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3节《DNA的复制》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三节。这一课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得理解和巩固,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非常重要。本节内容又是学习后面第5章内容的基础,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重点难点
重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难点 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探究;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一定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DNA复制方式的推测,再次领悟假说—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通过分组探究,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认同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3)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法设计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时主要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DNA复制的方式,当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教师进行恰当的启发,让学生的探究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二)学法设计
本课时通过设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DNA复制的方式和复制的过程。
教学用具
1、多媒体课件
PPT演示文稿(内有DNA复制过程的动画)
2、探究DNA复制方式的材料
两种颜色的长约8厘米的短绳或电线或纸条,每组12+16=28根
3、数码相机
拍摄并展示学生推测的DNA半保留和全保留复制的结果
七、教学过程:
程 序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展示有趣的游戏,根据性状的遗传,提出问题:人体内遗传物质是什么?DNA具有那么精密的双螺旋结构,要遗传给后代会怎样复制呢?
思考思考后回答
与学生比较生疏,通过有趣的导入,拉近距离,提高学生兴趣
D
N
A
复制方式的推测
及实验证据
分组讨论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一个 DNA分子有两条链,复制一次以后得到几个DNA分子,几条链?
如果最初的DNA的链我们用红色表示,新合成的链都用蓝色表示,你能设想出得到的DNA分子有可能是什么样子吗?
根据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你认为DNA复制的方式可能有哪几种?
请同学们根据假设分组讨论复制一代后的结果是什么?把手中的短绳粘在垫板上表示结果。
教师展示部分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复制的方式有两种可能,根据刚才的假设,表示出子二代的DNA情况。
回答:
2个,4条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提出DNA复制的两种假设: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
学生根据假设讨论演绎并画图表示两种复制的结果
小组间相互补充作出评价
各小组继续探究并展示成果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并进一步运用假说-演绎法。
如何用实验证明假说:
根据刚才我们的分析,我们若是能看到DNA分子不同颜色的链就好了,可是一般情况下,我们是看不到DNA分子的,哪位同学能帮我们想个办法?
如果用15N标记亲代DNA的两条链,复制所用的原料为14N,亲代子代之间就会有差别。
可是单个的DNA分子是很小的,放在试管中,标记了我们也不可能区分开可以借用什么技术把不同的DNA分开?
介绍1958年Meselson和Stehl实验过程,让学生预测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各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并在垫板上画出各代的DNA带情况。
巡视学生的活动,记录学生出现的问题,然后展示部分小组的讨论情况。
教师展示科学家的实际实验结果。
回答:
用放射性同位素对DNA分子进行标记。
密度梯度离心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分析得出预期结果:
如果是全保留复制,则离心后DNA条带应该只有两条;
如果是半保留复制,则离心后DNA条带应该有三条,并画出条带的位置。
本模拟探索试验的设计和运用,旨在激发学生探索和协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证明是
半保留复制
D
N
A
复制的过程探讨
观看动画
组织学生观看DNA复制的动画。
让同学思考DNA复制的大体过程和需要的条件,比较新合成的DNA和亲代DNA,比较子链和母链,分析精确复制的条件
过程:解链——合成子链——螺旋
条件:
模板:两条链分别作为模板
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由ATP提供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双螺旋结构提供模板、碱基互补配对
学生可能说不全,老师引导学生补充完整。
思考其他
问题
DNA复制的
概念
时间
主要场所
特点
结合课本知识回答
自主学习
DNA复制的意义
DNA复制有什么意义?
传递遗传信息
课堂小结
概括总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巩固基础知识
当堂检测
基础知识测评
学生练习
检验学习效果
八、板书设计
第3节 DNA的复制
一、复制方式的推测:
半保留复制
全保留复制
二、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三、复制的过程
过程:
条件:
特点:
四、意义:
九、巩固练习
1、关于DNA分子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B.边解旋边复制
C.复制需要氨基酸和酶 D.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
A.鸟嘌呤与胸腺嘧啶B鸟嘌呤与尿嘧啶 C鸟嘌呤与胞嘧啶 D.腺嘌呤与尿嘧啶
3.一个DNA分子复制后,新形成的子链()
A.是DNA母链的片段 B.和DNA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C.和DNA 母链都相同 D.和DNA母链稍有不同
4.某双链DNA分子,经3次复制后,所得到的第四代DNA分子中,含有原亲代DNA链的分子数是( )
A.1 B.2 C.3 D.4
5、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双链DNA分子,经复制后,一条染色单体含有 ( )
A、两条双链DNA分子 B、一条双链DNA分子 C、一条单链DNA分子 D、四条双链DNA分子
6.用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在含有14N 的培养基中复制三次,则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和占全部DNA单链的比例依次是
A 1/2,1/4 B 1/4,1/8C 1/4,1/16 D 1/8,1/8
7、含有32P或31P的磷酸,两者化学性质几乎相同,都可参与DNA分子的组成,但32P比31P质量大。现将某哺乳动物的细胞移至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代细胞。然后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1、2次细胞分裂后,分别得到G1、G2代细胞。再从G0、G1、G2代细胞中提取出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得到结果如图。由于DNA分子质量不同,因此在离心管内的分布不同。若①、②、③分别表示轻、中、重三种DNA分子的位置,请回答:
(1)图中①、②两条带中DNA分子所含的同位素磷分别是:条带① ,条带② 。
(2)G0、G1、G2三代DNA分子离心后的试管分别是图中的:G0
G1 ,G2 。
(3)G2代在①、②、③三条带中DNA数的比例是 。
(4)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 。DNA的自我复制能使生物
的 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