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清朝统治下,中国人口飞速增长,从清初的1063.3326万增长到42644.7325万。可以说,清朝统治对中国人口的贡献非常之大。但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一些严峻的问题,包括( )
①大量开垦荒地,植被和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②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促使统治者实行了苛政,大兴了文字狱
④为了加强对人口的治理,清朝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2.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下列各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人喜欢集中生产 B.当时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清朝前期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D.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3.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氏竭力 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联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雍止皇帝持此观点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小农经济的现实存在
C.社会上商人地位低下 D.商业发展阻碍农业的发展
4.清代前期,棉花、烟草、茶树、甘蔗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更加广泛。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这可以说明( )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农业生产已被取代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5.下边菜单中的食材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菜单 一、主食类 1.烤甘薯…元 2.蒸玉米…元 二、小炒类 1.红烧马铃薯…15元 ……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6.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下列史实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B.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格式——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明清文学艺术取得很大成就
D.清初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7.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其起推动作用的是( )
A.农业发展 B.文化繁荣 C.专制加强 D.疆域扩大
8.山西自古有经商和贸易传统,在明代,山西商人足迹遍天下。以下史实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A.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B.晋商和徽商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帮
C.山西有“煤铁之乡”的美称 D.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9.“民以食为天“,下列农作物由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
①玉米 ②葡萄 ③马铃薯 ④甘薯 ⑤石榴 ⑥花生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⑥
10.据考证,“南澳1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船上发现了大量的瓷器。其中最容易找到的瓷器应该是( )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景德镇的青花瓷 D.唐三彩
11.我国封建社会在明清时期的特点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民族进一步交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国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2.如下图名为《耕织图》(局部),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A.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D.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
13.下表是1661~1766年耕地面积情况统计表,导致图表中所示变化的因素是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照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A.手工工场的出现 B.形成全国性商业网 C.人口的快速增长 D.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4.镖局是中国古代专门为人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机构,下图所示“晋商镖局”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明清时期 D.隋唐时期
15.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得到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 )
A.水稻、玉米 B.玉米、甘薯 C.甘薯、小麦 D.小麦、水稻
二、综合题
16.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盛世繁荣的经济”为主题,探究隋唐至明清的经济发展,请你参与合作。
(1)兴趣小组搜集到材料一中唐朝时发明和改进的农具图片,请你标明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一:
图1:______图2:_______
(2)“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明当时南方的江浙一带已经成为主要粮食产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宋时期,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我国是“瓷之国”,精美的瓷器层出不迭,各具特色,制瓷技术不断更新。
①两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是______(地名)。
②请你选出能够体现唐朝和明朝制瓷技术创新的瓷器各一例。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大河网《河南日报》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哪些特点?北宋大画家张择端在他的一幅美术作品中对东京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描绘,这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是什么?
材料三
(5)建筑是固化的历史,见证了岁月的繁华。上述两处建筑反映了明清时期哪两大著名商帮的兴盛?
17.经济是政治、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将材料一中的图片按所反映的时代先后排序。(填写序号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一个闲暇时间很多的中产阶级。
——摘编自(美)詹姆斯·麦克莱《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2)依据材料二,列举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
材料三 一个地区经济文化越发达,进士人数就越多。北宋科举制没有地域名额的限定,完全按才能录取。因此,北宋所录取的进士里,其籍贯的分布很不平衡,欧阳修言:“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
——摘编自刘俊丽《宋诗作者队伍的定量分析》
(3)北宋科举录取进士的地域分布有什么特点?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四: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示意图
(4)依据材料四柱状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人口飞速增长,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植被和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客观上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①②符合题意,C正确;大兴文字狱是加强思想控制,与题干内容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的AB;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时期设置的,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D;故选C。
2.B
【详解】
根据“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手工工场规模大,经营得当,说明当时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人们的喜好,排除A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国家的统治,因此雍正皇帝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材料的表现,不属于原因,排除A项;材料与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无关,排除C项;商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依据题干“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可知,反映的是清代江南地区种植粮食作物的较少,种植经济作物的较多,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因此不能说明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排除B项;“已被取代”的说法明显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菜单中的食材“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原产自美洲,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这些原产自美洲的物种向外传播,因此中国明清时期也引入了这些原产自美洲的农作物,推动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是经济方面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与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无关,不属于因果对应关系,D项符合题意;清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A项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格式,所以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B项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促进了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取得很大成就,C项有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的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A正确;B属于文化领域上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属于政治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D属于疆域变化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A。
8.B
【详解】
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在明代,晋商和徽商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帮,所以有“山西商人足迹遍天下”之说,故B项正确;北京和南京均不在山西,排除A项;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煤、铝土、铁等为最,素有“煤铁之乡”之美称,但只能说明山西资源丰富,排除C项;开封在河南,与山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培育的独特农作物开始对外传播,其中玉米、马铃薯、甘薯和花生都是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①③④⑥符合题意,D项正确;葡萄和石榴都是中国汉代从西域引进的农作物,②⑤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
“南澳1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最容易找到的瓷器应该是明代的瓷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流行于唐代,景德镇的青花瓷流行于元明清。由此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在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但是也逐渐走向衰落;经济上,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民族关系上,明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上,明清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逐渐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A项正确;“民族进一步交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对应的是两宋时期,排除B项;“国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对应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对应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统治者重视《耕织图》,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C项正确;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是表象,排除A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材料说的是清代,排除B项; 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有发展,有量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
图表中所示1661~1766年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因为清朝前期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乾隆年间,全国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D项正确;中国手工工场出现的时间明清时期,地点景德镇,与题干耕地面积增加无关,排除A项;形成全国性商业网与题干耕地面积增加无关,排除B项;人口的快速增长与题干耕地面积增加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根据材料“晋商镖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因此,“晋商镖局”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 ,C项正确;秦汉时期、三国时期、隋唐时期都在明清时期之前,没有出现商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通过新航路开辟引进的高产作物是玉米和甘薯,B项正确;小麦、水稻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1)图1:曲辕犁;图2:筒车。
(2)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②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③耕作技术的提高,垦田面积不断扩大;④优良作物品种的引入,如占城稻等;⑤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⑥南方自然环境较为适宜等。
(3)①景德镇。②唐朝:唐三彩(或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明朝:青花瓷。
(4)特点:人口稠密;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住区分不清,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商品交易时间长等。(答出即可,意思相近即可)作品:《清明上河图》。
(5)晋商、徽商。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唐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进步,图1是曲辕犁;图2是筒车。
(2)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耕作技术的提高,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优良作物品种的引入,如占城稻等;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⑥南方自然环境较为适宜等。
(3)根据所学可知,①两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②唐朝制瓷技术创新的瓷器有,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明朝制瓷技术创新的瓷器是青花瓷。
(4)根据所学和材料四“人口稠密、中国最大的城市、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白天、夜间交易、通晓不绝”可知,这体现的特点有,人口稠密;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住区分不清,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商品交易时间长等。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大画家张择端在他的一幅美术作品中对东京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描绘,这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清明上河图》。
(5)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图片可知,图片1体现的是晋商,图片2体现的是徽商。
17.(1)①②③。
(2)新技术和新型工具的使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3)特点:籍贯的分布很不平衡,录取进士东南地区人数多,西北地区人数少。原因:北宋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西北地区则相对落后。
(4)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是:唐朝的新型灌溉工具筒车;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朝的海外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由此可知图片所反映的时代先后顺序是①②③。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一个闲暇时间很多的中产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是新技术和新型工具的使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个地区经济文化越发达,进士人数就越多。北宋科举制没有地域名额的限定,完全按才能录取。因此,北宋所录取的进士里,其籍贯的分布很不平衡”和材料中欧阳修言:“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可知北宋科举录取进士的地域分布特点是籍贯的分布很不平衡,录取进士东南地区人数多,西北地区人数少。根据材料“一个地区经济文化越发达,进士人数就越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北宋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而西北地区则相对落后。
(4)依据材料四柱状图反映出清朝前期人口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有: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