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为了参加校园戏剧节,某班同学编了一个历史穿越剧,以下是他们剧本的节选,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小吴回到了公元前221年的咸阳,与商鞅一起进行变法改革,促进了秦的强大。
B.小张回到了汉朝,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负责监督“推恩令”的推行,以巩固大一统。
C.小翟不幸穿越到了官渡之战的战场,目睹了曹操军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大败而逃。
D.小李穿越到唐朝,率领军队平叛了安史之乱但不幸牺牲。唐太宗为表彰他,命阎立本画其画像置于凌烟阁,时常前往怀念。
2.据统计,西汉初期研究儒家经典的高级官员仅占5%,到西汉中期这一比例升高到45.1%,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B.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西汉确立了察举制 D.官吏素质的提高
3.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实行冶铁官营专卖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4.《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设立监察制度
C.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汉武帝后)那总是穿插进诸侯国土之间,郡的土地与诸侯国的土地犬牙交错,使诸侯国不能连成片,并且郡县总是占据或扼守着有利地形。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 )
A.使诸侯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B.促进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
C.利用诸侯国牵制那县权力 D.使尊崇儒术政策得以推行
6.从秦朝统一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代,郡县制虽然已经实行了100多年,但人们头脑中保留的还是诸侯割据时代的地域概念,思想观念上的统一还未确立起来。为此,司马迁时代的皇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独尊儒术
7.下侧卡片内容是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他实施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巩固大一统
8.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 )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B.统一思想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
9.《汉书》记载:“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武帝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 )
A.解决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 B.加强思想控制
C.反击匈奴的进攻 D.轻徭薄赋
10.他十七岁就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一生践行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他与卫青出击匈奴,保卫了祖国山河。材料中的他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霍去病 D.汉景帝
11.汉武帝在位时期,坚持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政策。这三项政策共同影响是( )
A.开创“文景之治”局面 B.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C.确立了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D.确立了郡县制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
12.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照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便利了经济发展
C.增强了地方实力 D.维护了思想统一
13.剪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说“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能佐证文中所说的“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史实有( )
A.推行郡县制,实行焚书坑儒 B.颁布“推恩令”,实行独尊儒术
C.推行行省制,实行八股取士 D.平定边疆叛乱,大兴“文字狱”
14.下面是小华同学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我国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5.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只有学习儒家学说才能到朝廷担任官职的情况最早出现在
A.秦始皇时 B.汉景帝时 C.汉文帝时 D.汉武帝时
二、综合题
1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将法家思想应用到全国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表现是什么?这一制度对后世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封建”思想的复活在汉代的表现是什么?其中“无为而治”属于哪家学派的思想?以秦汉政治制度为例,如何理解“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17.“大一统”观念是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的基本观念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李白《古风》组诗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容,诸侯尽西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材料三: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称帝后,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百度百科之《七国之乱》
材料四:《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记载:今诸侯有的统辖几十个城,方圆千里。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就会骄横放纵为害一方;“如果阻止他们,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希望陛下让诸侯有推恩的权利,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封他们为侯爵。那么就会人人喜得所愿,既感受到陛下的恩惠,实际上又是分割了诸侯国,不实行武力削藩他们也会衰弱。”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策。
(1)据材料一,指出将四土四国之地“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并简述这一政治制度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刘邦在消灭异姓王之后,为什么又要大封同姓王?
(4)材料四表明刘邦大封同姓王带来了怎样的问题?通过什么政策解决了这一问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以巩固大一统,B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所以小吴不可能与商鞅一起变法,排除A项;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独尊的地位逐渐确立,导致“到西汉中期儒家占公卿总数的45.1%,居于各家之首”,所以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A项正确;BC是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表现,排除;官吏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可知,这体现了实行冶铁官营专卖,A项正确,排除BCD 三项。故选A项。
4.B
【详解】
从材料中的文字“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可以得出荀子强调要加强对官吏的监察。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刺史作为监察地方的机构,故B符合题意;颁布“推恩令”是分割王国的实力,不是监察机构,排除A;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属于经济措施,排除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D。故选B。
5.A
【详解】
根据材料“使诸侯国不能连成片,并且郡县总是占据或扼守着有利地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限制诸侯国势力的发展,使它们无法与中央抗衡,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考查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是为了限制诸侯国的势力,不是前世郡县的权力,排除B想啊;D项是思想角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6.D
【详解】
司马迁为西汉景、武年间,在黄河龙门的出生了,独尊儒术为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提出以后实现了西汉思想上的大一统,因此选择D项,A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C商鞅变法涉及重农抑商政策;休养生息与思想统一不符,因此排除ABC三项,选择D。
7.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加强经济控制,实行盐铁专营,这种情况下,汉朝实现了大一统,由此可见,卡片内容的共同作用是巩固大一统,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都是片面的,不是共同作用,不符合题意;故选D。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小侯国,使王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对抗,D项正确;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不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排除B项;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不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
根据“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和所学,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王国问题的解决,不是思想方面,也不是少数民 族的侵扰,也不是经济方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因此这里的“他”是指霍去病。霍去病与卫青出击匈奴,保卫了祖国山河。C项正确;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项;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排除B项;汉景帝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盐铁专卖”抑制地方豪强地主,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因此三项政策共同影响是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B项正确;汉文帝合汉景帝在位时期,开创“文景之治”局面,排除A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秦始皇时期确立了郡县制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材料“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照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体现的是推恩令。汉武帝此举为了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推恩令颁布是政治角度,与经济无关,排除B项;推恩令削弱了地方的实力,排除C项;为了维护思想统一,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指的是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即针对王国问题,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实行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发展儒学教育,B项正确;推行郡县制,实行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地理和精神的整合与凝聚,排除A项;推行行省制,实行八股取士的是元朝和明朝,排除C项;平定边疆叛乱,大兴“文字狱”的是清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项正确;我国文明的起源是在夏朝之前,排除A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的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选项D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实行的是焚书坑儒,排除A;汉景帝和汉文帝都是西汉初期的皇帝,比汉武帝早,排除BC项;故选D。
16.(1)郡县制的推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郡国并行制度,道家,继承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问题一: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运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
问题一: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例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同时又有所变通,为维护刘氏天下的统治,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而且实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等政策。通过实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等政策,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经济得到发展,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是“郡国并行”使王国力量逐渐强大,产生王国问题。故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封建”思想的复活在汉代的表现是郡国并行制度。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政令实施宽简舒畅,与秦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17.(1)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他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4)地方威胁中央;颁布推恩令。
(1)
据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知,将四土四国之地“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的是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
依据材料三“…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可知,刘邦在消灭异姓王之后,大封同姓王的原因是他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4)
依据材料四“今诸侯有的统辖几十个城,方圆千里。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就会骄横放纵为害一方”,可知,材料四表明刘邦大封同姓王带来了地方威胁中央的问题,通过颁布推恩令的政策解决了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