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0 16: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征战西夏
④建立元朝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
①忽必烈继承汗位 ②南宋灭亡 ③蒙古灭金 ④元朝建立 ⑤西夏灭亡
A.③⑤④①② B.⑤③①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①③④②⑤
3.“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这描述的是哪一王朝的疆域?
A.宋 B.元 C.明 D.清
4.他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从容就以。他是( )
A.陆秀夫 B.文天祥 C.李白 D.柳公权
5.1271年元朝建立,国号取自《周易.乾》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下列关于元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吉思汗率军灭金后,建立元朝
B.在元朝军队的进攻下,西夏灭亡
C.元朝的建立者采纳汉朝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的各种制度和文化
D.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藏的军政事务
6.他结束了大草原上的部落纷争,南征北战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帝国,被毛泽东评价为“一代天骄”。“他”是( )
A.完颜阿骨打 B.铁木真 C.努尔哈赤 D.忽必烈
7.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善骑射,过着游牧生活。在12世纪时,他们的生活发生着动荡。其主要原因是( )
A.受到金的欺压 B.部落间频繁发生战争
C.安史之乱的影响 D.民众的起义
8.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三国、隋、元 B.三国、五代、元
C.东汉、五代、北宋 D.东汉、隋、北宋
9.小华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提取了以下几个关键词:“行汉法”“行仁政” “不嗜杀”“治国安民”,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人物是
A.成吉思汗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忽必烈
10.制作示意图是理清历史脉落的重要方式。下面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蒙古国的建立 B.行省制度的实行
C.元朝的建立 D.元朝的统一
11.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宋元时期的一些诗词反映了南宋与当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下列哪一句诗词所反映的南宋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与其它几句诗词明显不同( )
A.杜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C.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2.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名将是( )
A.张骞 B.文天祥 C.成吉思汗 D.司马迁
13.《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高祖兴,汉业建……迨至隋,一土宇……唐高祖,除隋乱,创国基……元灭金,绝宋世。”中反映的朝代,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有
A.秦隋唐 B.秦隋元 C.汉唐元 D.秦唐元
14.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5.蒙古族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统一就成为其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是
A.铁木真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努尔哈赤
二、综合题
16.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措施各具特点,政治家们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宋太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有意重用文臣掌扳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材料四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啫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摘自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并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一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3)从材料三中可读出宋朝的治国之策是什么?简述这个政策给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
(4)材料四中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的一系列治国措施,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5)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和“南宋”分别被哪两个政权所灭?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宋代棉花的种植推广.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2)材料二中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这则材料说明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作为太湖明珠的无锡地区,现存良田已寥寥无几,请你为我国粮食安全献计献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率领蒙古军队征战西夏,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①②③符合题意;忽必烈定国号为元,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6年南宋灭亡,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元朝建立 ,1227年西夏灭亡,⑤③①④②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文天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从容就义,B项正确;陆秀夫是南宋大臣,后背负幼帝投海而死,排除A项;李白是唐朝诗人,排除C项;柳公权是唐朝书法家,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建立者采纳汉朝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的各种制度和文化,故C项正确;元朝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所建,排除A项;公元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元朝建立时间为1271年,排除B项;元朝宣政院管辖西藏,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结束了大草原上的部落纷争”“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帝国”“一代天骄”指的是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的铁木真,他被尊为“成吉思汗”,即毛泽东词中的“一代天骄”,B项正确;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他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排除A项;努尔哈赤是明朝后期的女真族首领,他是建立的政权是大金,史称后金,排除C项;忽必烈是铁木真之孙,他继承蒙古汗位,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蒙古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12世纪,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B项正确;蒙古族动荡与金的压迫无关,排除A项;安史之乱是唐朝,排除C项;民众起义不是导致蒙古族动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汉之后是三国,三国统一于西晋,西晋后是南北朝,南北朝统一于隋,隋之后是唐,唐后是五代辽宋夏金,最终统一于元,之后是明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9.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汉儒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 “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D项正确;材料与成吉思汗无关,排除A项;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建立金朝,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元昊是党项族首领,建立西夏政权,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D
【详解】
示意图反映了蒙古政权兴起到元朝统一的过程,D项正确;蒙古国的建立、行省制度的实行、元朝的建立只是部分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当时南宋面临元军的兵马,处境岌岌可危,D项符合题意;岳飞的诗体现了抗金的豪情壮志,排除A项;辛弃疾的诗体现了抗金的坚定信念和满腔豪情,排除B项;陆游的诗体现了对抗金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名句,他是抗元名将,B项正确;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排除A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排除C项;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依据“嬴秦氏,始兼并……高祖兴,汉业建……迨至隋,一土宇……唐高祖,除隋乱,创国基……元灭金,绝宋世。”可知涉及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元朝,结合所学知识,秦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元朝结束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统一,B正确;唐朝是在隋朝灭亡的基础上建立,汉朝是在秦朝灭亡的基础上建立,并不是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ACD排除。故选B。
14.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分立,战争不断,但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最后一统于元,故A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在隋唐,故B不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经济中心的南移在南宋时完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故A符合题意;忽必烈建立元朝,故B不合题意;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故C不合题意;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史称后金,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完成蒙古统一大业”是解题的关键,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16.(1)治国理念:纳谏爱民、以民为本。
君臣:唐太宗与魏征(或唐太宗与房玄龄;唐太宗与杜如晦)
(2)办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3)治国之策:重文轻武;积极影响: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影响:有利于民族的交融,社会的安定,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定基础。
(5)共同之处:统治者要善于接受意见、爱惜人才;适时的改革,要有创新精神;以民为本,善于学习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由此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纳谏爱民、以民为本;结合课本所学,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与臣子和平相处。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唐太宗还任命富裕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3)依据材料三“宋太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有意重用文臣掌扳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可知宋朝的治国之策,重文轻武;结合课本所学,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啫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有利于民族的交融,社会的安定,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定基础。
(5)依据前面的材料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用贤才;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元世祖学习汉族政策治国措施,促进元朝社会的发展,得出:统治者要善于接受意见、爱惜人才;适时的改革,要有创新精神;以民为本,善于学习等。
17.(1)金.元
(2)地位:是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变化: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3)国家: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安全.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工作等个人: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等。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金灭掉北宋。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根据材料“……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可得出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3)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层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安全,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工作等。个人方面,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