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 (2019)必修第三册 3.2 电阻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超纯水(Ultrapurewater)又称UP水,是为了研制超纯材料(半导体原件材料、纳米精细陶瓷材料等),应用蒸馏、去离子化、反渗透技术或其它适当的超临界精细技术生产出来的水,其电阻率大于18MΩ·cm,或接近18.3MΩ·cm极限值(25°C)。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阻率和温度并无关系
B.超纯水电阻率大,导电能力非常微弱
C.超纯水电阻率和存放容器的横截面积有关
D.去离子化制作超纯水,制作前、后的电阻率并无变化
2.现有甲、乙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如果把甲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把乙导线对折后并在一起,然后给它们分别加上相同电压后,则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甲、乙导线的电荷量之比为( )
A. B. C. D.
3.新能源汽车采用锂离子电池提供能量,电池充电时的额定电压为,充电电流恒为,锂离子电池对电压非常敏感,当充电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的时,保护电路将自动断开而无法正常充电。某地用电高峰期充电桩的输出电压仅为,已知常温下铜导线的电阻率为,充电线缆中单根铜导线的横截面积,不计插口处的接触电阻,要能够正常充电,使用的充电线缆的最大长度为( )
A. B. C. D.
4.一根长为L、横截面半径为r的金属棒,其材料的电阻率为ρ。金属棒内单位体积自由电子数为n,电子的电荷量为e。在棒两端加上恒定的电压U时,金属棒内产生电流,则自由电子定向运动的平均速率为( )
A. B. C. D.
5.甲、乙两段导体由同种材料制成,各自粗细均匀但横截面积不同,甲、乙两段导体的长度之比为2∶3,将它们两端分别加上不同的电压,甲、乙所加电压之比为3∶2,则甲、乙内部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之比为( )
A.2∶3 B.3∶2 C.9∶4 D.4∶9
6.如图所示是均匀的长薄片合金电阻板,边长为,边长为,当端点1、2或3、4接入电路中时, ∶为( )
A.∶ B.∶ C.1∶1 D.∶
7.家用电热水器,在使用时具有漏电危险,当发生漏电时,电流会经过水管中的水与人体相连从而发生意外事故。“隔电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体的安全,其装置如图(1),其内部结构是一个螺旋状的绝缘管道,结构如图(2),它实则上是将水管的水道变得更细更长,安装位置如图(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漏电时“隔电墙”能完全隔断电流
B.“隔电墙”是靠减小水流速度来减小电流而保护人体安全
C.“隔电墙”是通过增加管道中水的电阻率来保护人体安全的
D.“隔电墙”是通过增加管道中水的电阻来减小电流从而保护人体安全
8.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均匀拉长到原来的3倍,把另一根对折后绞合起来,则两导线的电阻之比为( )
A.6:1 B.9:1 C.18:1 D.36:1
9.现有三根长为L、材料相同的导线a、b、c,a的电阻为R,横截面积为S,b、c的横截面积分别为和,现需要一根长为,阻值小于的导线,应选用的导线及连接后的电阻为( )
A.a、b, B.a、b,
C.a、c, D.b、c,
10.如图所示,两个横截面面积不同、长度相等的均匀铜棒接在电路中,其两端的电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细铜棒的电流大于通过粗铜棒的电流
B.两铜棒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相等
C.细铜棒两端的电压大于粗铜棒两端的电压
D.相同时间内通过粗铜棒的电荷量较大
11.某兴趣小组测海水电阻率,在一根细橡胶管中灌满海水,两端用粗铜丝塞住管口,形成一段封闭的海水柱.他将此海水柱接到恒定电压。握住海水柱两端将它水平均匀拉伸到原长的1.5倍,若忽略温度对电阻率的影响,则此盐水柱( )
A.通过的电流增大
B.海水电阻率变小
C.阻值增大为原来的2.25倍
D.阻值增大为原来的1.5倍
12.如图所示为一测量电解液电阻率的长方体玻璃容器,P、Q为电极,设a=1m,b=0.2m,c=0.1m,当容器内注满某电解液,通电后,电压表U=10V,电流表I=5mA.则电解液的实际电阻率ρ( )
A.略大于40Ω·m B.略小于40Ω·m
C.略大于10Ω·m D.略小于10Ω·m
13.某金属导线的电阻率为,电阻为R,现将它均匀拉长到直径为原来的一半,则该导线的( )
A.电阻率仍为 B.电阻率变为
C.电阻变为4R D.电阻变为
14.某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两端加电压时,导体的电阻为 B.导体两端加电压时,导体的电阻为
C.该导体为线性元件 D.导体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减小
15.如图所示,两个用相同材料制成的上表面均为正方形的长方体导体甲、乙,高度均为,甲、乙上表面边长分别为,则( )
A.从图示电流方向看,甲、乙电阻之比为
B.从图示电流方向看,甲、乙电阻之比为
C.若电流方向均为竖直向下,甲、乙电阻之比为
D.若电流方向均为竖直向下,甲、乙电阻之比
二、填空题
16.一根金属丝,将其对折后并起来,则电阻变为原来的_____倍.
17.金属的电阻率由材料和温度决定. ( )
18.两种材料不同的电阻丝,长度之比为1:5,截面积之比为2:3,电阻之比为2:5,则材料的电阻率之比为_____。
三、解答题
19.宏观规律是由微观机制所决定的。从微观角度看,在没有外电场的作用下,导线中的自由电子如同理想气体分子一样做无规则地热运动,它们朝任何方向运动的概率是一样的,则自由电子沿导线方向的速度平均值为0,宏观上不形成电流。如果导线中加了恒定的电场,自由电子的运动过程可做如下简化:自由电子在电场的驱动下开始定向移动,然后与导线内不动的粒子碰撞,碰撞后电子沿导线方向的定向速度变为0,然后再加速、再碰撞……,在宏观上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1)在一段长为L、横截面积为S的长直导线两端加上电压U。已知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数为n,电子电荷量为e,电子质量为m,连续两次碰撞的时间间隔为t。仅在自由电子和金属离子碰撞时才考虑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①求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时的加速度大小a;
②求在时间间隔t内自由电子定向速度的平均值;
③推导电阻R的微观表达式。
(2)请根据电阻的微观机制猜想影响金属电阻率的因素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20.根据图猜想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1.如图所示,AB和A′B′是长度均为L=2 km的两根输电线(1 km电阻值为1 Ω),若发现在距离A和A′等远的两点C和C′间发生漏电,相当于在两点间连接了一个电阻.接入电压为U=90 V的电源:当电源接在A、A′间时,测得B、B′间电压为UB=72 V;当电源接在B、B′间时,测得A、A′间电压为UA=45 V.由此可知A与C相距多远?
22.甲、乙两地相距15公里,之间并行埋设有两条完全相同的电缆。由于两导线之间某处的绝缘外皮受到损伤,而发生了漏电现象(即相当于两根导线之间在漏电处连接了一个电阻)为了确定漏电处的位置,维修人员做了以下测量:
(1)在甲地将两端电压恒为的电源的两极分别接在两条电缆的端头,此时在乙地用内电阻很大的电压表测得两条电缆端头的电压为。
(2)在乙地将两端电压恒为的电源的两极分别接在两条电缆的端头,此时在甲地相同型号的电压表测得两条电缆端头的电压为。
如果所用电缆每公里电阻值为,请你根据以上测量结果计算漏电处距甲地多远?绝缘皮破损处的漏电电阻是多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电阻率和温度有关,故A错误;
B.超纯水电阻率大,导电能力非常微弱,故B正确;
C.超纯水的电阻率和存放容器的横截面积无关,故C错误;
D.去离子化制作超纯水,制作后的超纯水中离子浓度减小,导电能力减弱,电阻率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
设原来的电阻为R0,甲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乙导线对折后绞合起来,长度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2倍,根据电阻定律可得
甲电阻变为
乙电阻变为
则两电阻之比为;两导线两端所加电压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得
可知电流之比为,根据电流的定义式可得
可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电量之比为。
故选C。
3.C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电压不得低于
充电线缆上允许损失的电压为
则每根充电线缆上的电阻为
根据电阻定理得
解得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A
【详解】
根据欧姆定律有
根据电阻定律有
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联立几式得
故选A。
5.C
【详解】
设导体的电阻为R,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电阻率为ρ,加电压U后内部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则根据欧姆定律可得通过导体的电流为
①
根据电流的微观表达式可得
②
根据电阻定律有
③
联立①②③解得
④
根据④式并由题意可得甲、乙内部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之比为
⑤
故选C。
6.D
【详解】
设电阻板的高度为d,当端点1、2接入电路时,根据电阻定律,电阻
当端点3、4接入电路时,根据电阻定律,电阻
则
故选D。
7.D
【详解】
根据电阻定律可知
水的电阻率不变,在该情况下,将水流变长,横截面积变小来增大电阻,减小电流,从而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但不能完全隔断电流。
故选D。
8.D
【详解】
设原来的电阻为R,根据电阻定律
得,把其中的一根均匀拉长到原来的3倍,根据体积不变可知,其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 ,故电阻变为原来的9倍,即9R。把另一根对折后绞合起来,则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2倍,则电阻变为原来的 ,即为。故两导线的电阻之比为36:1。
故选D。
9.A
【详解】
根据电阻定律
a的电阻为R,横截面积为S,b、c的横截面积分别为和,则b、c的电阻分别为
需要一根长为的导线,则两导线应该是串联,要求阻值小于,则只能是a、b串联,连接后的电阻为
故选A。
10.C
【详解】
A.因两导体串联,则电流一定相等,A错误;
B.由
I = nesv
可知,电流相同,单位体积内的电子数相同,电子的电荷量相同,因截面积不相同,故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不同,细棒中的电子定向移动速率大,B错误;
C.因电流相等,而由
可知,细棒的电阻较大,则由欧姆定律可知,细棒两端的电压较大,C正确;
D.通过两棒的电流相等,根据
q = It
则相同时间内通过两棒的电荷量相等,D错误。
故选C。
11.C
【详解】
根据电阻定律有
住海水柱两端将它水平均匀拉伸到原长的1.5倍,当是管内海水的总体积保持不变,海水的电阻率保持不变,则电阻的阻值与长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阻值增大为原来的2.25倍,根据欧姆定律有
恒定电压时,电阻增大,电流减小,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B
【详解】
由欧姆定律可得
由电阻定律可得
代入数据可解得,但由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使电压表的示数偏大,导致电阻测量值偏大,算出的电阻率偏大,故实际电阻率略小于40Ω·m,B正确。
故选B。
13.A
【详解】
AB.电阻率由材料本身决定,金属导线拉长后电阻率不变,故A正确,B错误;
CD.将金属导线均匀拉长到直径为原来的一半时,其面积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长度变为原来的四倍,根据电阻定律可知
故CD错误。
故选A。
14.B
【详解】
A.导体两端加电压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30A,则导体的电阻为
A错误;
B.导体两端加电压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5A,导体的电阻为
B正确;
C.图线上的点到原点连线的斜率逐渐减小,可知电阻在增大,故该导体为非线性元件,C错误;
D.随着电压的增大,电流增大,温度升高,故导体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大,D错误。
故选B。
15.B
【详解】
AB.由可知:当电流方向如图示时
,
则
故A错误,B正确;
CD.当电流方向均为竖直向下时
,
则有
故CD错误。
故选B。
16.1/4;
【详解】
对折起来之后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2倍,根据R=ρ,R’=ρ=
思路分析:根据电阻定律对折后长度减半,横截面积变为2倍,代入公式直接求解
试题点评:考查电阻定律的应用
17.√
【详解】
影响电阻率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导体的材料,二是温度.
18.4:3
【详解】
[1]设电阻丝长度分别为l和5l,横截面积分别为2S和3S,电阻分别为2R和5R,由电阻定律可得
整理得
代入数据可得
19.(1)①;②;③;(2)温度,热运动速度变化,材料有关等,理由见解析
【详解】
(1)①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时的加速度大小
②自由电子在连续两次碰撞的时间间隔t内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设第二次碰撞前的速度为v,则
,
解得
③t时间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积的电荷量为
则电流
电阻
解得
(2)由电阻定律得
解得
猜想:电阻率与导体的温度有关;
理由:导体的温度变化会导致导体内自由电子的热运动速度变化,从而使自由电子连续两次碰撞的时间间隔t发生变化,因此电阻率与导体的温度有关。
(其他合理猜想和理由均可,例如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20.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有关
【详解】
略
21.LAC=0.4 km
【详解】
根据题意,将电路变成图甲所示电路,其中R1=R1′,R2=R2′,当AA′接90V,BB′电压为72V,如图乙所示(电压表内阻太大,R2和R′2的作用忽略,丙图同理)此时R1、R1′、R串联,
∵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和电压成正比,
∴R1:R:R1′=9V:72V:9V=1:8:1---------------①
同理,当BB′接90V,AA′电压为45V,如图丙所示,此时R2、R2′、R串联,
∵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和电压成正比,
∴R2:R:R2′=22.5V:45V:22.5V=1:2:1=4:8:4---②
联立①②可得:
R1:R2=1:4
由题意,
RAB=2km×=2Ω=R1+R2
∴R1=0.4Ω,R2=1.6Ω
AC相距
s==0.4km.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电阻、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解决本题的关键:一是明白电压表测得是漏电电阻两端的电压,二是知道电路相当于三个串联.
22.3km,48Ω
【详解】
由题意可知,电压表是理想电表,接入电路时按断路处理。令,设漏电处距甲地,其导线电阻为,漏电处距乙地,其导线电阻为,由得
由题已知,则
令,,,。设漏电处的电阻为R,由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可知
联立各式解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