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遇雨误期是是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
B.大泽乡起义是为了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C.起义军占领咸阳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D.秦军的势力强大是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
2.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 )
A.项羽和刘邦 B.陈胜和吴广 C.晁盖和宋江 D.张角和张梁
汉武帝在位期间,曾招募人出使西域。就此完成下面各题。
3.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是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建立同西域的友好关系
C.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4.首先响应号召,勇敢应募者是
A.卫青 B.张骞 C.霍去病 D.班超
5.聆听丝路驼铃,感慨丝路的兴衰。重走丝绸之路,你应该选择的出发地是
A.西安 B.敦煌 C.洛阳 D.兰州
6.下列几位科学家中,被称为“医圣”的是:( )
A.张衡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7.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半两钱,改铸
A.刀形币 B.蚁鼻钱 C.五铢钱 D.圆形方孔半两钱
8.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十分恰当,如果说“柳”是指开辟丝绸之路,那么“花”是指
A.力图解决汉初诸侯王势力膨胀问题 B.努力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C.促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D.力图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9.如图漫画反映了中国某朝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场景,这一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0.《史记·陈涉世家》载“失期,法皆斩”,由此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A.战乱频仍 B.大兴土木 C.刑罚严酷 D.赋役繁重
11.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楚汉之争出现 B.民族政权并立
C.东汉走向衰亡 D.藩镇割据形成
12.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下面关于汉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①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最远可到达欧洲
②汉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
③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④沿着丝绸之路,葡萄、石榴等水果和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的时间轴,时间轴上1和2两处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A.焚书坑儒,张骞西行 B.陈胜起义,独尊儒术
C.与民休息,光武中兴 D.百家争鸣,党锢之祸
14.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烧《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不属于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等限期交出烧毁。私自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始皇此举
A.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B.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
C.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15.“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
A.焚书坑儒 B.大兴土木 C.独尊儒术 D.崇尚道家
16.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对抗匈奴的高潮是指
A.漠南战役 B.漠北战役 C.河西战役 D.淝水之战
二、综合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往与文化往来频繁,请读下图,探寻远去的历史。
(1)图中箭头所示路线即我国古代的“_______”
(2)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什么朝代?起点在哪里?对开通这条路线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
(3)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我国西北部地区,西汉政府设置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4)这条路线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你知道当时中国有哪些先进技术相继西传?(至少两项)想一想,此路线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价值?
18.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商鞅变法奠定实力】
材料一: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商鞅还实行了哪些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秦扫六合创立制度】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2)材料二中的李白诗中所述的是秦王的什么历史贡献?根据材料二中的如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的重要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又推行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历史的长河里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它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西汉武帝继往开来】
材料三:如图2、图3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
汉武帝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此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依据材料三文字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货币”的名称以及“盐、铁、酒的专利”所指的措施。
材料四: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摘编自《“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强域的形成》
(4)依据材料四,分析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由于秦的暴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在秦军强大的攻势和缺乏后援下,起义失败,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因此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起义军占领咸阳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C项符合题意;ABD项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点睛】
2.B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B项正确;项羽和刘邦在陈胜吴广后起义,排除A项;晁盖和宋江是明朝小说《水浒传》的人物,排除C项;张角在东汉领导黄巾起义,排除D项。故选B项。
3.A
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 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 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出使是为了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两次出使为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响应号召,勇敢应募者是张骞,选项B符合题意;卫青、霍去病是北击匈奴的军事将领,AC排除;班超是东汉时期军事家、外交家,D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B。
5.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A项正确;丝绸之路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不是敦煌、洛阳、兰州,排除BCD选项。故选A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C项正确;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与医学无关,排除A项;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也会医学无关,排除B项;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有神医之称,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半两钱,统一铸五铢钱,C项正确;刀形币、蚁鼻钱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排除AB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与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但当张骞费尽千辛万苦到达大月氏的时候,大月氏已经另立新王,无心再战,因此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并未完成。故D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不涉及诸侯王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与改善国家财政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促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属于丝绸之路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D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这样就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正确;ABC项朝代没有出现材料反映的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状况,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内容“失期,法皆斩”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雨延误到达的期限,按照秦律必须斩首,可见秦未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秦朝的刑罚严酷,C项正确;战乱频仍、大兴土木、赋役繁重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进行了约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双方都力图挟持皇帝,排除异己,由于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乱政,使东汉走向衰亡,C项正确;楚汉之争出现是在秦朝灭亡后,西汉建立前,排除A项;民族政权并立不符合东汉史实,排除B项;藩镇割据形成是在唐朝末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西域的葡萄、石榴等水果和乐器、歌舞等传入中原,汉族的凿井、铸铁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①②③说法正确,故A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排除含④的BCD,故选A。
13.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时间轴上的1位于西汉建立初期,当时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时间轴上的2位于东汉建立初期,当时出现了“光武中兴”,故C符合题意;焚书坑儒出现在秦朝时期;张骞西行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与题干时间1、2不能对应,故A不符合题意;陈胜起义出现在秦朝末年,独尊儒术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与题干时间1、2不能对应,故B不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与题干时间1、2不能对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A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秦始皇采取的焚书坑儒的措施之一,这是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在思想文化上采取的措施,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是秦朝刑罚残酷,排除B项;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的是政治上采取的中央集权措施,排除C项;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的措施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学,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因此汉武帝时“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独尊儒术,C项正确;焚书坑儒与秦始皇有关,排除A项;大兴土木与“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不符,排除B项;崇尚道家是在西汉初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南迁,B项正确;漠南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4年,排除A项;河西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1年,排除C项;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7.(1)丝绸之路
(2)西汉;长安;张骞
(3)西域都护;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4)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今天东西方的交往。
【详解】
(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箭头所示路线即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与西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的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所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开辟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张骞。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设置后,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今天东西方的交往。
18.(1)措施:统一度量衡;
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贡献: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原因:秦的暴政。
(3)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
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夺王国的封地和势力;
货币:五铢钱;
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4)影响: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大一统局面。
(1)
措施:由材料“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得出”得出,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
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
贡献:由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知,李白诗中所述的是秦王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历史贡献;
制度:由图示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
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显赫一时的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统治者的暴政。
(3)
问题:由图示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逐步削夺王国的封地和势力,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货币: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货币”的名称是五铢钱;
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4)
影响:由材料“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大一统局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