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美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下列选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宋朝尽力提高平民地位 B.宋朝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C.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D.宋朝的贵族的腐化堕落
2.“联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二也。”“朕”应该是
A.唐太宗 B.宋太祖 C.元世祖 D.康熙帝
3.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公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4.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 B.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
C.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D.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5.北宋宰相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指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为“制其钱谷”采取的措施是( )
A.派文臣担任知州掌管地方财政 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设行省专门掌管地方财政 D.设布政使司掌管地方民政、财政
6.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词汇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坐标。下表空白处对应的朝代是( )
时期 唐朝 淸朝
词汇 文成公主入藏、殿试 重文轻武、交子 文字狱、京剧
A.隋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7.北宋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关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暗示石守信等统军大将交出兵权
B.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派武将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置通判和转运使
D.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8.下列历史人物与史实搭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励精图志,创“开元盛世”
B.鉴真——西行求法,著《大唐西域记》
C.唐玄宗——虚心纳谏,用魏征等贤臣
D.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9.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建议道,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提出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实现地方自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官员贪腐
D.促进社会和谐
10.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派遣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实行行省制度
11.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是枢密院。下表是这一最高军事机构文武官员的占比情况。该材料反映出宋朝( )
A.等级森严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重文轻武
12.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个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
A.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重文抑武”国策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政治生态
13.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14.“唐五代武人至上,北宋反其道而行之。宋枢密院长官、副官一般均由文人担任,各级地方官亦均是文臣,武将不能参掌最高军事机密,武将中地位最高的三衙长官见了文官大臣也必须恭敬执礼。”材料表现的是( )
A.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背景 B.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
C.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 D.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5.“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与“宋祖”有关的是
A.定都长安 B.设置知州以分通判的权力
C.实现全国统一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交通创新】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政治创新】
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大纲领” 具体措施
稍夺其权 派(A)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牵制知州
制其钱谷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财赋由转运使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 解除(B)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
【制度创新】材料三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1)材料一中的“河”指的是什么 它的中心城市在哪 它的开通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用材料中的话来作答)
(3)针对存在的问题,宋太祖采取了赵普所开出的“药方”,即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A、B两处补充完整。
(4)材料三反映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什么制度 这一新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17.为了巩固统治,统治阶级都通过不断创新及调整措施来稳定局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 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在以《说唐》《隋唐演义》等描写唐代历史人物的传奇小说中,主角大多是武艺高强、开疆拓土的将领,他们往往出将入相、豪气干云,整体的社会风气也是尚武豪迈,甚至同神仙怪异相结合;而在描写宋代社会的侠义小说中,这些身怀武艺之人大多成为江湖草莽或者官府随从,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改变。
(2)根据材料二,归纳从唐代到宋代的社会风气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以国王的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招募军队;不得任意拘捕臣民;保证议会定期召开;英国的任免权属于议会而不属于国王。
——摘自英国《权利法案》(1689年)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项正确;宋朝尽力提高平民地位,宋朝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与题干“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无关,排除AB项;宋朝的贵族的腐化堕落与科举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
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点睛】
3.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通过陈桥兵变,赵匡胤获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所以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宋太祖,而非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C
【详解】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武将能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的表述是与史实不符的,C符合题意;ABD项内容表述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史实相符,排除。故选择C。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
5.B
【详解】
根据所学在知识,宋太祖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中央掌控,后来,在地方上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B正确;派文臣担任知州掌管地方财政,不符合史实,排除A;行省是元朝设置的方行政区域名称,排除C;布政使司为明清两朝的地方行政机关,排除D。故选B。
6.B
【详解】
北宋为了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因此,表格空白处对应的 朝代是北宋,B项正确;交子出现与北宋,不是唐朝、元朝和明朝,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在地方上,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项符合题意;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故“暗示石守信等统军大将交出兵权”说法是正确的,排除A项;在中央,为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排除B项;北宋时期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陈桥兵变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公元960年,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在陈桥驿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故D正确;“开元盛世”与唐玄宗有关,故A错误;西行求法,著《大唐西域记》与玄奘有关,故B错误;虚心纳谏,用魏征等贤臣与唐太宗有关,故C错误。
9.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建议道,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即夺取地方的政治权力、军权,控制地方经济发展,削弱地方权力,收归中央。B项符合题意;A项不合题意;通过收地方权力归中央,同时分化事权,使各官员、机构相互牵制,可以遏制官员的贪腐,但是不可能达到杜绝。C项不合题意;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0.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D项符合题意;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 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A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B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C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枢密院是军事机构,但最高长官的比例中,文官却远高于武官,体现出重文轻武,D项正确;材料是文官、武官比例对比,不是等级、 藩镇、宦官,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少一个进士及第耳”体现了宋朝武将地位低下,重视文官的“重文抑武”国策,B项正确;枢密使是宋朝分割宰相权力地枢密院主官,掌管军政,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但题干强调的是作为枢密使的武将地位没有进士出身的文官地位高,排除A项;题干所述与“冗官”无关,排除C项;理学是儒学在宋朝发展的表现,宋朝重视科举,重视文官地位与儒学发展无关,而是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根据材料“婚姻结好,岂为财物?”“以正风俗”“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等信息可知,宋代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婚姻论财风气,强调婚姻对祖先、后世的意义,这说明当时理学家意图维护封建礼教纲常,B项正确;材料中“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说明当时理学家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理学家维护儒家的传统婚姻观,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符合政府对民俗的引导,排除C项;理学家维护儒家的传统婚姻观不利于促成婚姻习俗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宋朝不仅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由文臣担任,而且文臣统兵、主持军务,地位也高过武将。因此,材料表现的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C项正确;由此可知,材料表现的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没有涉及背景、目的和影响,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后世的赵氏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D项正确;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排除A项;北宋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排除B项;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古代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6.(1)隋朝大运河洛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3)A:文臣B:禁军高级将领
(4)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详解】
(1)根据“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这条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在洛阳。它的开通起到了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的作用。
(2)根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得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赵普开出的药方,在“稍夺其权”方面是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牵制知州;在“收其精兵”方面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所以A是文臣,B是禁军高级将领。
(4)根据“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可知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
17.(1)国家统一;百家争鸣提供了多种治国学说。
(2)变化:由尚武到轻武;原因: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3)特点:君主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影响: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1)
根据“秦陆续灭了六国”得出国家统一;根据“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结合所学,得出百家争鸣提供了多种治国学说。
(2)
变化:根据“整体的社会风气也是尚武豪迈”“这些身怀武艺之人大多成为江湖草莽或者官府随从”,概括得出由尚武到轻武;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注重发展文教事业等方面分析总结。
(3)
特点:根据“以国王的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英国的任免权属于议会而不属于国王”等信息,概括得出君主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影响:根据所学,可从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等总结回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