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游猎的生活。辽宋时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11世纪,完颜部的首领进一步完成了各部的统一。”材料中“□”应是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2.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萧峰高大勇武,为人光明磊落,慷慨豪迈,其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让人对古老的契丹族生出无限的好奇。请问,统一契丹各部的杰出首领是( )
A.元昊 B.石敬塘 C.阿保机 D.阿骨打
3.“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中国政治通史》)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澶渊之盟对北宋是一种屈辱 B.辽宋议和实现了双方的和平
C.澶渊之盟不利于民族的交融 D.澶渊之盟对宋辽都十分有利
4.10纪初,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完成了统一并建立政权,为契丹各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首领是(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构
5.两宋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时期。下列没有与南宋并存过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蒙古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6.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北宋钱币 契丹钱币 西夏钱币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7.___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A.宋金议和 B.宋夏议和 C.澶渊之盟 D.长平之战
8.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逐步兼并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许多部落。这有利于
A.鲜卑族的汉化 B.契丹国的建立 C.党项族的统一 D.女真族的崛起
9.“(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此局面的出现是因为
A.宋夏和议 B.澶渊之盟 C.孝文帝改革 D.人口南迁
10.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地区有辽,西北地区有西夏。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辽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A.鲜卑族 B.女真族 C.契丹族 D.蒙古族
11.请你根据下列资料卡片的内容,拟一个标题
标题:_________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 ·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A.宋金议和 B.宋夏议和
C.元的统一 D.澶渊之盟
12.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 建立 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议和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 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 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被西夏所灭
C.辽金订立澶渊之盟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二、综合题
13.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
(1)材料-中回銮碑是哪一盟约的历史见证 请概括这一盟约的内容。
材料二: 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结果来看,无疑都是相似的,虽然在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挽回了一点面子,但究其实质与辽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一结果是与宋朝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在宋与西夏的和议内容中,哪一项使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 “宋朝的统治政策”指的是哪一政策
材料三: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边界贸易一直在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辽、西夏订立的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14.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凭借睿智与果敢,开创了盛世中华,泱泱大国。
【民族关系】
在民族关系上,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间较为和谐、团结,各民族间进一步交融。
(1)请你说一下唐朝体现民族关系友好相处的例子两个。
【互联互通】
在对外关系上,隋唐时期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材料一: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长安城商贾云集,学子荟萃,到处可见歌舞、盛宴,气势非凡宏大……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使节和长年聚居的外国客商。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据材料一文字与图片内容,概括盛唐文化的显著特征。历代以来,中华民族秉承“以和为贵,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试举两例说明。
【文史辉映】
材料二:
著作:《资治通鉴》 著作:______
作者:_____ 作者:玄奘
成书朝代:北宋 成书朝代:_____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体通史 研究中外交流的的珍贵文献
(3)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请根据提示完成材料中“___”的内容。
【和平发展】材料三: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4)分析材料四,在阶段性战争中北宋与辽签订了哪一盟约?盟约有什么影响?纵观中国古代史,你对民族关系发展的认识是什么?
【铸魂筑梦】
材料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自十九大报告
(5)我国现在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试举一例说明。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15.民族和睦和中外友好交流促进国家发展。
材料一 ①唐朝处于我国好建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②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③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古备真备。他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④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海船坚固庞大,可以从事远海航行,⑤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⑥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历史史实是指己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请区分材料的资料类型,完成填空。(填序号,每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材料二 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取得军事上胜利。此后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这一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勃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少数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三
(3)比较材料三的图1和图2,完成以下表格。
特点 地图中对应信息图
共同点 图1有辽、宋、西夏政权 图2有宋、金、西夏政权
材料四 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中外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道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4)依据材料四,思考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完颜阿古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C项正确;契丹、党项、蒙古与材料描述民族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辽)。C项正确;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排除A项;石敬塘是五代十国时后晋的开国皇帝,排除B项;阿骨打是金朝开国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
由材料“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作者主要肯定了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促进了辽与北宋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对宋辽都十分有利,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澶渊之盟对北宋是一种屈辱 ,排除A项;辽宋议和没有真正实现了双方的和平,排除B项;澶渊之盟有利于民族的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4.A
【详解】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完成了统一,并且建立了辽政权,A项正确;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排除B项;1038年党项族的元昊建立西夏,排除C项;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建立的辽在1125年,被金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因此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没有与南宋并存过,D不符合题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党项族建立的西夏都与南宋并存过。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D
【详解】
根据图片“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模仿了中原(北宋)钱币的样式,北宋与辽、西夏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之间交流始终没有中断过。可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北宋货币体现了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北宋从事海外贸易”的结论,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7.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宋辽之间,排除AB两项;材料是辽宋夏金元时期,长平之战是在战国,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 一带,11世纪,完颜部落的首领阿骨打逐步兼并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许多部落,进一步完成了女真族各部的统一,力量不断增强,促进了女真族的崛起,D项正确;鲜卑族的汉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A项; 916年,阿保机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正式建立了契丹国,排除B项;公元1038年10月11日,党项族的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的“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可知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B项正确;宋夏和议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不符,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是在北魏,排除C项;人口南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阿保机建立辽,C项正确;鲜卑族建立北魏,排除A项;女真族建立金,排除B项;蒙古族建立元,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依据卡片内容“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可知与澶渊之盟有关,北宋宋真宗时期辽军大军南下,宰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临前线,结果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进攻,辽军有所惧怕,提出议和,双方订立澶渊之盟,这对于北宋虽然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但是使得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辽宋之间的和约,显然不是宋金议和或 宋夏议和,排除AB项;元的统一是在灭亡南宋的基础之上,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北宋建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议和、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郾城大捷”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从中体现出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D项正确;材料中签订盟约后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排除A项;北宋政权被金所灭,排除B项;北宋和辽签订澶渊之盟,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1)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2)元昊向宋称臣。重文轻武。
(3)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任答一句);对民众生活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任答一句)
(4)民族政权并立存在:和战交替。(或答两宋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答其中一点即可)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西夏议和,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盛,其中“元昊向宋称臣”让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3)根据材料“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边界贸易一直在进行……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可知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议和后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对民众生活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族政权并立存在,两宋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14.(1)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入藏;唐与吐蕃合同为一家;“天可汗”。
(2)特征:胡汉交融,中西贯通;(能表达出类似意思即可)举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中国学习等。(任举两例即可)
(3)司马光,编年体;大唐西域记,唐朝
(4)澶渊之盟;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认识: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突出和平是主流即可)。
(5)神州系列飞船、杂交水稻的推广(或袁隆平获多项国际大奖)、青蒿素的推广(或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符合题意即可)
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如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入藏,唐与吐蕃合同为一家。
(2)根据材料二“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长安城商贯云集,学子荟萃,到处可见歌舞、盛宴,气势非凡....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使节和长年聚居的外国客商”与图片并结合所学,盛唐文化的显著特征是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历代以来,中华民族秉承“以和为贵,友好往来” 的优良传统,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如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郑和下西洋等。
(3) 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00多年上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资治通鉴》 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在阶段性战争中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1004年,辽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前锋直指靠近黄河的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 力荐宋真宗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 宋军士气大振,力挫辽军,1005年, 宋辽订立和议: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保持 了长期的和平关系, 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关系融洽,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交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得到加强,元朝时期,疆域辽阔,国家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友好交往,和平相处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主流。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如神州系列飞船顺利升空、杂交水稻的推广、青蒿素的推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等。
15.(1)历史史实:②③④⑤;
历史解释:①⑥。
(2)特点:民族政策开明。
(3)第一处共同点的特点:民族政权并立(对峙)。第二处共同点的特点:各民族间进行经贸往来;第二处地图中对应信息图:两幅地图中,民族政权边界都设有榷场。
(4)做法: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使之代代相传;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等等。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己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②③④⑤都是关于唐朝对外关系的史实,所以材料中的②③④⑤属于历史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①⑥是关于唐朝对外关系的评价,属于材料中的①⑥属于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二“贞观年间……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可知,唐朝政府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说明唐朝对少数民族政策的特点是民族政策开明。
(3)根据材料三可知,图1有辽、宋、西夏政权,图2有宋、金、西夏政权,由此得出,两幅图共同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对峙),所以第一处共同点的特点应填:民族政权并立(对峙)。根据材料三可知,图1、图2中民族政权边界都设有榷场,说明两幅图共同特点是:各民族间进行经贸往来。所以,第二处地图中对应信息是:两幅地图中,民族政权边界都设有榷场;第二处共同点的特点是:各民族间进行经贸往来。
(4)根据材料四“……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中外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道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使之代代相传;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等方面回答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的做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