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下图是西汉前期形势示意图,从中能够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A.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文景之治”局面形成
C.中央对全国的统治有待加强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汉朝对抗匈奴的高潮是( )
A.漠北战役 B.漠西战役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儒家学说( )
A.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B.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各派的合理成分
C.成为官方哲学不利于自身发展 D.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4.《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设立监察制度
C.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下侧卡片内容是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他实施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巩固大一统
6.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下面能解释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焚书坑儒、推恩令 B.统一文字、推恩令
C.统一文字、罢黜百家 D.焚书坑儒、罢黜百家
7.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其实他们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请回答他们的实质是 ( )
A.都是为了促进民族的融合 B.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
C.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D.都是为了增强军队的实力
8.汉武帝下令:“禁止所有的郡国(地方)铸造货币,专门命令上林苑三官(中央管理货币铸造的机构)铸造。”材料反映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推行尊崇儒术政策 C.实施盐铁官营政策 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9.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B.“推恩令”的实施
C.刺史制度的确立 D.七国之乱的发生
10.“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上述材料体现出汉武帝的治国措施是
A.加强君权,设立郡县 B.整顿吏治,裁减官员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颁推恩令,设置刺史
11.《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这说明当时( )
A.国家的财政问题已得到解决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确立
C.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已解除 D.国家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12.如下图所示《汉代讲经图》中所讲的内容可能是
A.《道德经》 B.《黄帝内经》 C.《诗》《书》《礼》《易》 D.《孙子兵法》
13.西汉王朝出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大一统局面,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4.五铢钱是中国古铜币名,钱上有“五铢”二篆字(如:下图),故名。它由国家统一铸造始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15.儒家学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为中央集权的历史时期,秦朝“焚书坑儒”,汉朝却将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以下措施中,确立儒学主导地位的是( )
A.开拓交通 B.颁布“推恩令”
C.统一文字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二、综合题
16.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1显示了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图2所示这种行政管理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2 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
材料二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摘自齐世荣《中国历史》
材料三 汉武帝刘彻大事记
公元前153年 4岁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次年改立为太子
公元前141年 16岁即皇位
公元前134年 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主张被采纳
公元前127年 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 打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公元前106年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一名刺史
——摘编自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等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材料二反映的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分别列举汉武帝即位后在思想、军事领域的措施。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影响是什么?
17.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朝中央政权的结构形式,建立众多的诸侯国。
--摘编自《中国历史大事典》
(1)材料一叙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起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
(2)秦朝实行什么制度来管理地方?材料二中的图1、图2分别反映了秦制采取的什么措施?
材料三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摘编自阿尔伯物 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总体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诸侯势力强大,甚至反叛中央,中央集权有待加强,C项正确;材料是说诸侯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不是说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经济重心,排除ABD三项。选C项。
2.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经过漠北战役沉重打击,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A项符合题意;三大战役中除了漠北战役外,还有河西之战和河南之战,没有漠西战役,B项排除;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役,C项排除;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D项排除。故选A。
3.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可见,作者认为儒家学说成为官方哲学不利于自身发展。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C项正确;题干作者认为儒家学说弊端,与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各派的合理成分,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从材料中的文字“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可以得出荀子强调要加强对官吏的监察。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刺史作为监察地方的机构,故B符合题意;颁布“推恩令”是分割王国的实力,不是监察机构,排除A;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属于经济措施,排除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D。故选B。
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加强经济控制,实行盐铁专营,这种情况下,汉朝实现了大一统,由此可见,卡片内容的共同作用是巩固大一统,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都是片面的,不是共同作用,不符合题意;故选D。
6.D
【详解】
根据材料“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及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全部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大一统,接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D项正确;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令,排除A、B项;秦始皇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质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B项正确;材料政策与促进民族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思想控制,与增强军队的实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8.D
【详解】
根据题干“禁止所有的郡国(地方)铸造货币,专门命令上林苑三官(中央管理货币铸造的机构)铸造。”结合所学知识,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颁布“推恩令” 、推行尊崇儒术政策、 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西汉后期封国的土地越来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B项正确;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C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最终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颁布推恩令和设置十三州部刺史,D正确;ABC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
11.C
【详解】
根据材料“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刘邦吸取亡秦教训,分封刘氏宗亲和开国功臣,建立起一批诸侯国。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财政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是汉朝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
根据图片及所学可知,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故《汉代讲经图》中所讲的内容可能是《诗》《书》《礼》《易》,C项正确;《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排除B项;《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D项正确;汉高祖是汉朝的建立者,当时汉朝还未进入鼎盛时期,排除A项;汉文帝和汉景帝是汉朝初期的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但未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
根据钱上有“五铢”二篆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1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汉武帝为加强思想控制,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D项正确;开拓交通与儒学无关,排除A项;颁布“推恩令”针对的是王国问题,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制度:分封制度;名称: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最佳);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2)政治上措施: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度。
(3)措施: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答案为独尊儒术的一律不给分,谁给谁负责));军事上:北击匈奴;影响: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图1正是反映的分封制等级;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根据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
根据材料“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诸侯实力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采取了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3)
措施:根据材料“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主张被采纳”、“打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在汉武帝采取措施之后,汉朝产生巨大变化,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点睛】
17.(1)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
(3)颁布推恩令;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4)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1)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信息“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朝中央政权的结构形式,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可知,材料一叙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问题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分封制的实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
问题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来管理地方。问题二:材料二中的图1、图2分别反映了秦制采取的统一文字、货币的措施。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引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氶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
问题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计策,颁布推恩令。故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王国势力,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总体特点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