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0 11:4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赫鲁晓夫时代还是有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赫鲁晓夫时代依旧没有解决斯大林时代最大的问题,也就是那个斯大林用一生时间也没有解决的求索,就是无法找到正常运行苏联建立起来的官僚体系的钥匙。”材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源是
A.未从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苏联社会矛盾尖锐
C.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D.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
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3.1991年,强大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结束了它辉煌而又悲壮的历程。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C.苏联模式的弊端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战略
4.帕尔默指出:“在1991年,一场几乎是不流血的革命在世界共产主义的心脏发生了,毁灭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这里“不流血的革命”是指( )
A.北约东扩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两德统一
5.苏联时期,在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的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6.漫画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功能,富含历史文化价值。如图漫画说明( )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7.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海报,它反映了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苏联解体的原因
8.《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中说,苏联共产党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有200万党员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无产阶级政权;有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苏联共产党“自己打败自己”导致的后果是
A.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B.苏联模式被各国借鉴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束 D.两极格局瓦解
9.1991年底,苏联解体,其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B.苏联模式的束缚
C.东欧剧变 D.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10.下列各项内容来自于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一个学习资源包。由此可知,该期推送的历史专题是( )
①论文:《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图片:《社会主义的改革》
③视频:《美苏“冷战”》 ④地图:《亚非拉的独立运动》
A.战后政治多极化趋势 B.两极格局的对峙
C.战后世界的变化与发展 D.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1.下面年代尺主题为“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演变历程的阶段是( )
A.A B.B C.C D.D
12.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斧锤星旗"(苏联国旗)与"白蓝红王色旗"(俄罗斯国旗)的图片,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A.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B.剖析美苏争霸的形成原因
C.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13.“他1917年出生……30岁时从世界的边缘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1985年,他动了一场大手术,不见成效,1991年,不治身亡。”1985年的“一场大手术”是指
A.赫鲁晓夫改革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苏联解体 D.苏联模式形成
14.适合填入“ ”处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1861年农奴制改革 C.新经济政策 D.赫鲁晓夫改革
15.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对苏联进行了长时间的访问,一个新生的农业大国,给一个天寒地冻的工业大国,送了一份非常特别的见面礼。这次访问
A.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C.表明了中国加入了“经互会” D.使中国开始受到了苏联的控制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国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 国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新全球史》
材料二 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落实于革命实践中……以城市为中心夺取政权成为了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以及俄国的十月革命的道路。因此,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
材料三 在农民激烈反抗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出于稳定国内局势和维护统治基础的原则决定废除余粮征集制,改为征收粮食税。在实行征收粮食税后,农民的生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材料四 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煽动起来……(当时)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1991年,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
(1)材料一中阻碍俄国发展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 “社会改革”指的是俄国历史 上的什么事件?结合所学写出“社会改革”所起的历史作用。
(2)根据所学写出材料二中“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根据材料二指出俄国十月革命的“革命道路”有何特点。
(3)写出材料三中苏维埃俄国面临的困局。分析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稳定国内局势,苏俄在哪一年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给苏俄带来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指的是什么事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5)俄国的历史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7.对本国国家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探索是每一个国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会对本国甚至世界产生必然的影响。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光荣革命而产生的主权在议会的体制,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保护,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取资源,这种历史安排便产生了一个强国。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
(1)材料一中的“体制”是指什么政治体制?这种体制的确立使英国在政治上产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
材料二 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这些都成为滋生日本军国主义好战性的温床,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给亚洲尤其是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近代化道路的选择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中国前外长钱其琛答《世界知识》杂志社问
(3)材料三中的“这些事情”指的是什么?材料三认为“这些事情”发生的根源是什么?
材料四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移植嫁接他国的道路和模式。中国特色之“特”,……在于守正创新。在坚持发展道路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立足国情世情、感知时代脉搏;在战略决断上,以不变应万变;在策略方法上,以不断自我革命应对新的挑战。
——习近平《坚定道路自信 走好中国道路》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谁最早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5)综合上述内容,你对国家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有何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赫鲁晓夫时代还是有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赫鲁晓夫时代依旧没有解决斯大林时代最大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苏联领导人从斯大林逝世以后就开始了改革,但是他们的改革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只是对其进行小修小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材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源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选A;BCD都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源,排除。
2.C
【详解】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却没有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C项正确;赫鲁晓夫打破了对斯大林的崇拜,但无法体现“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排除A项;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说法符合史实,但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C
【详解】
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苏联的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因此,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C项正确;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与苏联解体没有关系,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1991年”,“在世界共产主义的心脏”,“毁灭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可知是指1991年的苏联解体,故B项正确;北约东扩是指北约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欧的国家纳入该组织。1999年3月,北约首先将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吸纳为会员,故A项错误;东欧剧变,并未发生在“世界共产主义的心脏”苏联,C项排除。两德统一是在1990年,D项错误。
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其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提倡种植玉米”,大力垦荒,故B项正确;斯大林主要集中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方面,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工业化方面,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先在经济方面改革之后再政治方面改革,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D项错误。
6.D
【详解】
根据漫画体现是苏联在东欧国家强制推行苏联模式,因此说明漫画说明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D项正确;漫画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两极格局基本形成,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排除ABC项。故选D项。
7.A
【详解】
根据材料“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海报”可知,材料漫画突出的玉米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中的种植玉米运动,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于政治领域,排除C项;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主要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外部原因主要是西方的和平演变,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由材料中“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自己打败了自己”指的是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的解体,1991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导致了苏联走向解体,两极格局瓦解,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被终止是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之后,排除A项;题干体现不出苏联模式被各国借鉴,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束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
戈尔巴乔夫先改革经济,效果不佳之后改革政治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A符合题意;苏联模式束缚是苏联解体根本原因,排除B;东欧剧变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直接原因,排除C;赫鲁晓夫改革失败没有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排除D。故选A。
10.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政策调整,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等进行了改革;二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出现了美苏“冷战”;二战后,亚非拉的独立运动发展,世界之民体系瓦解。因此,①②③④都体现了一个主题是:战后世界的变化与发展,C项正确;《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无法体现政治多极化趋势,排除A项;B项只符合《美苏“冷战”》,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年代标尺中的D段是1955——1991年,D项正确;1919——1939年的世界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A项;1939——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排除B项;1945——1955年是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1955年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镰刀斧锤星旗的降落宣布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国旗升起体现出苏联解体后的国家变化。苏联解体对于研究历史的价值在于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图片不能说明苏联发展的历史,排除A;图片没有美国的国旗,不能分析美苏争霸形成的原因,排除B;世界格局多极化涉及日本、中国和西欧国家联合等,排除C。故选D。
1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苏联发展史上,1985年,进行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最终使苏联解体,故B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放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苏联解体证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故C不符合题意;1936年苏联模式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因为赫鲁晓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路线政策作了调整,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苏联模式,故D符合题意;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是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故A不符合题意;1861年,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这次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B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对苏联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访问。2月14日 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B项正确;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A项;中国没有加入“经互会”,排除C项;中苏签订的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且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农奴制;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2)列宁;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为中心夺取政权)
(3)农民激烈反抗;1921年、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等。
(4)苏联解体;苏联模式的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5)革命或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必须符合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发展经济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国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进行改革。可知阻碍俄国发展的“这种制度”指的是农奴制; “社会改革”指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这次“社会改革”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2)根据料二“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列宁。俄国十月革命的“革命道路”的特点是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
(3)根据材料三“在农民激烈反抗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出于稳定国内局势和维护统治基础的原则决定废除余粮征集制,改为征收粮食税。在实行征收粮食税后,农民的生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维埃俄国面临的困局是农民激烈反抗;为了稳定国内局势,苏俄在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该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指的是苏联解体;其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发展经济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等。
17.(1)君主立宪。英国由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向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转变。
(2)保留天皇制度;滋生军国主义(对外扩张)。
(3)东欧剧变。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照搬苏联。
(4)邓小平。有利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开展;有利于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5)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制度和发展道路才富有生命力并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受本国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对本国甚至世界产生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因为光荣革命而产生的主权在议会的体制,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保护,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取资源,这种历史安排便产生了一个强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体制”是指君主立宪制。这种体制的确立使英国在政治上产生的根本性变化为英国由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向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转变,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据材料二“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这些都成为滋生日本军国主义好战性的温床,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给亚洲尤其是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近代化道路的选择所带来的影响有改革保留天皇制度;滋生军国主义(对外扩张)。
(3)根据材料“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这些事情”指的是东欧剧变。材料三认为“这些事情”发生的根源是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照搬苏联。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最早提出的。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在坚持发展道路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立足国情世情、感知时代脉搏;在战略决断上,以不变应万变;在策略方法上,以不断自我革命应对新的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有利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开展;有利于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
(5)综合上述内容,对国家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的认识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制度和发展道路才富有生命力并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受本国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对本国甚至世界产生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