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论“雅而不高”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A.畜生 抽搐 罢黜 相形见绌
B.匮乏 溃败 馈赠 振聋发聩[21世纪教育网
C.档次 抵挡 延宕 党同伐异
D.纽扣 扭打 枢纽 忸怩作态
解析:A项全部读“chù”;B项全部读“kuì”;C项“档”读“dàng”, “挡”读“dǎng”, “宕”读“dàng”, “党”读“dǎng”;D项全部读“niǔ”。
答案:C
2.请选出下列句子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超市自选算是雅,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则不高;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拨尼古丁或摆臭脚则不高。
B. 如果文化和精神溃乏,物质程度越高,环境越优美,可能一个人的鄙俗和无知显露得越明显。
C.这篇文章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雅而不高”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作者认为,真的“雅”不仅是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内在的文化底蕴。
D. 高雅是什么样呢?不狐楣飘忽的眼神,不高低突变的声音,不低三下四的话语。
解析:A项“散拨”应为“散播”;B项“溃乏”应该写作“匮乏”;D项“狐楣”应为“狐媚”。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看目下时髦男女常将档次、品位挂在嘴头,实则“上档次”之类总有点忸怩作态。
B.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们就会发现,看上去很“文明高雅”的人物,看上去很“高雅气派”的场所,一些人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C.不料某日见一雅士,随卡拉OK音乐唱到歌曲终了,“低俗”败露。
D.看来,肚子里“缺货”,学问做不成,场面上的事情也捉襟见肘。
解析:A项“档次、品位”应该分别加引号,表示引用,也暗含讽刺。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见面“哈啰”,分手“拜拜”,然言谈中_________加入“他妈你妈”,洋话与国骂各尽其用。21世纪教育网
②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物质_________要上去,精神_________也要跟上。
③在牛肉中打水,用硫磺熏红辣椒,不仅为顾客所_________,还会滑向犯罪的深渊。
A.无端 软件 硬件 不耻
B.莫名 硬件 软件 不耻
C.无端 硬件 软件 不齿
D.莫名 软件 硬件 不齿
解析:无端:无缘无故;莫名:不能说出。硬件:电脑术语,后来借指具体的物质设施、设备;软件:借指无形的精神或内在的质量等。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耻:不知羞耻。
答案:C
5.前面这两篇课文都是时评文,根据上篇课文的知识和这篇文章的特点,结合后面的表述,填充下面有关“时评”特点的空格。
其一,内容的_________性。时评文以议论和说理为主,大多数时评文以某种理论为指导来论述一个问题。
其二,语言的_________性。时评文需要对具体事物做理论上的分析,它的语言往往是抽象而概括的。
其三,写法的_________性。时评文是议论和说理的,思路要严密,要符合逻辑。只有把文章写得有条有理,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言之有理,才能说服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时评文主要是对客观事物或者存在的问题,用概括的语言,按照一定的理论和逻辑关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使人信服,并受到启发和教育。把握住这个特点,并根据下文填充完整即可。
答案:理论 概括 逻辑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底蕴,说来轻巧,却非一日之功,得慢慢来。
B.“中国硅谷”周边人文气息浓厚,消费者文化水平高,高校众多,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都将环境的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C.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地、无限地开掘和追求之中。
D.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无论多少,都是肮脏的、可耻的;而损人利己的致富者,应被视为“社会公害”。
解析:B项不合逻辑,应该是由于高校众多、消费者文化水平高,使得周边人文气息浓厚;C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追求再开掘;D项从“无论多少”看,“牟取财富的”应为“牟取的财富”。
答案:A
2.初读本文,你认为对下列有关“雅而不高”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所定义的“雅而不高”意思是说,在生活中物质和环境与人的行为不协调的情况。
B.表面上越是高雅、文明的行为,底子里就越是俗不可耐、缺乏修养。物质上越丰富,行为的污点就越明显。
C.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还是人们的文化底蕴不够,修养不够。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
D.而且,我们的社会,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人们的行为还停留在过去,止步不前,这种反差就造成了“伪高雅”“假高雅”现象。
解析:作者列举生活中“雅而不高”的现象,主要是说明一些个别现象,而不是说表面的高雅与底子里的低俗成反比。所以B项“表面上越是高雅、文明的行为,底子里就越是俗不可耐、缺乏修养”这一句话不正确,不符合文意。
答案:B
3.课文一开头,作者就说:“高雅,高雅,自古以来,两个字好像扯也扯不开。”请结合现实谈谈这句话的意思。
答案:“高雅”这两个词反复使用,意在强调高与雅的相关性,高尚和雅致往往分不开。这为下文张本,作了铺垫。在生活中,高与雅是联系在一起使用的。在服装搭配上,雅致的淡色使人看起来高贵大方;在语言表达上,典雅的谈吐给人高尚、不庸俗的感觉;在行为举止上,文雅的动作给人潇洒、修养高的印象;在居室环境上,风雅的布局给人一种情趣高人一等的评价;在爱好兴趣上,也有一个“雅量高致”的成语来形容。
4.文中提到“硬与软‘两张皮’”,也提到“表与里‘两张皮’”,请说说它们的不同。
答案:硬与软“两张皮”主要是从物质环境与精神修养不一致这个角度来谈的;表与里“两张皮”主要是从一个人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这个层面上来谈的。
5.“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流传了500多年的著名楹联,出自明代翰林学士、《永乐大典》的总编纂解缙笔下,经过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后,更是妇孺皆知。此文引用这副对联有什么用意呢?
答案:此文引用这副对联主要是来讽刺那些缺少文化内涵又自以为是的人。
6.文章为什么举吴敬梓和胡适的例子?
答案:提出解决“雅而不高”的一个办法就是增加文化底蕴。
7.本文大量运用对比论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这个问题。
答案:从第一部分的“雅”与“俗”的对比,到第二部分的“硬与软”“表与里”的对比,到第三部分的“矫揉造作”之徒与胡适的想俗俗不起来的对比,“相映生辉”与“相形见绌”的对比,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主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尤其是第二部分的对比列举更是具有说服力:“超市自选算是雅,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则不高;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播尼古丁或摆臭脚则不高;公寓楼单元房亦为雅,以大杂院之习在公共楼道里大吼大叫则不高;出行乘自家轿车简直是大雅,一路车笛长啸则实在不高。”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论点句写入文中呢?
参考答案:议论文是表达主观判断、阐发见解、发表主张、论证事理的文章。在议论文里,我们对论题的看法要表达得十分明确,所以,有必要把对论题的看法、主张提炼成一个论点句。这个论点句,可以写进文章中,也可以不直接写入。本文的论点句没有写入,但处处体现了这一观点。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高雅,高雅,自古以来,两个字好像扯也扯不开。低与俗,似乎也有不解之缘。但看生活现状,渐悟出,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于是有意给它们来个重新组合。
不敢妄论,先看“实证”。
其一,硬与软“两张皮”。
超市自选算是雅,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则不高;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播尼古丁或摆臭脚则不高;公寓楼单元房亦为雅,以大杂院之习在公共楼道里大吼大叫则不高;出行乘自家轿车简直是大雅,一路车笛长啸则实在不高。此类雅高分离的实质是: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21世纪教育网
1.第1段中说,“雅的未必就高”,联系第四段看,“雅的”是指“超市”“封闭式空调车”等事物。那么“雅的未必就高”可否理解成这些事物“不高”呢?为什么?应如何解释这个句子?
2.文中的“雅高”能否说成“高雅”?为什么?
答案:
1.解析:联系上下文对文章某些词句进行准确的理解,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高考必考点和热点。
参考答案:不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是自相矛盾的;从第四段看,“不高”是指“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等不文明行为,所以这个句子应理解为身处这些高雅事物中的人未必就高雅,或者说,身处这些文明环境中的人可能是不文明的。
2.解析:这篇文章,作者谈的话题就是“雅而不高”“雅”和“高”分离脱节的反常情况。再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理解用意了。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雅”指上句中的“超市”“封闭式空调车”“公寓楼单元房”“自家轿车”,上句的“实证”都是先说“雅”,再说“不高”的,此处说成“雅高”,能和上句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作者有意拆开“高雅”一词赋予新意,此处的“雅高”是两个单音词,说成“高雅”,就会和人们常用的双音词混淆起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选择高雅
张风行
高雅是相对低俗而言。高雅是高级、高贵、文雅、优雅的集成,低俗是低级、低贱、庸俗、恶俗的凑合。高雅是珠峰揽月,灵谷探幽;低俗是随波逐流,苟且偷生。高雅是十年寒窗,悬梁刺股;低俗是一暴十寒,投机取巧。高雅是一片冰心,淡泊明志;低俗是三心二意,犬马声色。高雅是孝敬父母,提携手足;低俗是唯我独尊,六亲不认。高雅是感恩戴德,涌泉相报;低俗是无师非友,忘恩负义。高雅是君子爱财,取之有方;低俗是小人趋利,偷鸡摸狗。高雅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低俗是分手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雅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理想中的高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欣赏它,想拥有它。而竞争残酷的社会现实,却让不少人想离开它。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理想的实现需要许多现实的条件。珠峰揽月,要有登上珠峰的经历,还要等到海上生明月。凡夫俗子,即使悬梁刺股可以忍受,那十年寂寞谁能坚持?一片冰心能抵挡几个香车美女?天下为公常使得天下英雄滴泪。生意难做如何取利有方?衣食不丰如何感知礼仪?烦恼不会少。还有忠孝不能两全,名利不能双收,困惑也少不了。所以,就有人学孟子,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有人学鲁迅,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不问目标,只求过程;不问结果,只求充实。21世纪教育网
其实,许多人起先选择独善其身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实际上已经选择了高雅。前方本来没有路,由于他一直坚持着往前走,走过了春秋,走过了冬夏,竟然走进了桃花源。虽然他不问结果,只求充实,由于他一直辛勤地耕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然挖出一个金娃娃。这就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简要概括第1段的内容。
4.第2段中心句是什么?在行文结构上与第1段有什么关系?
5.读完这篇文章,作者描绘了一系列的“高雅”行为,与课文描述的“雅而不高”的行为比较,你会选择什么?请说出理由。
答案:
3.解析:第1段采用一系列例证来对比“高雅”与“低俗”的表现和境界。
参考答案:高雅与低俗是一对反义词,表现各异,境界相反。
4.解析:中心句一般在文段的首尾句,也有在中间的。这段话开头就是中心句,统领全段。说明高雅也不一定容易做到。并且是在进一步分析第1段的例子的基础上得出分论点。
参考答案:中心句:“高雅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与第1段关系:进一步分析第一段论据说明“高雅”并不容易做到。
5.解析:这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略。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阅读下文,完成6~8题。
人们总因各式各样的理由踏上旅途。有人因为买卖,有人因为视察,有人因为疗养,有人因为探视不幸的亲人,有人因为祝贺朋友结婚……就像人生是各式各样的,旅行也是各式各样的。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从平时所习惯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旅行的喜悦就是这种被解放的喜悦。也有人是以逃避人生为目的而进行旅行的。这种解放乃至逃避的感觉往往伴随着其他感觉,也就是说,或多或少地抱有一种漂泊感。解放是漂泊,逃避也是漂泊。漂泊感中有着旅行的感伤。
旅行之心是遥远的。这种遥远感与可以用多少千米来计算的距离没有关系。每天,即使从很远的地方乘火车去事务所上班的人,也不会有这种遥远感。但是,如果他外出旅行一天,而且比上班的地方还近些,他却会体味到这种遥远感。旅行往往在遥远的同时,又是很近的,这意味着旅行是过程。出发点不是旅行,目的地也不是旅行。只以到达目的地为目标而不体味旅途的人,不可能真正地懂得旅行的情趣。
为什么旅行是遥远的呢?因为旅行是面向未知的旅途。假如,旅行中的一切事先已一清二楚,那么,从本质上说来,这旅行就不成其为旅行了。旅行是从习惯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能够或多或少带着新奇的目光观察事物,这样,也就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各种事物中发现新颖之处。平时见惯的事物,往往在旅行时会感到耳目一新。旅行的益处不单单在于初次见到从未见过的事物,还在于思考平时自明的、已知的事理,从中感到惊异,进而产生新的见解。说旅行是经验、是教育,也是由此而来的。
常言说:“人生是旅行。”这是为什么呢?
“从何处到何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生最本质之谜。在人生中我们到底要向何处去呢?我们并不知道。人生,是向着未知旅途的漂泊。反过来问,就是来自何方。漂泊的旅行常常伴随着很难捕捉的乡愁。人生遥远,然而人生匆匆,人生的道路遥遥无期而又近在咫尺,因为死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脚下。但是,只有在这样的人生中,人们才会不断地梦想。我们顺从我们的想象而度过人生,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是理想主义的。在旅行时脱离了日常的事物而沉浸于纯粹的静观之中,旅行使我们体味人生。即使在大自然中旅行,我们也总是反观自身。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
也许,旅行的确能够使人获得解放吧。但是,如果认为旅行能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那就错了。
旅行使我们的好奇心活跃起来。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情绪波动,反复无常,容易心血来潮,冲动一时。不过,反复无常并非真正的自由,好奇的心理绝不同于真正的研究欲望和求知欲望。它不愿停留在一个地方认真观察,而是不断地转移。不停止在任何一个地方,不深入到任何一件事物之中,又怎么可能真正地了解一件事物呢?此外,旅行使人伤感。但如果在旅行时只一味地陷入伤感情绪中,就不会有任何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真正的自由是就事理来说的自由。能够真正体味旅行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旅行使贤者更贤,愚者更愚。人们进行着各自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旅行,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
(选自日本三木清《论旅行》)
6.作者逐层深入地阐释了“旅行”的含义,请分四点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字)
7.作者认为“旅行能使人获得解放”,同时又认为“旅行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样说的原因有哪些?[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8.文中先后出现“人生是旅行”“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等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6.解析:抓住第1~5段的关键句,然后把第4、5段的意思合并,就可以看出本文讲了四点旅行的含义。
参考答案:①旅行是解放,也是逃避;②旅行是过程;③旅行是经验、教育;④旅行是人生。
7.解析:答案必须依据原文(下一段)筛选信息组织成句,还必须抓住“解放”与“自由”的含义来作答,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①作者之所以说旅行能使人获得解放,是因为旅行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从平时所习惯的关系中解放出来。②认为旅行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是因为旅行中的好奇心使我们不能深入事物、了解事物。③旅行的伤感使我们不会有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感受。
8.解析:注意要整体阅读、通盘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①把旅行当作人生来剖析,引导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旅行,从而对旅行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②用旅行作类比来阐述人生道理,更具体,便于理解和接受;③结构上,前后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
创新应用
9.这篇文章对生活中常见的“雅而不高”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提升人的底蕴,加强人的内在修养。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雅而不高”的现象吗?
解析:可同意作者的观点。作者对生活中这一常见的现象分析得很透彻,物质的富裕和精神的匮乏形成的鲜明对比,的确让人认为不雅。而一个高雅的环境,一种高雅的行为必然是物质和精神的有机结合。生活中除了作者列举的现象之外还有很多,比如,电视上的一些大明星,穿戴整齐,举止优雅,但是一开口说话就让人不敢恭维,往往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成,又把很多字的读音弄错,这就是底蕴不够,“雅而不高”。
也可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这种“雅而不高”的人和言行不可能灭迹。因为在社会转型期,物质文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精神文明相对滞后,这是社会发展存在的普遍特点,基本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随着环境的改善和文明的进步,不文明的现象会自然随之减少。
参考答案:略
10.(原创)
读下面这幅图画,请你写一首歌或写几句话谈谈感受。要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答案示例: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你身在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啊,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这是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母亲》,词中有许多细节,再加上优美的旋律,生动感人。)
11.仿照下面文段画线句子,再写几个相似的句子,至少三句。
高雅是相对低俗而言。高雅是高级、高贵、文雅、优雅的集成,低俗是低级、低贱、庸俗、恶俗的凑合。高雅是珠峰揽月,灵谷探幽;低俗是随波逐流,苟且偷生。
解析:画线句子采用对比和比喻手法来形象生动地突出高雅与低俗的特点,仿写句子也要注意这两种修辞方法。[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示例)高雅是十年寒窗,悬梁刺股;低俗是一暴十寒,投机取巧。高雅是一片冰心,淡泊明志;低俗是三心二意,犬马声色。高雅是孝敬父母,提携手足;低俗是唯我独尊,六亲不认。高雅是感恩戴德,涌泉相报;低俗是无师非友,忘恩负义。高雅是君子爱财,取之有方;低俗是小人趋利,偷鸡摸狗。
12.根据画面描述下列人物的言行,并作出正确的评价,200字以内。
解析:看图作文要注意抓住画面表面意思和深层内涵来写。注意细节描写要生动。可以适当想象。
参考答案:(示例)灯火辉煌的音乐厅,座无虚席。台上,一个吹长笛的人站着,对着乐谱认真在吹弄着优美的笛音;一个大提琴手坐着,用穿透力极强的低吟伴奏着。人们沉浸在如怨如诉的音乐中,享受高雅音乐给自己的美感。这时,一声长长的哈欠突然从台下一观众口中发出,只见他大腹便便、西装革履、手持电话,派头十足,可这声哈欠却大煞风景,大损形象。高雅与低俗,艺术与庸俗对比何等强烈。
13.《论“雅而不高”》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采取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由表及里的披露手法,揭示了现实中的一些人丑陋的一面,在强大的物质文明面前,精神修养显得不足和脆弱,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你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重要,还是拥有充足的物质重要呢?联系一下我们生活周围的人和事,写成3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交流。
写作提示:应该两者结合起来为最佳。即使不能拥有丰裕的物质财富,也要保持高雅的品行。
高考链接
14.(2007北京海淀调研,23)针对下面一则消息的内容做点评,要求观点明确、语句通畅、不超过40个字。
1月6日,号称“西湖第一高楼”、建成至今才13年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被实施爆破;1月7日,青岛市昔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15年前的铁道大厦,也被爆破拆除。
据报道,按照设计寿命,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浙大湖滨校区教学主楼至少可以使用100年,可是所在地块被高价出让,受让方要求平整土地后重建一个大型商业项目。而青岛铁路大厦被爆破,是因为它毗邻的青岛火车站要扩建,而青岛火车站1993年已经进行过改建,短短十多年后,又要推倒重来。
有关专家透露,我国房屋建筑使用寿命仅为设计寿命的一半。而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明确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到100年。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建筑的“短命”,可谓劳民伤财,是对建筑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2)建筑“短命”现象说明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还需要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3)要彻底解决城市建筑“短命”问题,地方政府就应该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4)城市重要建设项目无论是新建或是拆改,都应组织专家严格论证并广泛征求民意。(5)有关部门应严格禁止随意拆建行为,杜绝建筑“短命”现象蔓延。(6)城市建设应杜绝浪费,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5.(2007全国高考Ⅱ,19)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中有幸接受采访,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1)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4)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解析:语段改错题一般是和语病、标点、用语得体、格式相结合的。
参考答案:(1)“家父”改成“您父亲”或“令尊”;(2)“犬子”改成“儿子”;(3)“小有名气”改成“很有影响”;(4)“有幸”改成“应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