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0 14:1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60年前,欧洲两名强盗入侵北京城,抢走十二生肖像。2020年11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至此,这尊马首铜像终于结束百余年的漂泊,回归祖国怀抱。导致马首百年漂泊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清朝时,某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长江沿岸各地官吏的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受盘查,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上述情况最早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天津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3.有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挑战,中国先是拼命抗拒,继而是不情愿的被迫接受与适应,中外关系的旧有秩序改变。下列各项中,能较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C.劫取巨额的赔款 D.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行割占如图中A岛的国家是(  )
A.美国 B.沙俄 C.日本 D.英国
5.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种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做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6.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
A.领事裁判权 B.索银4.5亿两 C.掀起瓜分狂潮 D.火烧圆明园
7.19世纪上半期,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其根本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掳掠中国劳工
8.“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火烧“万园之园”的刽子手是
A.英美联军 B.美法联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9.下图所示的文物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侵略者从圆明园中掠夺的,曾流落海外多年。当年掠夺该文物的侵略者是( )
A.英俄侵略军 B.英法联军
C.美俄侵略军 D.八国联军
10.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
A.160多万平方公里 B.150多万平方千米
C.60多万平方公里 D.80多万平方千米
11.下图是李阳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某一内容后总结的学习笔记。据此可知,李阳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
A.英军攻占厦门 B.沙俄割占我国领土
C.日军进攻威海卫 D.英法联军占领天津
12.“1860年,强盗们的大火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烙下深深的伤痕,也焚毁了大清国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材料中的“强盗们”是指
A.英法联军 B.德法联军 C.英日联军 D.八国联军
13.法国上蔚巴特雷给雨果写信,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这次远征英法共享之“荣耀”有(  )
①《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瑷珲条约》④《勘分西北界约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14.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
A.两次战争都是由英国发起 B.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C.两次战争的起因和性质基本相同 D.两次战争相隔时间很短
1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夺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沙俄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上了。”
材料二:当我们走进行宫的时候,火声“啪啪”地响着,很使人震惊,并且穿过重重的烟雾,太阳照耀中天,使一些花草树木,都带了一种憔悴的病色,殷红的火焰,映在放火的军人们的面庞上,使他们看起来仿佛恶魔一样,虽是毁坏他们所不能恢复的东西,却洋洋自得,觉得很是光荣。
材料三:马克思说:“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一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期间?材料三中俄国得到的“好处”是什么?
(3)通过上述史实的学习,谈谈你的感想。
17.读图回答问题
某校举办了一次“写中华之荣辱,书民族之正气”的影视剧巡演。如下图所示是得以入选的影视剧。请你结合这些影视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如果想按这四部影视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巡演,其正确顺序是?
(2)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屈辱的场景?(写出两例即可)这些屈辱的历史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在这些抗争中,我们看到了民族英雄书写的中华民族不朽的战歌。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哪些精神与品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导致中国的十二生肖兽首流亡海外,给中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战争没有这样的危害,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详解】
根据题干“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受盘查,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行?”结合所学知识,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B项正确;允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是《天津条约》,而非《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
依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不得不在条约中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规定一方面有利于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控制,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A项正确;抢劫并烧毁圆明园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暴行,并不是对中国近代外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排除B项;劫取巨额的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与外交转型无关,排除C项;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进一步对中国封建经济构成冲击,有利于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但是与外交转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
观察图片并结合信息可知,这个岛指的是库页岛,1860年中国与沙俄签订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共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战争,走私毒品是为了逆转对华贸易逆差,进而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因此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D项正确;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导火线是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与毒品交易无关。排除AC项;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排除B项。故选D项。
【点睛】
6.D
【详解】
依据题干“1861年”“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知是这次远征是法国和英国共同进行的,发生在1861年之前。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其他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对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D项正确;英国从《虎门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排除A项;索银4.5亿两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相关,排除B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1840年--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英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因此19世纪上半期,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其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C
【详解】
依据材料“……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火烧圆明园有关,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清朝首都北京,洗劫并焚烧有“万园之园”之称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C项正确;焚毁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不是英美联军和美法联军,排除A项、B项;焚毁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不是八国联军,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从圆明园中掠夺了该文物,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是英法两国的帮凶,但美俄两国并没有直接派兵,并没有从圆明园中掠夺文物,排除AC项;八国联军侵华并不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B项正确;ACD不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攻占中国领土的数量,排除ACD。故选B项。
11.B
【详解】
由材料“趁火打劫,强迫签约,劫掠空前,割地最多”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所以李阳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沙俄割占我国领土,B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割占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是沙俄,英军攻占厦门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日军进攻威海卫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与材料中“趁火打劫”“割地最多”不符,排除A项、C项;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是直接劫掠,与材料中“趁火打劫”“割地最多”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56-1860年,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的战争,最终中国战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抢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就砸碎,最后他们又放火烧毁,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所以材料中的“强盗们”是指英法联军,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3.A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到1860年英法联军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①《北京条约》和②《天津条约》中签订的国家都有英国和法国,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③《瑷珲条约》和④《勘分西北界约记》是清政府与俄国签订的条约,与题意不符。故选A。
14.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二者都是资本主义列强为了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发动的侵略战争,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两次战争的起因和性质基本相同,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是抢夺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天津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不是抢夺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没有割让领土给法国和美国,排除BC选项。故选D项。
16.(1)开辟中国市场,倾销商品。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3)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详解】
(1)根据“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并结合所学可知目的是开辟中国市场,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俄国得到的“好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17.(1)D、A、C、B
(2)《南京条约》签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等。落后就要挨打。
(3)中国人民不甘屈辱,不怕牺牲,英勇抗争的斗争精神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鸦片战争》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40年;选项B《火烧圆明园》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60年;选项C《太平天国》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51年,选项D《林则徐》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39年,因此其正确顺序是D、A、C、B。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和法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根据所学可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等启示。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些抗争中,我们看到了民族英雄书写的中华民族不朽的战歌。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民族英雄乃至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不怕牺牲,英勇抗争的斗争精神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