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选择题
1.李乐同学用歌谣形式总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其中错误的是
A.鞍山轧钢开红花 B.青藏铁路到屋脊
C.解放汽车跑中华 D.喷气飞机沈阳产
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过渡”指的是( )
A.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D.从封建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首先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总理请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集中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就在这几年,2.8万名中国技术人员前往苏联受训。长春汽车制造厂派500人前往莫斯科—利哈切夫汽车厂受训;洛阳拖拉机厂的173名技术人员在哈伊科夫拖拉机厂受训。”可见,一五计划的开展( )
A.培养了大批的建设人才 B.建成了数个新工业基地
C.工业各个领域捷报频传 D.重工业摆脱了落后面貌
5.某中学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一五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找到了下列图片资料,哪项不适合采用
A. B.
C. D.
6.下图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封面。这部宪法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八大
7.国家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公布,长春“一汽”红旗文化展馆入选。与“一汽”建成投产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改造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公私合营 D.人民公社化运动
8.中国的桥梁技术世界领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 这归功于
A.社会主义改造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改革开放 D.“大跃进”运动
9.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明确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会议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0.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遵义会议
11.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发生于( )
A.新政权巩固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2.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先后开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 交通运输等领域。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
A.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B.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
C.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D.便于实施社会主义改造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上通过的重要文件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并说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首创。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志。简析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的改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都不能造。
材料二:1956年7月13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在长春下线,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针对材料一的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是什么时候取得的成就?
(3)请写出图中A、B、C三处所取得的成就。
15.图片记录着历史。下列图片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筹备到成立再到巩固的历程。从 请仔细阅读图片,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 一次重要的会议
图二 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开国大典)
图三《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关于和平解决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仪式
(1)图一(共同纲领)所示文件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那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在哪一年颁布的?
(2)图二所示事件发生于何时(年月日)?为什么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
(3)图三中“协议”的签订有何意义?
(4)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巩固的历程,请列举三件有利于新中国巩固的历史事件?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这不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B项符合题意;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此期间,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这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2.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过渡”指的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2年底,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任务完成;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党在过渡时期的任务是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同时对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和“从封建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均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3.A
【详解】
根据题干“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此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4.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2.8万名中国技术人员……受训……500人……受训……”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一五计划开展时期,苏联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故A符合题意;材料只是说人员受训情况,没有涉及新工业基地、捷报频传、重工业摆脱落后面貌,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是指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例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中国制造出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1988年建成,不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成果,D符合题意,故选D;ABC都是“一五计划”期间的成果,不符合题意,排除。
6.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B项正确;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颁布于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都召开于1949年,排除AC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包括长春“一汽”即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生产出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B正确;三大改造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A不符合题意;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中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方式,C不符合题意;1958年,党和政府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片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其中交通运输业的成就,有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使“天堑变通途”。B项符合题意;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排除C项;1958年,党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掀起“大跃进”浪潮,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B项正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均与题干“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中共七大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期召开的,探讨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以及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在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很多大型设施,其中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B项正确;新政权巩固时期是1949—1952年,排除A项;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C项;改革开放是1978年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 交通运输等领域”体现了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的基本任务,C项正确;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属于轻工工业、商业、农业领域的发展,排除A项;“两弹一星”属于国防尖端技术,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完成与六七十年代,与一五计划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详解】
(1)根据材料和所学,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根据所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水平极其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或者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一五计划时候。
(3)A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B 沈阳第一机床厂 C武汉长江大桥。
(1)
问题:根据材料一“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都不能造”,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水平极其落后。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我国的工业水平极其落后的情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或者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措施。
(2)
成就:根据材料二“1956年7月13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在长春下线,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是一五计划时候取得的成就。
(3)
成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图中A处的成就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B处的成就是“沈阳第一机床厂”;C处的成就是“武汉长江大桥”。
【点睛】
15.(1)临时宪法;1954年。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3)标志着西藏的和平解放,为西藏藏族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符合西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4)土地改革、稳定物价、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任举三件即可)。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宪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举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即可,得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关于和平解决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对西藏发展、国家利益方面的意义即可,得出标志着西藏的和平解放,为西藏藏族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符合西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4)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列举三件有利于新中国巩固的历史事件即可,如土地改革、稳定物价、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