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0 09:0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江花月夜》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在欣赏写景抒情类诗歌时,反复吟诵,把握意象,进入诗境,体会感情。本教学目标和方法适用于高中二三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在中国古典诗歌众多的意象中,月是最常被使用的意象之一,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赋予月意象非常丰富的内涵,把月意象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人“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学生在熟读、理解诗歌的条件下,探究《春江花月夜》中“月”意象的作用,体会诗人匠心独具的精巧构思,感悟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从而让自身得到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在流畅诵读,感悟诗歌的条件下,对诗歌中“月”意象作用的探究。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诗歌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月”意象作用进行探究。
【导入】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的名篇,有很深的美术意蕴,每读此诗让人心驰神摇。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春江花月夜》由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夜晚五种意象构成。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月才是诗人极力描写和渲染的意象。那《春江花月夜》中月意象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在熟读和理解诗歌的情况下,我们能得出以下几种作用:
【教学过程】
结合全诗内容讲解“月”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月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月”是诗中时间变化的脉络
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那开篇之句的“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月生,“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月悬,以及“斜月沉沉藏海雾”的月斜,最后就是诗篇结尾“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月落。
2、“月”是诗中的过渡枢纽
景色——哲理——情感
诗歌一上来就充分表现了月色下的各种美景,渲染这“月”的美妙意象。随后诗人由写景过渡到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诗人伫立江畔,对着美景,望月感慨,宇宙永恒,明月常在。最后诗人从哲理之思进入到现实之思。描写了游子思妇的情感。月成了思念的化身,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使诗歌景色哲理情感融入到一起,月亮正是这三部分内容过渡的枢纽,是全文描写的主线。
3、总结:江月生情——孤月永悬——明月相思——落月摇情
月亮就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人触景生情,诗歌的感情就随着月的升起落下而起伏曲折。全诗就在“江月生情——孤月永悬——明月相思——落月摇情”景理情中升华。
月是全诗的中心意象
1、语言上:“月”意象多次出现,打破古典诗歌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很少重复出现,但它打破古典诗歌的艺术风格,“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重复出现。特别是“月”出现15次。并且诗人有意突出各种景物沉浸在月光下的空灵、澄澈。
意境上: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诗中的“月”既有景物的描绘,又有感情变化的流露。诗人以深切的人生感悟、满腔的深情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完美展现了诗歌清幽宁静的意境美。诗人描绘月,寄情于月,触景生情。并且诗人也将月贯穿于全诗与其他意象的连接,“月”成了全诗的中心对象。
三、月是诗人情感的抒发
月是哲理思考的凭据
诗人首先描写了春江的动人景象,接着诗人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承上启下,以孤悬于空中的明月进行追问和咏叹。抒发了面对江说的人生感慨,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短暂,宇宙的永恒,所以能看出月亮承载了诗人对哲理的思考。
月是思乡怀远的载体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
一轮明月同照两地,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思妇望月生情,思妇想念远方的离人,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游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无奈碣石万重,潇湘无情,回家心切,却归途无期,只能伴着残月寄去归家之情……
月是孤单失意的表现
全诗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月初生写起,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月落结束。
明月皎皎,孤月高悬,既冷清又孤独。“月”是自然美景和个体情感之间的桥梁。因为不能实现所以望月想象。思妇想象寄信明月,聊慰相思之苦,游子想象乘月归家,结束漂泊生活。“月”就成了思妇孤独落寞,游子孤单失意的表现。
四、总结本课
纵观全诗,“月”意象以其独特的艺术作用让人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景美,理真,情动人。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依旧能从中看到春江花月夜的美,独到独守空闺少妇的忧伤,感受到在外漂泊游子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