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5 七律 长征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菜(zé) B.洗漱(shù) C.过瘾(yǐn) D.粗糙(cāo)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逶迤(wēi yí) B.远征难(nán)
C.磅礴(bàng bó) D.尽开颜(jìn)
3.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 )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4.对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 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5.万水千山只等闲( )
A.平常 B.空闲 C.无端,平白地
6.乌蒙磅礴走泥丸( )
A.通过 B.跑 C.滚动
7.大渡桥横铁索寒( )
A.冷 B.影射形势的严峻 C.穷困
二、填空题
8.《七律·长征》共八句,两两成联,从前到后依次为分为首联、颌联、颈联和尾联。请把颌联和颈联补充完整。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磅礴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原文填空。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
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语言表达
10.虽然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多年了,但红军的精神却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起来,请你来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红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七律·长征》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认真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 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 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12.用文中原句概括长征的意义。
13.文中所运用的设问和反问的句式,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摘抄文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并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趣味故事:
长征中的炊事班
进入草地的第二天,炊事班长直向我提议:“司务长!战士们走烂泥地,脚都泡坏了, 不烧点热水烫烫脚怎么行呢 ”我不是没想到这一点,而是觉得,草地行军炊事员比战士已经够受的了,怎能再加重负担呢 我没同意。可是一到宿营地,他们就把洗脚水烧好了。战士们都异口同声地赞扬我们的炊事班。
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在我前面走,忽然身子一歪倒下 去,一声不响就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从我身后跑过去,脸上挂着眼泪,拾起铜锅又挑起走。
草地的天气变得快极了:一会儿是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儿又是暴雨,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正午,雨下大了,部队停下休息,炊事班赶忙找个地方支起锅,烧姜汤、 辣子水给战士们解寒。汤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士手里送。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仅仅半天工夫,眼睁睁地看着牺牲了两个同志,怎能不伤心呢
第五天晚上宿营时,连长要给炊事班补充几个战士。这事让炊事员们知道了,他们推荐钱班长去见连长。班长对连长说:“连长,绝不能从连里抽人,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牺牲的同志的担子,我们担得起!”连长考虑了一下,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那时候我们连经过几次战斗,一百多人只剩下三十多个,也实在不能再往炊事班里调了。
刚到后半夜,老钱就偷偷爬起来为同志们烧开水。我知道他昨天还发高烧,劝他休息, 但他怎么也不肯休息。于是我便起来帮助他,借着火光,我发现他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
我觉得有点不对头,刚要问他,只听到他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老谢,给我点水喝!” 这时水开了,我忙把锅盖掀起来,忽听身后扑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倒在地上不动了。我急忙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了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炊事员们醒了,连首长、战士们都来了,大家都沉痛地淌着泪。
转过夜,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是照常有开水和洗脚水。
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锅担在了我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知道,炊事员全牺牲了。可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我们连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而那口标志着烈士们功绩的铜锅,仍被珍贵地保留在我们连里。
14.把文中划线句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炊事员们为什么不让给炊事班补充战士?是炊事班不需要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炊事员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高尚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描写草地天气恶劣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略
2.C
【详解】
磅礴(páng bó)
3.C
【详解】
略
4.C
【详解】
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划分与停顿。诗句常见停顿划分规律为:
一.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
故人/具/鸡黍。
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
故人/具鸡黍。
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
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C项有误。划分应是:金沙/水拍/云崖/暖。
5.A
6.C
7.B
【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体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作答这一类题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如“走”字在古代有跑、滚动的意思。本诗虽然作于现代,但格式为古体诗,因此这些字词应取古义。
8. 乌蒙 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诗词默写能力。
《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全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9. 万水千山只等闲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更喜岷山千里雪
【详解】
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如:闲、磅、礴、崖、岷。
【点评】
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0.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顽强,坚定必胜的信念。
【详解】
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容合理即可,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答案为: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顽强,坚定必胜的信念。
11.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详解】
细读这首诗,找出展示的五幅征难图。
12.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3.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或: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或: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历史上没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不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
12.
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短文内容基础上作答,“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3.
考查了句式的转换。
设问句、反问句都是无疑而问,都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设问句是自问自答,故设问句有: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或: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反问句答案就在句子中。故反问句有: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或: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反问句改陈述句“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一句去掉疑问词“吗”,把“曾经有过“改为“没有过”,“?”变“。”,“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一句去掉疑问词“呢”,“怎会”改为“不会”,“?”变“。”。
14.战士们走烂泥地,脚都泡坏了,不烧点热水烫烫脚是不行的。
15.不是。因为炊事员们不想再从连里抽调人,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16.顽强,吃苦耐劳,身负重任。
17.草地的天气变化得快极了:一会是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又是暴雨,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承上启下
14.
略
15.
略
16.
略
17.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