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
1.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作品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指导学生学习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经典的古代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名篇名句。
3.学习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古代诗词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诵读吟咏、整体把握、意象解读、意境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尽力能背诵本首诗。突出学生的主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学习赏析后面的诗词。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词中意象的把握,特别是典型意象的积累,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是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抒发对人生与宇宙的思考,融情、景、理于一体的诗歌。学生理解赏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诗词积累。通过必修课本中对诗词鉴赏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学习古典诗词的主动性不强,未能深入领会古典诗词特有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熟悉诗歌内容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经典诗词意象的含义,通过教师的指导点拨和学生积累运用,加深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
(二)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诗歌欣赏中听、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鉴赏力。
(三)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名篇的赏析,了解我国语言的精华、创作的巅峰----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文化的意义。
四、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
1、深入了解及积累中国传统诗歌典型意象的含义。
2、熟悉诗歌及主题思想,在朗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难点:通过诗歌赏析进行意象积累,并进而通过意象的积累去学习赏析更多诗词。
五、教学媒体设计: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突现学习的主体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件演示】
课前展示课件封面,播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
一、活动导入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飞花令”这个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 进入大众视野,为勾起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及创设学习情景,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春”“花”“月”三个在《春江花月夜》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为题,进行改良版“飞花令”对抗赛。
【课件演示】
学生比赛成果展示:
春:1、春城何处不飞花
2、春眠不觉晓
3、春风送暖入屠苏
4、二月春风似剪刀
5、春到人间草木知
花:1、千树万树梨花开
2、花落知多少
3、感时花溅泪
4、花飞花落花满天
5、花重锦官城
月:1、举头望明月
2、月是故乡明
3、举杯邀明月
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5、秦时明月汉时关
二、【课件展示】明确定义
意象定义: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世间万事万物,皆可经过诗人的创作后寄寓诗人的感情,而成为诗歌中的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除了刚才“飞花令”中的“春”“花”“月”外,还有“柳”、“江水”、“燕子”等意象也为人们所熟悉。
思考:本诗中出现的典型意象有哪些?它们的意义你都能一一说出吗,它们与你以前所学习过的诗歌的意象含义一样吗?
三、熟悉主题
1、听录音朗读,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朗诵播放过程中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欣赏。
【思考题】 ①诗歌按照内容可分为几 个层次进行理解。
②在诗歌中多次出现了哪些意象?
【课件演示】
2、先展示写有思考题的页面,之后播放朗诵视频,伴随着画面的切换进行欣赏。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①诗歌按照内容可分为几 个层次进行理解。
诗歌第一层:描绘了一幅(广阔宏大)、(静谧幽美)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
诗歌第二层:面对明月,诗人生发人生与宇宙的哲理思考:人类亘古,人月共存。
诗歌第三层:回到人生,抒写游子与思妇的相思之情。
②在诗歌中多次出现了哪些意象?
“春”“江”“花”“月”“夜”
【课件演示】展示四类意象的相关图片。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四、思考探究:意象与诗句之间的关系
(一)“春”
春天代表了美好、青春等,古人吟咏春风、春花、春日的句子很多。
本诗中出现的诗句有: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学生质疑探究:为什么春天过半没有回家是“可怜”呢?
为什么刚刚还说了春天潮水上涨了,这里很快就春尽了呢?
【讨论明确】意象的具体意义取决于诗句,诗句的内涵由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决定,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说“春尽”,一定有他特定的感受。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二)江
江水,代表壮阔、代表流逝。
本诗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
学生质疑探究:壮阔之景本衬豪放之情,但诗中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
为什么说江水能将春天流走呢?
【讨论明确】江水滔滔,正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张若虚感叹江水长流而人生短促,把写景与哲思融为一炉。而这一句“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写的是江水不仅带走了春天,也带走了游子的青春、希望、憧憬,所以这里的“江水”流走的是青春、韶华。
(三)花
花有繁花、落花,不同的花蕴含不同的含义。
本诗中有“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学生质疑探究:里面的“落花”怎么去理解呢?梦见落花而伤怀是因什么而致的呢?
【讨论明确】从落花想到自己,折射出对人世短促的感伤。诗人为花生愁,正是主人公心中因别离而产生的闲愁。
(四)月
“月”的意象在这首古典诗词中,运用得十分广泛。 “月”可渲染清幽气氛,可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也可是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还可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本诗中出现的诗句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讨论明确】本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由眼前明月生发与前人不一样的哲理思考: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个人的生命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而和明月得以共存。这是本诗最特别最引人深思的一个哲理思考。
当然,本诗中的明月也与前人诗作一样,有远离家乡,寄托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又或者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五、小结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只有从中国古典诗歌源头上去解析这首诗歌的意象,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纤尘不染的月色美景、那杳渺悠远的宇宙哲思、那缠绵不尽的离愁别思。
六、拓展练习
下列诗句所出现的意象与你今天所学的《春江花月夜》中所出现的意象的含义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的话,你能根据所学来分析一下吗?
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相见欢》)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代悲白头翁》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七、教学反思
学生不是对古诗词没有兴趣,而是因为年代因为文字因为种种原因阻碍了他们喜欢的脚步。从热播的《中国诗词大赛》可看出来。所以开课引入,我借用了节目中的“飞花令”的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前搞了一个小活动,既创设了学习情景,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进行中的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诵读,其实还未能很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所以往后的课堂里我应该注意提醒学生借助手边的工具书,和主动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尽力去读懂诗歌,而作为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与时间,方能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发现,诗歌的讲学也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切入点,比如这堂课的“意象”来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赏析一首诗歌,切入点小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积累更实在。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