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美国《百科全书》这样写道:“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文中的“中国将领”是(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2.下图是明朝军队针对敌人的作战特点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情况组成的“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这里的“鸳鸯阵”要对付的敌人是
A.倭寇 B.农民起义军 C.沙俄侵略军 D.噶尔丹叛军
3.当代作家柏杨说过“郑和是一位航海家,他下西洋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下列与郑和史实不相符的是( )
A.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 B.郑和率领船队先后六次下“西洋”
C.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D.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与下图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元昊建西夏 C.岳飞抗金 D.文天祥抗元
5.九年级(1)班同学们开展“诗言志·悟情怀”主题班会活动。下面是晋华同学展示的活动资料,从中反映出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敢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日月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A.岳家军纪律严明精忠报国的精神 B.戚家军誓死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
C.郑成功抗击殖民维护统一的决心 D.林则徐虎门销烟反抗侵略的斗志
6.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下列事项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玄奘西行天竺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下列介绍“丝绸之路”的篇章设计中,不恰当的是( )
A.人物篇——张骞、玄奘、郑和 B.物品篇——丝绸、瓷器、葡萄
C.朝代篇——商朝、唐朝、明朝 D.文化篇——音乐、舞蹈、佛法
8.明朝中期,平息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戚继光 C.郑和 D.邓世昌
9.下图是明朝前期某一远航活动的路线图。这里所说的“远航活动”是指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来华
C.玄奘西游天竺
D.郑和下西洋
10.“七下远洋佳话多,外交史上起长河。万千里破重重浪,六百年掀道道波。”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1.柬埔寨今磅湛市东古城建立了“三保公”庙;泰国曼谷除建有“三宝寺”外,还把河港取名为“三宝港”;马来西亚马六甲有“三宝庙”、“三保井”和“三宝山”;印度尼西亚爪哇当地华侨把郑和尊为“三宝大人”。材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B.不受欢迎且遭到各国的强烈抵制
C.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迫使东南亚国家成为中国附属国
12.“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位航海家是( )
A.哥伦布 B.达伽马 C.麦哲伦 D.郑和
二、综合题
13.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以及郑和船队能够远洋航行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发达的海外贸易和郑和下西洋的共同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二: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你认为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特点?
(2)依据所学,请你说说郑和“大规模的航海”最远到达哪里?
(3)根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5.探究问题。
材料一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貂猴,与倭寇混杂.祸害更为巨大。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江抗倭。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一万余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一万多人,平定了浙东的倭患。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
相关史实 材料 研读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凯歌》 (“戚家军”军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一戚继光《止止堂集》
(1)据材料一,指出“倭寇”“祸害更为巨大”的直接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倭寇”的下场。并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对4个成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题干“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和所学知识,15世纪初的中国处于明朝前期,当时明成祖在位期间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往来,C项正确;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加强了中印交流,排除A项;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加强了中日交流,排除B项;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和海防安全,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
鸳鸯阵是戚继光创立的,用来消灭侵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A项正确;农民起义军中并没有使用鸳鸯阵的,排除B项;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是清朝时期,排除C项;清朝时期,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葛尔丹,平定了叛乱,排除D项。
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405—1433年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与郑和下“西洋”相符的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4.A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海上航线,这些航线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根据“明”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明代的郑和下西洋,A项正确;图示内容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不是元昊建西夏、岳飞抗金和文天祥抗元,排除B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
根据《凯歌》中的关键信息“ 杀尽倭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内容体现了明朝时期戚继光抗击倭寇过程中,戚家军誓死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B项正确;岳家军对抗的金国,不是倭寇,排除A项;郑成功对抗的是荷兰,收复了台湾,排除C项;林则徐虎门销烟反抗的是英国的鸦片输入,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①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交流,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②玄奘西行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交往,符合题意;③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之间的交往,符合题意;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交流,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7.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于西汉,兴盛于唐朝、明朝,C项符合题意;张骞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取经,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以及许多蔬菜瓜果(葡萄等),也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因此ABD项设计恰当,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戚家军”。戚家军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与当地一名军并肩作战脚面那里的倭寇,B项正确;林则徐是清朝的人物,排除A项;郑和七下西洋,排除C项;邓世昌是清朝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1405~1433年,经过: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选项D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是在汉朝;遣唐使来华、玄奘西游天竺都发生在唐朝;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B
【详解】
根据“七下远洋”可知,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明朝郑和下西洋,B项正确;该诗与张骞通西域、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
根据材料“柬埔寨今磅湛市东古城建立了‘三保公’庙;泰国曼谷除建有‘三宝寺’外,还把河港取名为‘三宝港’;马来西亚马六甲有‘三宝庙’、‘三保井’和‘三宝山’;印度尼西亚爪哇当地华侨把郑和尊为‘三宝大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这些东南亚国家对郑和的敬仰,表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郑和世称“三宝太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受到沿线各国的热烈欢迎,排除B项;“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迫使东南亚国家成为中国附属国”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
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D项正确;ABC项人物并没有七下西洋,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3.(1)范围广,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等;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答出三点即可)
(2)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条件: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先进科技(指南针)的运用;统治者的支持等(答出两点即可)
(3)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和平交往作出贡献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可以从贸易范围、商港以及管理机构几个方面来回答。如从范围广,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等;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等方面回答出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主要表现。
(2)最远到达: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条件:根据所学可从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的运用;统治者的支持等方面任答两个能够远洋航行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和平交往作出贡献等方面来回答宋代发达的海外贸易和郑和下西洋的共同影响。
14.(1)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
(2)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奇珍。
【详解】
(1)根据“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得出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与红海沿岸。
(3)根据“(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并结合所学得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奇珍。
15.(1)直接原因:倭寇与民间走私者相混杂或勾结。(其他表述大意相同即可)
(2)下场:灭亡。成因:朝廷的信任:人民的支持:戚继光指挥能力强;“戚家军”军纪严明.
战斗力强;威继光善于创新;“戚家军”战术战法得当;"戚家军"官兵团结等原因均可。
【详解】
(1)直接原因:据材料“……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貂猴,与倭寇混杂.祸害更为巨大。”可知,倭寇与民间走私者相混杂或勾结。(其他表述大意相同即可)
(2)下场:据材料“……‘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一万多人,平定了浙东的倭患”可知,“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的倭患。
成因:据材料“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江抗倭”可知,朝廷的信任:据材料“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一万余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可知,倭寇危害民间,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戚继光指挥能力强;据材料“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可知,“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据材料“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可知,戚继光善于创新;“戚家军”战术战法得当;"戚家军"官兵团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