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小说(2)
9 宝玉挨打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怪嗔(chēn) 惶悚(sǒnɡ) 忖(cùn)度 目瞪口呆(dāi)
B.撮(cuō)合 数(shǔ)落 草芥(jiè) 啖(dàn)指咬舌
C.穿凿(záo) 跺(duò)脚 孽(niè)障 弑(shā)君杀父
D.葳蕤(ruí) 调(tiáo)唆 腻(nì)烦 暴殄(tián)轻生
解析:A项“忖”应读“cǔn”;C项“弑”应读“shì”;D项“殄”应读“tiǎn”。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妨碍 遵喻照办 淫辱母婢 天翻地覆
B.涵养 措辞不雅 身亡命陨 九霄云外
C.揣摩 神思恍惚 应酬事务 见机行事
D.疏懒 委屈烦脑 铭心刻骨 鬼鬼崇崇
解析:A项“喻”应为“谕”;B项“陨”应为“殒”;D项“脑”应为“恼”,“崇”应为“祟”。
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贾政听了,心下疑惑,暗暗________道:“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为什么今日打发人来?”
②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________,心下________:“这话他如何得知!”
③贾政此时气得________,一面送那长史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
A.思忖 目瞪口歪 自思 目瞪口呆
B.思忖 目瞪口呆 自思 目瞪口歪
C.自思 目瞪口歪 思忖 目瞪口呆
D.自思 目瞪口呆 思忖 目瞪口歪
解析:思忖,思量之意;自思,自己思考;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目瞪口歪,形容十分生气的样子。
答案:B
4.引起宝玉挨打的人物有( )
A.袭人 B.蒋玉菡 C.柳湘莲 D.贾环 E.金钏儿
答案:BDE
5.“宝玉挨打”后,最后出场的是贾母。试从文中摘录关于贾政的行为和神态变化的词语,填入括号中。21世纪教育网
( ) →( )→( )→( )→(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注意摘录的是文中关于贾政的行为和神态变化的词语。
答案:迎接→躬身赔笑→跪下含泪→赔笑→叩头哭→苦苦叩求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21世纪教育网
1.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2.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情人之间、婆媳之间、主奴之间,请同学们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
解析:答案不是绝对的,只要学生能依据情节发展,将多层面的“余波”内容加以概括,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参考答案:王夫人哭劝贾政,贾母怒阻贾政,袭人痛心以相告,宝钗动情来探源,黛玉泪眼表真性。
3.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分析他们的性格。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本身是见仁见智的,引发学生讨论本身就是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兴趣,答案绝不可唯一。讨论中,学生有时略显幼稚,只要有文本意识,推想合理,凭借他们仅有的阅历、知识面等阐发自己的观点想法即可,即使彼此间产生分歧也没关系,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褒扬。教师可参与讨论,亦或旁观引导,最好不做定性的结论。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21世纪教育网
贾政与王夫人相比。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王夫人与贾母相比。相同: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不同:王夫人(同上)。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4.请分析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解析:理解人物,体味人物的真性情,就不妨从“怎么做”入手。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堪称双峰对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其他。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参考答案:宝钗动作: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语言:“心疼”。神态:红了脸,娇羞怯怯。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宝玉心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语言:哄骗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
5.宝玉的“流荡”行为为封建卫道者的贾政所不容,而身为贾府至尊的贾母却极力庇护,这又是为什么?
解析:解答时需要理解贾母对宝玉的爱护实际上也是一种“溺爱”,虽然宝玉的一些行为是贾政所不容的,但是出于“溺爱”,贾母必然是要庇护宝玉的。
参考答案:作为贾府唯一的继承人,贾母对贾宝玉是一种“溺爱”,就像老母鸡爱它的小鸡一样,可是却客观上起到了纵容保护宝玉的作用。
6.试分析贾母驯服贾政的主要手段。
解析:只要认真细读课文,就可以找出贾母驯服贾政的主要手段。
参考答案:贾母用来驯服贾政的是封建主义的“孝道”。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唯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1.解释“孽障”一词在文中的含义。为什么贾政认为宝玉是“孽障”?
2.结合课文,找出贾政所说的与“将来之患”相照应的话。
3.“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王夫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1.“孽障”,此处是指贾宝玉不忠不孝,不仅不是贾政所期望的人才,反是他的祸害。因为贾宝玉不愿走仕途经济之路,与贾政的期望背道而驰,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家族利益,而且有可能酿到“弑君杀父”的地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3.在王夫人看来,贾宝玉是一个不孝的“孽障”,但又是她仅有的一个可以为她传宗接代的儿子,如果贾宝玉不是她唯一的儿子,宝玉遭打甚至被打死,她也许不会为之痛心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看:料理,备办)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令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贾母一面说话,一面又记挂宝玉,忙进来看时,只见今日这顿打不比往日,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王夫人与凤姐等解劝了一会,方渐渐地止住。早有丫鬟媳妇等上来,要搀宝玉,凤姐便骂道:“糊涂东西,也不睁开眼瞧瞧!打的这么个样儿,还要搀着走!还不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抬出来呢。”众人听说连忙进去,果然抬出春凳来,将宝玉抬放凳上,随着贾母王夫人等进去,送至贾母房中。
彼时贾政见贾母气未全消,不敢自便,也跟了进去。看看宝玉,果然打重了。再看看王夫人,“儿”一声,“肉”一声,“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那一个!”数落一场,又哭“不争气的儿”。贾政听了,也就灰心,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先劝贾母,贾母含泪说道:“你不出去,还在这里做什么!难道于心不足,还要眼看着他死了才去不成!”贾政听说,方退了出来。
4.有人说贾政是一个严厉的好父亲,孝顺的好儿子,从上面选文中来看,你同意吗?为什么?
5.从凤姐的“骂”简析凤姐的性格。
答案:
4.解析:解答时可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来分析贾政这个人物特点。此题是开放性习题,答案不强求统一,可以说同意,也可以说不同意,只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因为贾政作为一个封建家长,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贾府唯一的希望。贾宝玉从出生之日贾政就为他铺设了一条仕途经济的青云大道。早在第九回,贾政就给私塾馆的师爷捎话:“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但是,贾宝玉硬是唱反调,无心于仕途,绝意于经济。对迷恋于仕宦的人,他大骂为“禄蠹”。一方强求其追求功名利禄,一方是坚决不从,这为宝玉挨打埋下祸根。再分析一下接连不断的几件事:金钏儿投井,是淫辱母婢;雨村临门,是显其荒废学业;忠顺王府索人,是表赠私物,暗含“弑君杀父”;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嫡庶之争。此时此刻,多种利害冲突交织在一块儿,使贾政感到危机重重。作为贾府的主管,不论贾政是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还是处于普普通通的父亲的位置上,宝玉也是难逃一劫了,由此看来,贾政应该算是一个好父亲。其实,贾政与宝玉的矛盾的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换句话说,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贾政希望宝玉成才,光宗耀祖,宝玉却千方百计躲避;贾政要的是道德文章、仕途经济,宝玉要的是知己、是得乐且乐得过且过。宝玉的思想里充满着叛逆,维护正统的贾政是不能容忍的。贾政是封建正统而宝玉是封建异端,这样一种世界观冲突,最后演变为暴力冲突。贾政不仅用言语和态度,最后还要用“板子”来教训宝玉,这“打”就成为必然了。
贾政十分尊敬贾母,听她的话,但贾母对宝玉过分的、无理的溺爱,对宝玉的教育并无好处,贾政要对贾母尽孝,就无法管教宝玉,要管教宝玉,就无法尽孝,贾政其实是非常无奈与尴尬的。
5.解析:需要在深入地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凤姐的语言特色,再结合凤姐在贾府的地位和当时所处情景来分析其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凤姐敢骂,说明她在贾府的实际掌权地位,可见其泼辣性格。也可以看到她的精明的处事能力,在别人都一片慌乱时,她能从容应对,正确指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6.这段文字对王熙凤的肖像进行了具体细腻的描写,从内容上说,这个肖像描写( )?21世纪教育网
A.旨在表现王熙凤服饰的高雅华贵
B.旨在表现王熙凤姿容俏丽
C.旨在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D.旨在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7.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贾母的这句话说明了( )
A.贾母对王熙凤没有好看法
B.王熙凤在贾府没有地位
C.王熙凤性格泼辣,话不饶人
D.王熙凤是一个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8.“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王熙凤的话表现了( )
A.黛玉确实标致,讨人喜欢,王熙凤从心里喜欢上了黛玉
B.王熙凤有意讨好黛玉
C.王熙凤有意讨好贾母
D.王熙凤有意讨好贾母、黛玉
9.当谈到黛玉命苦时,王熙凤“便用帕拭泪”,不一会儿又“转悲为喜”,在极短的时间内这种感情的变化,表明王熙凤( )
A.富有同情心,怕引起黛玉伤心
B.矫揉造作,故作姿态
C.善于察言观色,迎合贾母
D.为黛玉的标致和命苦所打动,真心疼爱黛玉
答案:6.D 7.D 8.D 9.C
创新应用
10.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请试着找出,看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1.(原创)请补写出空缺部分。
苏大胡子另一面却是柔肠寸断,悱恻缠绵,悼亡妻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掩不尽的泪水滴到今天,把一帮子婉约派比下去了。辛弃疾亦然,“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新明快,颇有闲气。而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又哪里输得须眉半分?这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结论性的话。上文有两个豪放派的词人写婉约写得“悱恻缠绵”,而一位婉约派的词人写豪放也写得不让“须眉”。
答案示例:这证明人是复杂的,此一时彼一时也,心境不同,风格异变也很正常。
12.1805年的4月2日,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诞生。后来,这一天(4月2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儿童图书日”。请你为“世界儿童图书日”拟一则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表达生动,在10~20字之间。
答案示例:让知识的阳光播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人播撒光明的种子,孩子汲取健康的食粮。/让书籍成为孩子们飞翔的翅膀吧!
13.《宝玉挨打》一文通对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描写,揭示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社会背景,同时也展示了相关人员对宝玉挨打所持的态度。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请运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塑造一位教师或母亲的形象。写作角度自选,要求通过语言再现人物的性格特征,600字左右。
写作提示:写作时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同时还要注意要运用语言描写再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高考链接
14.(2007北京海淀期中,22)把下面4个短句改为语意连贯、文字简洁的一个长句,填入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
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是日本的《源氏物语》,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公元1001年到1008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源氏物语》一书在物语创作上继承了物语的写真传统,并有所创新。
①物语文学是一种日本古典物语体裁。
②物语文学在日本本国民间评话的基础上形成。
③这些物语,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④物语文学的形成受到我国六朝、隋传奇的影响。
答案:物语文学是在日本本国民间评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并受到我国六朝、隋传奇的影响的一种古典物语体裁。
15.(2007四川高考,20)下面有两个口语交际的情景,请任选一个,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
(1)有人随地吐痰,别人批评他:“随地吐痰不卫生。”他貌似有理地说:“有痰不吐更不卫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儿社会公德。”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很有生活气息。文明在于细节,修养在于心灵。想念每位考生都能写出自己的个性与风采。
答案示例:(1)①是的,有痰不吐不卫生,但那只是你个人的卫生,你不能为了个人卫生而影响公共卫生!②痰,当然应该吐,但不要吐在影响公共卫生的地方!(2)①人家雷锋挤的是时间,钻的是技术;而你挤的是车子,钻的是空子!②请你把挤劲、钻劲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要用它来损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