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九一八事变后,以朱庆龄、陶行知等为代表的社会各界纷纷走出国门,向世界宣传中国,民间外交复兴。中国共产党也与国际友人、国际组织、国外新闻界等展开了灵活多样的交往。据此可知,这些外交活动( )
A.创造了官民互动的良好局而 B.是中国步入国际舞台的重要表现
C.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出现
2.《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这一“时代号角”的主旋律是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存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3.“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共产党应在下列条件基础上坚决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甲)用吸收几个反日运动的代表……的方法来改组政府;(乙)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丙)停止消灭红军的政策,并与红军联合抗日:(丁)与同情中国人民反抗日本进攻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共产国际的指示是针对( )
A.一·二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以下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十三章的目录(缺第五小节标题)。该书第十三章第五节的标题应是(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C.全民族抗战的最终实现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5.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全部沦陷的重要原因是
A.日本关东军偷袭 B.日本兵力多于东北的国民党军队
C.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D.人民不支持国民党军队
6.从1932年春到1934年,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相继建立了十几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仅据日方的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的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200人,伤病者17.13万人。这说明( )
A.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战果突出 B.东北三省当时已沦为日本殖民地
C.日本法西斯被彻底打败 D.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
7.事变爆发后,共产党理性地认识到,应该抛弃与蒋介石的矛盾,和平解决于国于党都是更有利的。此“事变”是指
A.华北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皖南事变
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是
A.四一二政变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七七事变
9.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要征服支部,必先征服满蒙,满蒙即东北地区,为达到征服满蒙的目的,日本发动了(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七七事变
10.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有国际干预,事态不会扩大 B.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C.借以削弱地方武装力量 D.慑于日本的军事实力
11.为了团结抗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他此行取得的成果是( )
A.联合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
B.谴责张学良、杨虎城,释放了蒋介石
C.孤立蒋介石,联合张学良、杨虎城抗日
D.联蒋抗日,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12.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其根本出发点是( )
A.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B.维护全民族利益
C.缓和国民党内部矛盾 D.打击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政策
13.下列时间轴中的年代可作为记录某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史事。此城市是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14.史学界对张学良为何陪送蒋介石回南京存在以下许多观点。这表明( )
观点1 张学良之所以亲自送蒋,西安事变是张拥蒋抗日思想的继续和发展,逼蒋是拥蒋的特殊手段。
观点2 日本灭我中华的事实,使国内各种矛盾降为次要,蒋介石也可能考虑准备抗日,这是张送蒋的前提。
观点3 国内外主流舆论拥护张杨主张,并呼吁和平解决事变。张躬亲送蒋返宁是和平解决事变的重要环节。
观点4 张扣蒋后检视了蒋的机密文件,从中发现国民政府1935年初开始的对日备战工作的论述。
A.历史不存在真实的事实 B.对历史事实存在不同解释
C.历史结论不需史料支撑 D.历史研究完全受主观支配
15.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了局部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D.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二、综合题
16.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心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重大事件时间轴(局部)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
——摘编自《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三:抗战期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歼灭日军52万余人。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时间轴中1919年与1921年发生的两个事件分别是什么?在1928年这一情景发生的地方,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出路”,这一条“出路”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战略转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态度。这一态度在哪次会议后得到了改变?
(3)材料三中“十四年奋战”的起点是什么事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
(4)从下表中选择一个研究主题,与材料四的一则材料相对应,并说明选择材料的理由。(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研究主题和材料)
研究主题1 研究主题2 研究主题3
长征的重要转折 长征的革命精神 长征的海外传播
示例:
研究主题:长征的重要转折 选择材料:③
理由:档案中遵义会议的决议内容和中央的相关文件,证实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转折点。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我跟蒋先生(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1)在1927~1936年的十年中,蒋介石为了“安内”,对中国革命犯下了哪些罪行?
(2)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该行动最终得到和平解决,这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二1950年,败退的蒋介石在反思失败的原因时曾说,此次战争(指解放战争)的失败实在是国民党自己打倒了自己!
(3)你如何看待蒋介石的这一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以朱庆龄、陶行知等为代表的社会各界纷纷走出国门,向世界宣传中国,民间外交复兴。中国共产党也与国际友人、国际组织、国外新闻界等展开了灵活多样的交往”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民间外交活跃,其目的是团结力量反对日本侵略,呼吁各国共同抵御法西斯的侵略,争取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反法西斯事业的支持,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出现,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间外交,没有涉及官府外交的表现,排除A项;中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排除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1934年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了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1935年春,由诗人田汉作词、音乐家聂耳作曲的《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问世。这首歌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一首不朽的民族赞歌。因此这一时代的主旋律是抗日救亡。D项正确。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变法图存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主张,排除B项;和平建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的愿望,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
根据“中国共产党应在下列条件基础上坚决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丙)停止消灭红军的政策,并与红军联合抗日”可得出这是针对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项正确;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的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与材料“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共产党应在下列条件基础上坚决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无关,排除A项;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与“和平方法解决”不符合,排除C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以后,又发动了八一三事变,把战火烧到了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首都南京的门户上海。与材料的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实现,因此,党还需要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而奋斗,故A符合题意;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是在1924年,全民族抗战的最终实现是在七七事变以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5.C
【详解】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令把东北军撤到山海关内,导致日军一天之内就占领东北地区大小城市20多座,所以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C项正确;日本关东军偷袭不是东北沦陷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日本兵力没有多于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排除B项;当时人民没有不支持国民党军队抗日,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组织了多个反日游击队,并且给予日本关东军以沉重打击,由此得出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成果突出,A项正确;题干的重点不是说明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而是说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排除B项;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表明日本法西斯被彻底打败,排除C项;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初步形成是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而且题干也没有涉及国民党抗日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应该抛弃与蒋介石的矛盾,和平解决于国于党都是更有利的”,可知与西安事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西安事变,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可知此“事变”是指西安事变,B项正确;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排除A项;“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C项;皖南事变,国民党反动派1941年在皖南有预谋地围袭新四军的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8.B
【详解】
根据所学,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是中国抗战的开始,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B项正确;A项是国民革命时期的,排除A项;C项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排除C项;D项是中国全面抗战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
9.A
【详解】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A项正确;八一三事变发生在上海,排除B项;一二八事变发生在上海,排除C项;七七事变发生在华北,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蒋介石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集中力量围剿红军,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陷,B项正确;以为有国际干预、事态不会扩大、借以削弱地方武装力量、慑于日本的军事实力均是重要原因,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D项正确;联合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谴责张学良、杨虎城,释放了蒋介石,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孤立蒋介石,联合张学良、杨虎城抗日,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项正确;改善国共两党关系、缓和国民党内部矛盾、打击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政策都不是根本出发点,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今西安); 581年,隋朝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1936年 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 -致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由此可知,题干中所列的关键史事发生在今天的安,故B符合题意;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首都,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故A不符合题意;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隋开皇元年(581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故C不符合题意;1911年12月29日,起义的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在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被称作“黄金十年”,期间南京进行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奠定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B
【详解】
结合材料可以判断,历史首先是客观真实的,之所以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四个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因为评价者有来自主观方面的判断,也有基于不同类型的史料提供的不同信息,B项正确;历史是客观存在,具有真实性,排除A项;历史的结论需要多种史料的支撑,排除C项;历史研究需要主客观的综合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表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A符合题意;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排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C排除;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D排除。故选择A。
16.(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井冈山道路。
(2)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照抄照搬,言听计从;遵义会议。
(3)九一八事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特别大、牺牲巨大。
(4)研究主题:长征的革命精神;选择材料:④;
理由:回忆录《红军长征记》收录了100篇产证亲历者回忆录,再现了长征路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能让读者深切体会到长征的革命精神。
研究主题:长征的海外传播;选择材料:②;
理由:报刊《救国时报》是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创办,积极宣传长征信息,介绍长征情况,促进长征在海外传播。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在1928年这一情景发生的地方,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出路”,即井冈山道路。
(2)
根据材料二“《中国红军长征记》”可得出,材料二中“战略转移”反映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可得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态度是照抄照搬,言听计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因此照抄照搬,言听计从的态度在遵义会议后得到了改变。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根据材料三“抗战期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歼灭日军52万余人。”可得出,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具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特别大和牺牲巨大的特点。
(4)
研究主题:长征的革命精神;选择材料:④;
理由:回忆录《红军长征记》收录了100篇产证亲历者回忆录,再现了长征路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能让读者深切体会到长征的革命精神。
研究主题:长征的海外传播;选择材料:②;
理由:报刊《救国时报》是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创办,积极宣传长征信息,介绍长征情况,促进长征在海外传播。
【点睛】
17.(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2)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或答: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观点一:蒋介石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政治上实行独裁,失去民心。观点二:蒋介石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毛泽东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才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观点三:蒋介石的观点是片面的。综合上述两方面失败的理由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的十年中“安内”主要表现为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2)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西安事变。意义:西安事变的意义可从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回答。
(3)据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因为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政治上实行独裁,失去民心。或者蒋介石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毛泽东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才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或者蒋介石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政治上实行独裁,失去民心。中国共产党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毛泽东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才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从中提取一个观点,然后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