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选择题
1.“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的这首《和项羽垓下歌》柔情无限,荡气回肠。下列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A.大泽乡起义 B.巨鹿之战 C.秦朝灭亡 D.楚汉之争
2.如下图所示农民起义发生在(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魏晋时期
3.下列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遇雨误期是是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
B.大泽乡起义是为了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C.起义军占领咸阳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D.秦军的势力强大是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
4.据估计,当时秦朝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耳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占到总人口的15%。有时男子不够征调还役及妇女,形成“丁男披甲,丁女转输”。这一现象说明秦朝
A.徭役繁重 B.赋税沉重 C.刑罚严酷 D.战乱不断
5.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某校四位同学归纳分析了四种主要原因,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同学: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乙同学: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C.丙同学: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丁同学:统治集体内讧变乱
6.抓关键词或找关键句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等信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暴动 B.黄巾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
7.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据此可知秦朝( )
A.焚书坑儒 B.刑罚残酷 C.强征赋税 D.劳役繁重
8.中国成语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是( )
A.国人暴动 B.牧野倒戈 C.大泽乡起义 D.黄巾起义
9.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说明刘邦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是( )
A.刚愎自用 B.势力强大 C.收揽民心 D.善用人才
10.“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与蒲松龄的这幅励志自勉对联中“破釜沉舟”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项羽 B.勾践 C.刘邦 D.陈胜
1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 )
A.项羽和刘邦 B.陈胜和吴广 C.晁盖和宋江 D.张角和张梁
12.揭竿而起,让秦王朝的大厦摇摇欲坠,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之争 C.黄巾起义 D.赤眉起义
13.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他探究的主题是( )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楚汉之争 D.秦灭六国
14.“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2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3世纪 D.公元前3世纪
15.成语“揭竿而起”描述了陈胜、吴广领导起义的情景。“揭竿而起”的地点在
A.牧野 B.城濮 C.长平 D.大泽乡
二、综合题
16.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崛起与消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立篇)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巩固篇)
材料二 如图一
材料三 如图二、三
(亡国篇)
材料四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一中“秦王”指的是谁?秦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一思考,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哪一制度并沿用后世?图一中①处设置的官职名称是什么?请写出这个官职的职能。
(3)材料三中图二和图三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什么措施?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秦朝建立与灭亡的认识。
17.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天下一统】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唐]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1)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此事件实现于哪一年?
【定国建制】
材料二 秦朝创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
【加强统一】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何意义?
【劳民失心】
材料四 阿房,阿房,亡始皇。
——童谣
(4)材料四中的民间童谣为什么这样说?
【功过评论】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和项羽垓下歌》叙述的是垓下之战,这是楚汉之争的著名战役。楚汉之争是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前一202年12月,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刘邦在垓下一战中战败项羽,获得最后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D项正确;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项羽大败秦朝主力军队的著名战役,排除B项;秦朝是被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所灭,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
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大泽乡起义。秦朝末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A项正确;“西汉末年、东汉末年、魏晋时期”都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排除BCD项。故选A项。
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由于秦的暴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在秦军强大的攻势和缺乏后援下,起义失败,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因此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起义军占领咸阳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C项符合题意;ABD项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点睛】
4.A
【详解】
据材料“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可知,材料是征发大量民工服徭役,秦朝徭役繁重,这是秦朝暴政的表现,秦朝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灭亡,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赋税沉重、刑罚严酷和战乱,排除B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和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实行暴政,横征暴敛、苛政黩武,B项正确;周边少数民族入侵不是隋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宦官擅权、外戚临朝与东汉灭亡的原因相关,排除C项;统治集体内讧变乱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6.C
【详解】
根据材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及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一队被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按照严酷的秦朝法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这些戍卒于是铤而走险,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C项正确;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排除A项;184年,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据材料可知,“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说明秦代刑罚残酷,B项正确;材料即未涉及“焚书”,也未涉及“坑儒”,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秦简中关于“盗窃”的规定,未涉及赋税的征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劳役问题,而是强调关于“盗窃”的规定,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8.C
【详解】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起义方式是农民揭竿而起,C项正确;国人暴动是西周后期的平民暴动,排除A项;牧野倒戈是周王对商王战斗过程中出现事情,排除B项;黄巾起义时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D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知,材料说明刘邦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是善用人才,D项正确;张良、萧何和韩信均是智能之士,不是刚愎自用、 势力强大、民心,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0.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末年,项羽率领起义军在巨鹿与秦军主力决战,破釜沉舟,大败秦军,由此可知,与蒲松龄的对联中“破釜沉舟”相关的历史人物是项羽,A项正确;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排除B项;材料与刘邦和陈胜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B项正确;项羽和刘邦在陈胜吴广后起义,排除A项;晁盖和宋江是明朝小说《水浒传》的人物,排除C项;张角在东汉领导黄巾起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根据材料“揭竿而起,让秦王朝的大厦摇摇欲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A项正确;楚汉之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B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排除C项;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楚汉之争的时代,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鸿门谢罪是刘邦先进入关中,项羽听人说刘邦想独占关中称王,就准备进攻刘邦,刘邦那会兵力十万,项羽四十万,不是对手。刘邦就到项羽驻军的地方谢罪解释,那是谣传。四面楚歌是楚汉之争的最后阶段,项羽溃败到垓下被汉军包围,汉军唱楚国的歌,动摇项羽军心,项羽见大势已去,拔剑自刎。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楚汉之争。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由年换算到世纪时,百位数加1,因此公元前209年是公元前3世纪,D项正确;AC项是公元后,材料考查的是公元前,排除AC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D项。
【点睛】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D正确;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灭亡商朝,建立西周,A排除;春秋时期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B排除;战国时期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打败赵国,推动了秦统一的进程,C排除。故选D。
16.(1)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丞相;掌管行政。
(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4)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
(5)国家发展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1)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 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 221 年,秦始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因此,第一项小问材料一中“秦王”指嬴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
秦朝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因此,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图可知是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秦朝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因此材料中①是丞相;第三小问依据所学可知,丞相掌管行政。
(3)
依据材料三图二,文字统一为小篆;依据材料二图三可知是货币的统一。
(4)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时提出的口号。因此,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的信息可知是陈胜、吴广起义;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5)
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对秦朝建立与灭亡的认识是国家发展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以及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点睛】
17.(1)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大一统。
(3)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意义: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原因:秦朝的暴政。
(5)评价:一方面,他统一了中国,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灭亡。(涉及正反两方面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及所学可得出,“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灭六国;根据所学可得出,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秦朝。
(2)目的:根据材料“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可得出,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3)措施:根据图一及所学可得出,图一反映的是统一货币的措施;根据图二及所学可得出,图二反映的是统一文字的措施。
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根据所学可得出,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原因:根据材料“阿房,阿房,亡始皇”及所学可得出,秦朝的暴政导致秦朝灭亡。
(5)评价:根据所学可得出,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时代背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以评价秦始皇为例:一方面,他统一了中国,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灭亡。(涉及正反两方面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