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0 15:3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一、选择题
1.阿拉伯帝国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曾经与中国哪一个王朝军队直接交锋后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A.西汉 B.西夏 C.唐朝 D.元朝
2.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由此可知( )
A.阿拉伯的科技文化贫乏 B.阿拉伯人严重依赖中国与印度
C.欧洲科技文化严重滞后 D.阿拉伯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
3.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下列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阿拉伯数字的形成 B.四大发明的传播
C.《医学集成》的编写 D.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4.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智慧宫”。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 )
①文化的多民族性②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③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化的灵魂④阿拉伯文化源于中国文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它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直到16世纪,才最后定型,成为分夜讲述的连环故事记。“故事记”指的是
A.《天方夜谭》 B.《辛伯达航海历险记》
C.《阿拉丁和神灯》 D.《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6.解读下列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解读地图信息错误的是( )
A.上图是阿拉伯帝国全盛时期的疆界图,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
B.630年默罕默德在麦加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C.默罕默德的继承者继续扩张,东灭波斯,直抵中国唐朝边境
D.阿拉伯人在西线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欧洲战场占领西班牙
7.与“阿拉伯半岛”“安拉”“《古兰经》”等信息相关的宗教是(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8.8世纪中期,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着这个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得到广泛的传播。该帝国是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查理曼帝国 D.罗马帝国
9.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后来率领信徒移居麦地那,继续传教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为阿拉伯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他宣传的宗教是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0.“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
A.“公历”的由来 B.阿拉伯数字
C.巴格达的“智慧官” D.计算机网络
11.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和观点。下列关于三大宗教的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A.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B.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
C.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D.三大宗教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他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此人是( )
A.穆罕默德 B.哈里发 C.克洛维 D.凯撒
13.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大化改新”“幕府统治”“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等相关资料。据此可知,该组同学研究的课题是
A.封建时代的亚洲 B.中世纪城市发展 C.东西方文明交流 D.封建时代的欧洲
14.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交流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成就或作品中,体现了文明的交融和发展的是( )
A.《天方夜谭》 B.阿拉伯数字 C.《哈姆雷特》 D.《荷马史诗》
15.战争、改革、宗教的传播都从不同的层面推动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下列有关古代文明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搭配,正确的是
A.亚历山大东征——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B.伊斯兰教诞生——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C.罗马帝国诞生——公元前2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
D.大化改新——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二、综合题
16.人类的文明具有多元性,世界各国因融通而共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思想智慧]思想智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比较老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及他们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点。
《老子》一书中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一些对立矛盾方面,如祸与福、刚与柔、弱与强、多与少、上与下、先与后、实与虚、荣与辱、智与愚、巧与拙等。《老子》一书的作者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及其转化,但他认为事物的变化,不是发展的而是循环的,对立面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他企图在主观上消解矛盾,因而在政治上有无为而治的思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他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亚里士多德极力提倡“有为而治”,要求统治者有有所作为,尤其主张“法治”。 ——摘编自《逻辑、知识与认识逻辑》
(2)[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众。简述阿拉伯数字名称的由来。概括《荷马史诗》承载的历史价值。
图一阿拉伯数字 图二《荷马史诗》
(3)[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图三和图四所示建筑的风格有什么共同点 造成此共同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图三帕特农神庙 图四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穆罕默德
材料二 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
——《世界史·古代史》
材料三 地处欧洲、亚洲、非洲三洲交界处的阿拉伯半岛,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阿拉伯民族也曾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出阿拉伯人具有什么优秀品质?
(2)结合所学知,说出穆罕默德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3)请你举一例说明,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人在文化上能取得这么多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至少说出两点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阿拉伯帝国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曾经与中国唐朝军队直接交锋,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C项正确;西汉时期阿拉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排除A项;西夏与题干描述的王朝不符,排除B项;元朝成立时,阿拉伯帝国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
根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可知,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在文化交流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D项正确;阿拉伯的科技文化贫乏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阿拉伯人严重依赖中国与印度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科技文化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B
【详解】
根据材料“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四大发明由中国人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东地区,再有阿拉伯人通过贸易传到了欧洲。B项正确;阿拉伯数字由古印度人发明,排除A项;《医学集成》是阿拉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著作,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是由阿拉伯人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在帝国,它的文化有多民族性,是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化的灵魂,D项正确;阿拉伯文化借鉴了中国文化,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A
【详解】
根据题干“它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成为分夜讲述的连环故事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故事记”指的是《天方夜谭》。《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故事集,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A项正确;《辛伯达航海历险记》 、《阿拉丁和神灯》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是《天方夜谭》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排除BCD项。故选A项。
6.B
【详解】
依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的决定。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所以信息错误的是B,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7.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麦加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城市,安拉是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宇宙最高的独一实在、应受崇拜的主宰名称,D项正确;道教发源于中国、创始人是老子,道家名著有《道德经》,排除A项;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建佛教,排除B项;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信奉耶稣,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
根据材料“8世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伊斯兰教”,结合所知穆罕默德创办伊斯兰教,622年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不久,阿拉伯半岛统一,到8世纪中期,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A项正确;奥斯曼帝国建立于15世纪,排除B项;查理曼帝国不是地跨欧亚非三洲,排除C项;罗马帝国在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D项正确;道教产生于中国,排除A项;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排除B项;耶稣创立基督教,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B
【详解】
依据题干“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复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B项正确;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排除C项;计算机网络,在二战后出现的,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而观点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三大宗教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属于观点,D项正确;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B项;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属于历史史实,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之后他的继任者在至8世纪中期,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国家的最高首领称哈里发;哈里发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B项正确;ACD项没有提出这一主张,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3.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化改新”“幕府统治”都与古代日本有关;“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都与古代阿拉伯帝国有关;日本和阿拉伯帝国都是亚洲封建时代的国家,所以主题应该是封建时代的亚洲,A项正确,排除D项;该同学研究的是两个国家,不是城市发展,没有体现东西方文明交流,排除BC项。故选A项。
14.B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组成,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人们以为是阿拉伯发明,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也就是说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向四方的,所以被后世普遍称为 “阿拉伯数字”。B项正确;《天方夜谭》就是阿拉伯文化宝库的瑰宝,排除A项;《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排除C项;《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在公元7世纪创建了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教义的指引下,阿拉伯半岛得到了迅速统一,B项正确;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是在伯利克里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时期,排除A项;罗马帝国诞生于公元前27年,排除C项;大化改新使得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排除D项。故选B项。
16.(1)老子主张在主观上消解矛盾,在政治上有无为而治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提倡“有为而治”,主张“法治“。
(2)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3)都是环柱式建筑;希腊文化的影响。
(1)
根据材料,由“他认为事物的变化,不是发展的而是循环的,对立面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他企图在主观上消解矛盾,因而在政治,上有无为而治的思想”,可知老子在主观上消解矛盾,因而在政治上,有无为而治的思想”;由“亚里士多德极力提倡‘有为而治’要求统治者要有所作为,尤其主张‘法治’.”,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提倡“有为而治”,主张“法治“。因此老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及他们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点,在于老子主张在主观上消解矛盾,因而在政治,上有无为而治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提倡“有为而治”,主张“法治“。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3)
根据图三“帕特农神庙”,可知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因此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建筑艺术典型代表。图四“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可知图三和图四所示建筑的风格有共同点都是环柱式建筑;造成此共同点的主要原因是希腊文化的影响。
【点睛】
17.(1)优秀品质:①谦虚好学;②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答出其中一个要点即可)
(2)创立伊斯兰教,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3)例子:①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②阿拉伯人把阿拉伯数字传到欧洲。(答出其中一个要点即可,其它合理的也可)
(4)原因:①阿拉伯帝国地处东西方之间的有利位置,便于吸收、消化东西方文化(吸收、消化外来方文化);②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③阿拉伯人具有开放、善于学习的精神;④哈里发(统治者)重视知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穆罕默德”“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并发扬光大”,概括可知:阿拉伯人谦虚好学;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建立以麦地那为中心的第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政权;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3)根据材料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阿拉伯数字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所以说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
(4)根据材料“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并发扬光大。”“地处欧洲、亚洲、非洲三洲交界处的阿拉伯半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阿拉伯帝国地处东西方之间的有利位置,便于吸收、消化东西方文化(吸收、消化外来方文化);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人具有开放、善于学习的精神;哈里发(统治者)重视知识。所以阿拉伯人在文化上能取得这些成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