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俄国革命后战祸相寻,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券,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容易取得。今年第一年行新经济政策,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现活泼的气象。”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国家工业化
B.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实行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开放商业和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
2.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的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C.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D.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3.下图是1925—1932年苏联经济(工业、农业)数据图。对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B.乙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C.甲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乙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苏联模式
4.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承认各民族有权决定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机构,各加盟共和国有权脱离苏联。实际上,苏联是一个单-制中央集权国家。但怎样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国自愿留在联盟内,并保证它们行使自己的主权,苏共领导没有认真从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这无疑为联盟的解体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
A.国家自身建设上存在巨大缺陷 B.西方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
C.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D.苏共让出了文化舆论阵地
5.数据统计分析是研究历史的常用方法。如下表为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导致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的主要( )
A.新经济政策成效甚微 B.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C.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7.如果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一卢布,那么700km外的莫斯科的价格也是一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一卢布。这反映出苏联当时( )
A.经济比例失调 B.产品质量低劣 C.施行计划经济 D.实施新经济政策
8.下面两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它们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苏联模式
9.下表为1929年苏联最高管理机关全体成员社会成分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部门 联共(布)党员 工人 职员 农民 其他
苏联总管理机关 76.0% 30.5% 18.0% 50.4% 1.1%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
C.高度集权体制已确立 D.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10.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同志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曾经遭到苏俄党内部分人士的批评,主要是因为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改革开放
11.1921年,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苏维埃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工业化
12.“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段材料说明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 B.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D.社会主义国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1890年,俄国生铁和钢的产量分别增长了10倍和3倍,石油产量由50万普特增加到3.77亿普特,煤开采量由1830万普特增加到5.56亿普特。列宁说,俄国只用了“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
——郑祖链《近代各国改革的比较》
材料二 列宁指出:“我们在这一点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开始作战略退却。”也就是说,在战略上,先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以此作为中间环节,迂回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
——摘编自戴锐《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述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60年代后俄国工业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俄国“战略退却”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退却”的效果。
(3)改革是一个国家打破发展困境,打开发展新局面的有效途径,请再举一例予以说明。
14.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标。
【时空观念】
(1)学习历史要准确把握时空观念。下列图示中A处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积极作用?B处是列宁领导实施的什么政策?
【史料实证】
(2)论从史出的史证意识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战争是对生命财产的漠视,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依据下图,分别写出揭露战争罪恶的史事。
【历史解释】
(3)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立足亚洲看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亚洲之幸,也是亚洲之不幸”。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相关史事
① 当欧洲列强正满载着航海大发现的丰厚收益,步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时俄国远远落在了后面,年轻的他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俄罗斯“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摘编自《大国崛起》
② 资本的普遍缺乏、消费者的低需求、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这些都使俄国工业的“起飞”实际上比欧洲任何地方都难以实现。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他所进行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摘编自《世界通史》
列宁 当战时共产主义陷入危机之时,他勇敢地承认了政策的失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恩主义,从实际国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危机迅速化解,国民经济得到了重建。——摘编自《大国崛起》
(1)写出表格中①②处对应的人物。
(2)据表格内容,用图示法表示三位人物在俄国(苏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请再选取该国历史上的一位人物,写出他在该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新经济政策,开放商业”,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国家计划指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D项正确;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在1937年,排除A项;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1956年的中国,排除B项;实行农业集体化是20世纪30年代,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根据题干“1922年春”、“苏俄农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不符合题意;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粮食税的实行是核心措施,C符合题意;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D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A
【详解】
根据所学和示意图可知,1925年,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创造了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工业产值大幅上升,不重视农业并进行农业集体化让农业为工业服务,这造成了农业的停滞,A项正确;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乙线是对农业的统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已经停止执行,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4.A
【详解】
材料可知,表明苏联的政治制度已经埋下苏联解体的祸根,这说明苏联的政治体制存在巨大的缺陷。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导致了苏联的改革举步维艰,严重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B项是外部原因,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B项;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与材料强调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苏共让出了文化舆论阵地,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5.C
【详解】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看,它严重影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导致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行,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与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28-1932年,此时期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苏联工业化的实行采取的是以牺牲农业为工业积累资金的方式,政府从农民身上掠走的东西过多,这极大的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造成这种情况,C项正确。题干“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可知,农村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排除A项;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不是出现题干后果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包括纽扣物价这样的小事情。价格的统一体现了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C项正确;经济比例失调、产品质量低劣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B项;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8.D
【详解】
据题干漫画讽刺了前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的状况,是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描述。在斯大林时代,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计划之下,结果造成了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突出“重工业”,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与“片面的经济”不符,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没有体现“重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9.D
【详解】
表为1929年苏联最高管理机关全体成员社会成分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联共(布)党员占总人数的76.0%,工人和农民占总人数的80.9%,D项正确;1929年新经济政策已经不在实施,排除A项;表格内容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排除B项;表格内容没有体现高度集权体制已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实行退却”“列宁同志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指的是列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要求而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如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3年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实施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排除B项;改革开放是中国实行的经济发展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
根据“1921年”和“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量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与题不符。A错误;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建设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的经济探索。与题不符。CD错误。综上故选B。
12.B
【详解】
材料描述的是苏联在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重大成功。B正确;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与题意不符,A错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大的经济弊端,如经济发展失衡等,并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拥有强大生命力。 B错误。综上故选B。
13.(1)变化: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工业发展迅猛,国内生铁、钢、石油产量、煤开采量大幅提高。原因: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2)含义: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效果: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或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材料一“1860-1890年,俄国生铁和钢的产量.…石油产量.…煤开采量..”概括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工业发展迅猛,国内生铁、钢、石油产量、煤开采量大幅提高;根据所学知识,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俄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
根据材料内容“..…在战略上,先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以此作为中间环节,迂回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可知,“战略退却”的含义是指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内容主要有: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租让和租赁,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废除贸易垄断制,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14.(1)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
(2)图一: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图二:1916年,德、法军队展开了凡尔登战役。
(3)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给亚洲其他国家走向独立富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是亚洲之幸。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亚洲之不幸。
【详解】
(1)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A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故B是新经济政策。
(2)根据图一及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初,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一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这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根据图二及所学可知,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3)根据所学可知,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给亚洲其他国家走向独立富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是亚洲之幸。
根据所学可知,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亚洲之不幸。
15.(1)①彼得一世 ②亚历山大二世
(2)
(3)示例:斯大林。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1)
根据“当欧洲列强正满载着航海大发现的丰厚收益……年轻的他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可知①是彼得一世,根据“资本的普遍缺乏、消费者的低需求、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他所进行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饥饿和所学可知,②是亚历山大二世。
(2)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画出以下图示:
彼得一世——通过改革开启俄国近代化进程
亚历山大二世——通过改革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
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巩固苏维埃政权
(3)
如选择人物:斯大林。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