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下面报刊主要宣传的新思想是
A.变法图强 B.扶清灭洋 C.仁政法治 D.师夷长技
2.《梦蕉亭杂记》载:“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材料表明“戊戌变法”
A.变法深得人心 B.变法触动了农民的利益
C.变法阻力来源于被裁减官员 D.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了变法推进
3.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它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4.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变革的戊戌变法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表明( )
A.甲午战争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B.民族危机促进了救亡的探索
C.甲午战争宣告维新变法的破产 D.近代化的探索加剧民族危机
5.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
A.戊戌政变 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公车上书” D.设立翻译馆
6.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抵抗侵略,英勇牺牲
C.操办洋务,创办工业 D.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7.《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界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材料揭示的是戊戌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8.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事”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当时的清朝皇帝是( )
A.道光帝 B.宣统帝 C.光绪帝 D.嘉庆帝
9.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A.影视作品中的片段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D.历史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10.舒新城曾这样概括留学生和中国近代史的关系:“戊戌以后的中国政治,无时不与留学生发生关系,尤其是军事、外交、教育、卫生为甚。全国重要事业无不有留学生在其中……”。由材料可知( )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博学多才 C.影响民国政局 D.决定近代中国走向
11.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12.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短命而败,但它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下列清末人物属于维新派的是( )
A.张之洞 B.李鸿章 C.黄兴 D.康有为
13.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指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以下属于他“变”的主张是
①废止跪拜 ②裁撤冗员 ③改革财政 ④废除八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 “一八九五,痛恨国土沦丧;千名举子,请求变法图强。”这首歌谣反映的是
A.筹建海军 B.兴办学堂 C.公车上书 D.武昌首义
15.“作为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启蒙思想运动,它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此话评述的是
A.洋务运动的意义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辛亥革命的功绩 D.戊戌变法的作用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至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商国是。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所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有何影响
(2)指出图二中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4)图三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景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17.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如图)
康:四夷交迫,分割存至,覆亡无日。 皇帝: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所谓变法者,须自制度法律先为改定,乃谓之变法。今所言变者,是变事耳,非变法也。皇帝同意其建议。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为实现“自强”,以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与材料一相比,该主张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3)材料一、二反映的事件最终结果怎样?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其一分析其成或败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变法图强,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排除B项;仁政法治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C项;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C
【详解】
戊戌变法大量裁汰闲散衙门的官员,很多被裁撤的官员一下子没有了出路,因此被裁减官员成为戊戌变法的阻力,故选C;材料反映戊戌变法大量裁汰闲散衙门的官员,无法体现变法深得人心,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排除B;材料强调戊戌变法危害了一些官员的利益,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3.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它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自有其成功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康有为等领导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都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4.B
【详解】
由材料“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变革的戊戌变法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可知,材料表明民族危机促进了救亡的探索。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这说明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于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认识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开始了戊戌变法。B项正确;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排除A项;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C项;“近代化的探索加剧民族危机”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1895年,《马关条约》签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联合各地在北京应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这一事件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C正确;戊戌政变是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的政变,使得戊戌变法运动宣告失败,A排除;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也称百日维新,B排除;设立翻译馆是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之一,D排除。故选C。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因此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力陈变法,推行维新”。D项正确;林则徐虎门销烟,排除A项;抵抗列强侵略,英勇牺牲,与康有为不符,排除B项;操办洋务,创办工业,与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相关,与康有为不符,排除C项。故选D。
7.A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可知,这反映的是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变法势在必行,这是变法的背景,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戊戌变法的内容、性质、影响,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8.C
【详解】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C项正确;道光帝是鸦片战争时期的皇帝,排除A项;宣统帝是末代皇帝,排除B项;嘉庆帝是1820年之前的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宣传、推动变法,《时务报》是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C项正确;影视作品、历史教科书、《戊戌变法史事考》均是经过人为加工以后形成了作品,有人的主观因素,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0.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戊戌以后的中国政治,无时不与留学生发生关系,尤其是军事、外交、教育、卫生为甚。全国重要事业无不有留学生在其中”可知,近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化社会转化的一个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之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让中国不断近代化,资本主义民族经济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这一切都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因此,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由此可知,材料说明了近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因此,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
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其主张是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排除A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戊戌变法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短命而败,但它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其中,康有为是维新派的杰出代表,D项正确;张之洞、 李鸿章是洋务派, 黄兴是革命派,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领导人,主张裁撤冗员、改革财政、废除八股,②③④符合题意;废止跪拜是在辛亥革命后,①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依据“一八九五,痛恨国土沦丧;千名举子,请求变法图强。”分析可知,这首歌谣反映的是公车上书。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所以C项符合题意;AB项与洋务运动有关,D项与辛亥革命有关。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5.D
【详解】
依据题干“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启蒙思想运动”“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分析可知,这话评述的是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这次变法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是启蒙思想运动,排除,故选D。
16.(1)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康有为;光绪帝。
(3)戊戌政变。
(4)谭嗣同;我们应该学习他为了民族的振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可知是康有为等人发动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
根据图二“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商国是”可知,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康有为、光绪帝。
(3)
根据图三“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可知,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标志是戊戌政变。
(4)
根据图三“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可知是谭嗣同英勇就义。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我们应该学习他为了民族的振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点睛】
17.(1)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或先进技术或技术);运动:洋务运动。
(2)主张:政治变革(或变法图强或维新变法);推动: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
(3)失败。
例1: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或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加上其内部腐朽和外部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例2:戊戌变法因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而最终失败。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加上顽固派势力的强大,最终失败。
【详解】
(1)主张:根据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可知,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或先进技术或技术);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自强”,以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
(2)主张:根据材料二“所谓变法者,须自制度法律先为改定,乃谓之变法。今所言变者,是变事耳,非变法也”可知,康有为主张政治变革(或变法图强或维新变法);推动:对比洋务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示例: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个事件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失败的原因。例如选择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加上其内部腐朽和外部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等角度分析其失败原因。还可以选择戊戌变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加上顽固派势力的强大等角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