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4 优化训练(5 拿来主义)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4 优化训练(5 拿来主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4 11: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拿来主义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予(gěi) 冠冕(miǎn) 残羹冷炙(gēng)
B.茅厕(cè) 鱼鳍(qí) 糟粕(pò)
C.自诩(xǔ) 脑髓(shuǐ) 蹩进(bié)
D.国粹(cuì) 吝啬(sè) 孱头(càn)
解析:A项中的“给”应读“jǐ”;B项中的“厕”应读“si”;C项中的“髓”应读“suǐ”。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磕头 唠嗑 打瞌睡 溘然长逝
B.拙劣 黜免 咄咄逼人 相形见绌21世纪教育网
C.辍学 拾掇 连缀 嘤嘤惙泣
D.赢余 蜾蠃 羸弱 秦王嬴政
解析:C项中的“惙”应为“啜”。
答案: C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礼尚往来(尚:重视) 残羹冷炙(炙:烤肉)
B.冠冕堂皇(冕:古代帝王的帽子) 鞠躬尽瘁(瘁:死亡)
C.并行不悖(悖:相反) 泾渭分明(泾渭:泾水和渭水)
D.勃然大怒(勃然:生气的样子) 故弄玄虚(玄虚:迷惑人的手段)
解析:B项中“瘁”应解释为“过分疲劳”。
答案:B
4.下列关于本课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大文化巨匠之一(另两位是郭沫若、茅盾)。
B.《拿来主义》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作者主张“拿来主义”,反对“送去主义”。
C.《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语言不仅锋利深刻,战斗性强,而且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
D.《拿来主义》是一篇典型的立论文,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抽象深刻的问题阐述得通俗易懂。
解析:本文不是一篇“典型的立论文”,而是先破后立的写法,先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然后在“破”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即“拿来主义”。
答案:D21世纪教育网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④⑤③ 21世纪教育网
C.①②⑤③④ D.①③⑤②④
解析:原文是按怎样对待、怎样区别处理、有何作用、怎样才能正确处理、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来排列的。注意根据关联词语安排语句的起承转合顺序。
答案:A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动词是(  )
①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_________了一串钉子。
②近来就先_________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③还有几位“大师”们_________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_________过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挨 送 拿 看
B.碰 送 捧 挂
C.碰 拿 带 看
D.挨 带 捧 挂
解析:①“碰钉子”是固定词语,同时又形象地说明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到处受气的窘境;②中的“送”比“拿”“带”都好,它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政府阿谀、讨好西方国家的嘴脸;③中的“捧”说明态度很虔诚,“挂”表明夸耀的心态。鲁迅运用这些动词,对那些卖国求荣者极具讽刺意味。
答案:B
2.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C.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到:拿来!
D.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解析:A、B项中的“送去主义”“象征主义”都是特定称谓,所以要加上引号;C项中的“礼尚往来”也要加上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答案:D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
A.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D.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解析:A项中为了讨好主子,把能送的东西都“送”了,最后甚至不惜用“活人”替代“古董”,这当然不是什么“进步”行为;B项中“大师”们虔诚的态度和恭敬的做法,既有损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又损害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哪里谈得上“发扬国光”;D项中的“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无益的部分,称之为“国粹”显然是讽刺。C项中“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自诩”一词,表明了作者否定的态度。
答案:C
4.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请归纳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5段):
第三部分(第6~7段):
第四部分(第8~10段):
答案:(1)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2)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3)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5.对语言的揣摩要联系杂文的特点,注意透过词句,分析文章的深刻内涵。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答案:(1)“抛给”与“抛来”的区别。“抛给”犹如“嗟来之食”,那意味着轻蔑、侮辱。“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那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颇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抛来”是中性的,无轻蔑、侮辱的意味。
(2)“自己来拿”,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而这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6.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7.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请举例说明。
答案: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节选部分的中心句是什么?
2.节选部分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章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案:
1.解析:议论文中,中心句即表明作者观点、看法和主张的句子,一般出现在一段话的开头或结尾。节选部分从反面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和做法,从而表明了“拿来主义”者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在结构上,作者采用的是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的写法,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搞清楚这一些,就很容易找到节选部分的中心句了。
答案:①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③他占有,挑选。
2.解析:要着眼于从文章整体去考虑。文章以“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喻体构成了论证主体,所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最突出的表达效果就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将深刻的道理通俗化。
参考答案:比喻论证。作者通过青年对大宅子如何占有、挑选的形象叙述,把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一个常常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阐述得轻松自然,通俗易懂。
3.解析: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对待“大宅子”的三种做法:“徘徊不敢走进门”“放一把火烧光”和“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实际上就是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回答时必须透过现象看实质,还原到作者本来所要阐述的问题上来。
参考答案:第一种是不敢接触的逃避主义态度,第二种是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第三种是全盘肯定的投降主义。这三种人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鲁迅分别斥之为“孱头”“昏蛋”和“废物”。
4.解析:这几个短语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脑髓”强调要思考,“放出眼光”强调要识别,“自己来拿”则是强调在思考和识别的支配下所产生的动作和结果。没有思考就没有识别,没有思考和识别,就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来拿。
参考答案:不能颠倒。因为“运用脑髓”指的是思考,“放出眼光”指的是识别,没有正确的思考就没有正确的识别;“自己来拿”这一结果,是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支配下产生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
高雅的人说,“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之者也。”
中国不识字的人,单会讲话,“鄙俚浅陋”,不必说了。“因为自己不通,所以提倡白话,以自文其陋”如我辈的人,正是“鄙俚浅陋”,也不在话下了。最可叹的是几位雅人,也还不能如《镜花缘》里说的君子国的酒保一般,满口“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的终日高雅,却只能在呻吟古文时,显出高古品格;一到讲话,便依然是“鄙俚浅陋”的白话了。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竟至总共“不值一哂”,真是可怜煞人。
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5.从内容来看,这篇杂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6.文中加点的“呻吟”一词的本意是什么?鲁迅先生用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7.“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想上天”一句中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21世纪教育网
5.“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含白话文)时期。
6.本意指人因病痛而发出的声音;鲁迅用以嘲讽那些反对白话文的复古主义者摇头晃脑吟诵古文的丑态。
7.解析: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总结。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揭露复古主义者的虚伪和狂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  )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  )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  )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  ),第二次圆明园被(  )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像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8.根据文意,依次填第2段文字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对应 识见 抵抗 割据 烧毁
B.对立 见解 抑制 占领 摧毁
C.对立 识见 抑制 割让 烧毁
D.对称 见闻 控制 割让 轰炸
9.文中有一句话与加着重号的部分相对应,请把这句话找出来。
10.请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11.根据第四段内容,请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答案:
8.解析:香港是被“割让”的,不是占领。圆明园是被“烧毁”的,不是“轰炸”。
答案:C
9.解析:要理解加着重号的句子在文段中的地位,把握“辩护”“误解”等词语,可推知拿来的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参考答案: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
10.解析:文段开头的一句话是关键句,它点明了“送来”的危害。
参考答案:指明“送来”的祸害之烈。
11.解析:对文段前三句话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根据需要,有辨别有选择地自己来拿,是为拿来主义。21世纪教育网
创新应用
12.请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答案:三乘七,二十一,原是对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如果经过考虑决定了要做某件事,认为非做不可了,那就不要再犹豫不决,计议末节,三七是二十一也好,不是二十一也好,反正是做定了,别人的七嘴八舌,亦都由他去。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所以文题即为《拿来主义》。如果没有一点勇气,东张西望,畏畏缩缩,欲拿又怕,拿了又不敢分别对待,就不成其为“拿来主义”了。
13.(原创)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解析:这段话从正反两面论述了“对外开放”,因此要联系生活中具有正反两种可能性的现象来作比喻。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有害之物。
14.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句式,分别以“家庭”“课堂”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
解析:仿写时要注意三点:一从句式及分句间的关系看,前两个分句是主谓结构,第三个分句是动宾结构,其中前两个分句作第三个分句的状语成分;二从修辞方法看,要运用顶真和比喻;三是语言表达上前后要照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示例)(1)家庭小集体,集体大家庭,尝遍生活酸甜苦辣。(2)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做透学问甲乙丙丁。
15.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拿来主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放出异彩。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请就此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写作提示:鲁迅先生在他的《拿来主义》中,批判了“送去主义”等错误做法,告诉我们应怎样去拿以及拿来主义者应具有的素质等,我们可依据鲁迅先生的指点,结合现实情况做出自己的最佳答案。注意层次要清晰。
高考链接
16.(2007广西三校联考,20)汉字有很多形似字,因而也就有很多有意思的“对话”。仿照下面例句,另选一组形似字,写出它们的“对话”。
例:“人”对“众”说: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众”对“人”说:人多还是好办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应满足下面几个条件:一要是一组形似字;二要能抓住字形特点展开想像;三要语言诙谐,有意味。
答案示例:未对末说:“你戴上大盖帽就了不起了。”末对未说:“削尖了脑袋也没见你爬上去。”
17.(2007江苏高考,20)“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学校一次迎奥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
甲 2008,我们将迎来一次体育的盛会,
乙 2008,我们将迎来五大洲的宾朋。
合 我们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甲 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乙__________________。
甲 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
乙__________________。
合 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甲 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
乙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合 我们——有着对同一个梦想的追寻。
甲 我们都渴望和平与安宁,
乙__________________。
甲 我们珍视友谊和荣誉,
乙__________________。
甲 让我们的世界更美!
乙 让我们的梦想成真!
合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我们迎接奥运圣火在北京点亮。
解析:此题将仿句和开场白结合起来考查,既实用又富有新意。答题时,要从分析例句入手,挖掘仿句和例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相同点。具体地说,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形似。
答案示例: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化 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 同一个太阳温暖着你我他 我们一样追求繁荣和幸福 我们珍惜爱和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