜蜂把花粉采集回来进入凹槽时,可以把花粉脱落下来。
如果说油莱花让我们置身花的海洋,那么山茶花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家碧玉一般的灵动之美。在金石镇石坝村东泉家庭农场的茶花园里,漫山遍野娇艳的山茶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叠叠层层,妩媚动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随着美丽乡村的加快推进,环境美了,生活富了,村民笑了,青山绿水环绕,亭旁绿树掩映,这一幅幅田园风光图,让人们在亲近自然中感受到别样的春色。
一花一草一世界,一人一树一风景。
春天,真好!
(1)“飘溢醉人浓郁香”属于________现象;在阳光的照耀下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说明_______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一条铺有碎石的小道”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3)“青山绿水环绕”绿水倒映着青山,是因为光的________。
17.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称为扩散现象.既然能彼此进入对方,我们可以做出两点推测:组成物质的分子可能是运动的;分子间有空隙.
(1)除了由扩散现象可以推测分子问有空隙之外,请再举一个可以推测分子之间有空隙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用一个简易实验来验证分子之间有空隙,说出你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
18.如下图实验所示,根据粒子和宇宙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⑴如图所示甲杯中盛的是5℃的冷水,乙杯中盛的是80℃的热水,甲、乙两杯中水的质量相等.它们都静静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同时向两个水杯中滴入一滴碳素墨水,过几分钟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由此可知,温度越______,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⑵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钩码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_________.
⑶往装有50cm3水的量筒中注入50cm3的酒精,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cm3.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如图所示是小华模拟宇宙膨胀的实验,气球上的小圆点可以看成是宇宙中的天体,充气使气球不断膨胀时,任意两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都在_____.在实际的观察中,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逐渐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我们.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__________.
19.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人类曾做过许多猜想,经历漫长的探究过程。
(1)我们现在知道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内部是由带正电的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组成的,这两种粒子统称______;
(2)真理的得出经历了前辈的艰辛探索,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这两个观点是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
(3)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______模型,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______模型。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初二阶段,我们学习过的物理模型有______(举一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是由于气体分子间隔随着压力的变大而减小,证明了分子间有间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是因为破碎后的玻璃碎片间的分子间隔太远,所以引力无法发挥作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挂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挤压后会粘在一起,证明了分子间存在吸引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
A.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描述了声音的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描述了太阳光照下,雾(液态的小水滴)汽化形成水蒸气,雾消失不见,故B不符合题意;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
A.余音绕梁是指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不是分子热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尘土飞扬,尘土是大颗粒,不是分子,故不是分子热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桂花飘香,是气味分子在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大雪纷飞,雪不是分子,故不是分子热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
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是因为香味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从而进入鼻子,所以闻到香味,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B
【详解】
A.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闻到花香是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可以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B符合题意;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
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回声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详解】
A.闻到花香,是香味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灰尘可见,分子的直径为10-10m,是不可见的,故灰尘不是分子,不能用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解释,故B符合题意;
C.美酒飘香,是香味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炒菜时放点盐,是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
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详解】
A.打开香水瓶盖,香飘满屋,是香水分子进入人的鼻子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故B不符合题意;
C.樟脑球消失是升华现象,是樟脑分子进入空气中的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观点解析,故C符合题意;
D.打扫房间时,有阳光照射,则看到灰尘飞舞,是灰尘颗粒在做机械运动,而不是微观的分子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详解】
一切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快,扩散现象越明显,因此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只有少量的变成红色,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详解】
A.图示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最后会混合在一起,两个瓶中气体的颜色变得相同,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故A错误;
B.扫地时灰尘飞扬,是颗粒在做机械运动,而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故B错误;
C.分子的热运动是永不停息的,颜色相同后,气体分子仍然在做运动,故C错误;
D.原来上方瓶中为空气,现在两瓶颜色相同了,说明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与空气混在一起了,所以上方瓶中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11. 扩散 温度
【详解】
[1]鱼的香味充斥在房子中,是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香味进入到人的鼻子,即发生了扩散现象。
[2]刚做好的鱼温度高,比凉点的鱼更容易被闻到,这是因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12. 扩散 加快 不同
【详解】
[1]扩散现象指的是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所以喷洒消毒液时,消毒液的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所以随着气温的升高,这种现象会加快。
[3]病毒随喷嚏向四周飞散不是扩散现象,因为小液滴由分子构成,小液滴的运动属于物体的机械运动,故小液滴向四周飞散与前述闻到消毒液的气味实际上是不同的物理现象。
13. 不是 间隙
【详解】
[1] 扩散现象是指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飞沫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所以飞沫传播不是扩散现象。
[2]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是扩散现象),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14.见解析
【详解】
萝卜有咸味是因为盐中的氯化钠分子进入萝卜中,是扩散现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所以炒菜时,温度较高,分子运动较剧烈,氯化钠分子更容易进入萝卜中,所以使萝卜具有相同的咸味,炒菜时所用时间更短。
15. 扩散 温度
【详解】
[1]泡茶时能闻到茶香,是茶叶的香味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这是扩散现象。
[2]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扩散加快,所以茶香更浓,所以扩散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16. 扩散 温度 增大 反射
【详解】
(1)[1]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闻到醉人的花香属于扩散现象。
[2]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3]铺上碎石可使道路表面更加粗糙,这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
(3)[4]青山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17. 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压缩 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中注入一半的水,再用酒精注满,用塞子塞紧.将玻璃管上下颠倒若干次后,发现玻璃管中水和酒精不再是满的,即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小了
【详解】
(1)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压缩正是因为分子间有空隙
(2)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中注入一半的水,再用酒精注满,用塞子塞紧.将玻璃管上下颠倒若干次后,发现玻璃管中水和酒精不再是满的,即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小了,是因为水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之中.
18. 高 分子间有引力 小于 分子间有间隙 增大 远离 距今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详解】
试题分析:(1)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就越剧烈,所以乙杯是80℃的热水,杯中水会很快的变黑.
(2)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的底面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表现为引力,使两个铅柱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3)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
(4)宇宙膨胀学说提出:我们可以假设宇宙是一个正在膨胀的气球,而星系是气球表面上的点,气球上斑斑点点,随着气球被吹胀,任意两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都在增大;后来科学家借助天文望远镜对宇宙有了更深的认识,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运动;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可推知,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考点: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
19. 质子 中子 核子 错误 枣糕 核式 光线
【详解】
(1)[1][2][3]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这两种粒子统称为核子。
(2)[4]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非“嵌着葡萄干的面包”或“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即后面两个观点是错误的。
(3)[5][6]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枣糕模型,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物理模型。
[7]初二阶段,如研究光现象时,用“光线”来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里的光线是物理模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