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9 从俄乌冲突看苏联之殇--苏联成立100周年
俄乌冲突牵动世界人心,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国际社会,都希望乌克兰早日重归和平。乌克兰冲突发生后,有资料称,这是“兄弟相争”,所谓“兄弟”是指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是一家,两国都是东斯拉夫人组成。1922年12月30日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确定成立了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4个加盟共和国。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苏联加盟国只有四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USSR)。是存在于1922年至1991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由苏联共产党执政。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苏联在20世纪世界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 苏联,一个曾让美国人忌惮的超级强国。当年的苏联可是和美国平起平坐的狠角色,连美国都不敢轻易惹他。
一.多视角解读十月革命
从革命史观看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全球视角看 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从现代化视角看 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模式
二.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全部国有化 解除部分国有化,部分恢复私人企业 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政府控制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
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间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作用和实践结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新生政权;但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前期推动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体制逐渐僵化并使苏联最终走向解体
三.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经验 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教训 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四.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所进行的改革
项目 “斯大林模式”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阶段 特征 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雅尔塔体制确立;两极格局形成 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对抗;世界形势转向“冷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 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 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终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加强
情境: 美苏文化冷战的特点
材料 1949年4月1日,根据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的安排与部署,苏联作家协会拟定了加强反美宣传的草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第一,保证文艺作品的出版,创作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来揭露美国生活方式。第二,从1949年到1950年,出版10到15本由苏联采购委员会、贸易代表处、塔斯社等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到过美国的文化活动家、工程师所撰写的旨在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第三,准备出版系列文集,包括《美国生活方式》《俄罗斯进步活动家论美国》《进步美国人反对战争贩子》等。第四,苏联作家出版社准备出版反美题材的剧本《注定要失败的阴谋》《冷战》等。第五,准备再版如下书籍:《战后西欧》《在日美国人》等。另外,“美国之音”等境外广播电台针对苏联的“恶毒”宣传报道,引起了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的高度重视。1949年6月28日,中央宣传鼓动部向马林科夫呈送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要加快无短波收音机的生产速度并增加产量,1949年生产11万台,1950年要生产40万台,以作为与境外反苏广播斗争的工具。
——赵玉明《文化冷战与冷战初期的苏联反美宣传》
解读 材料从多方面介绍了苏联为了反击美国发动的对苏冷战宣传而采取的措施。这反映了美苏对抗从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已发展到文化领域。文化领域的对抗固化了意识形态及文化层面的对立;加剧了“冷战”和增加了苏联与美国间民众的敌对情绪。
问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文化冷战”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 特点:政治动员;宣传形式多样;目的性强;利用大众传媒等多种手段;软较量和软竞争等。
影响:固化了意识形态及文化层面的对抗;加剧了“冷战”;增加了苏联与美国间民众的敌对情绪。
六、美国与苏联的冰与火之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力图领导世界;苏联的对外政策中也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美苏争霸成为“冷战”的核心内容。
阶段 内容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美国占据优势地位 (1)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奥地利)和约。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2)在争夺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一方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苏攻美守 (1)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都在欧洲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施行“缓和”战略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进行扩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着其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1)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2)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知识拓展】.近现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兴衰
(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垄断商业贸易,西、葡的崛起主导了世界市场并成为世界大国。
(2)17-18世纪,荷、英、法殖民扩张与商业竞争。17世纪荷兰的崛起,终止于英帝国的崛起;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确立了全球经济霸权。
(3)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美、德崛起,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霸主。
(4)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落,美国崛起并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苏联的影响力增强,美苏成为战后的世界超级大国。
(5)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但美苏仍为世界大国。
一、选择题(12题)
1.(2021·广东高考·1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2.(2021·山东高考·13)表2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表2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3.(2021·全国甲卷高考·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4.(2021·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6)1979年,苏联一官方媒体评论道:“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团结、人道的社会关系,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 )
A.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B.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
C.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 D.环境保护成效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
5.(2020·山东高考·15)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
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
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6.(2020·山东高考·13)表2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表2
方式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7.(2020.7·江苏高考·19)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8.(2020·海南高考·20)图3是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
图3
A.受到了印象画派的影响 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C.展现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全貌 D.凸显了“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9.(2020·海南高考·16)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0.(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11.(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二、非选择题(3题)
13.(2021.6·浙江高考·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文建设道路的价值。(5分)
(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5分)
14.(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15.(2021·全国甲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表2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其中:苏联 13.9412.86 52.5040.44 62.4447.82 69.3949.07 90.1668.02 81.6057.91 77.00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其中:西方国家 27.6014.87 12.111.59 18.487.08 15.335.01 19.647.42 27.059.69 27.50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7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8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解析】20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是针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对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工农速成班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教育的需要,这些做法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故选A项;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是客观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1928年后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与材料时间20年代中后期不符,排除C项;冲破西方技术封锁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拖拉机数量代表的是苏联工业化的成果,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的比例代表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结果,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二者的数据都在提高,可得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的结论,故选B项;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数据都是逐步上升的,但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只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数据,没有其他经济部门的数据,没法得出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平衡的结论,排除C项;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的数据都是逐步上升的,可看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没法得出农业集体化滞后的结论,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在全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候,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他们支援战争主要靠向贩粮者征税,说明当地政府看到了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改变了策略,故选C项;“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说明当时粮食短缺的问题还是存在的,需要靠征税手段缓解,排除A项;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自由贸易才是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项;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在1921年开始的,当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与题干中的“国内战争时期”不符,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并结合所学知识,1979年正处于美苏冷战期间,可知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比,排除A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并未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排除B项;环境保护和社会制度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69年”“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等关键信息可知此时美国鼓励对外贸易,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此时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弱,故选D项;“1969年”为冷战时期,美国同苏联关系紧张,并非“缓和”,排除A项;美国与西欧同为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欧竞争加剧”与材料“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无关,排除B项;“陷入侵越战争泥潭”是美国实力衰落的原因之一,并非是“此时美国鼓励对外贸易”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6.【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928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传统手播和马拉播种分别占74.4%、25.4%,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占0.2%,到1932年手播比例依然最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不高,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故选C项;1928年后新经济政策已逐步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农业播种方式,未涉及“工农业比例”,排除B项;根据表格可知,1928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传统手播和马拉播种分别占74.4%、25.4%,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占0.2%,到1932年播种方式变化不大,手播比例依然最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不高,农业集体化发展阻力较大,并非“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说明税收的种类多,税收的负担重,故选C项;1921年到1922年实行实物税,不再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苏俄农民需要上缴实物税,说明各省没有保持经济独立地位,排除B项;“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说明税后粮食农民有权支配,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该漫画反映出了当时美苏争霸过程中,美国处于优势,苏联处于劣势,因此与客观事实相符,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故选B项;印象画派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排除A项;一幅漫画不可能展现古巴导弹危机的全貌,排除C项;魔幻现实主义是以魔幻手法表现现实的艺术流派,该漫画内容并不魔幻,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导致“背口袋”活动盛行,故选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才出台,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9年底,苏联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时间不符,排除C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由材料“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可知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依然保持文化往来,美苏两国既有全面的对抗也有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处于对峙抗衡的状态,排除A项;材料主要提及的是美苏两国的文化技术交流,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应该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苏两国的文化交流而非苏联交流的目的,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根据“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能起到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的作用,消除二字过于绝对化,故C项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建成了集体农庄,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故D项错误。
12.【答案】A【解析】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仍然是美国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从而有利于欧洲联合,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故C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D项错误。
13.【答案】
(1)改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渡。
价值:找到了一条俄国向社会丰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启示: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表现: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26.【答案】
(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27.【答案】
(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
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2)特征: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
(3)评价: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一、选择题(12题)
1.(2022·山东省济宁市高三3月高考模拟·14)表2为苏联拖拉机站的发展概况。苏联大力发展机器拖拉机站的目的是以机械化( )
表2
年份 发展概况
1927 舍夫琴科国营农场成立第一个拖拉机队,为周围的农民提供生产服务
1928 舍夫琴科农场的拖拉机队发展到14个,组建了全苏第一个“机器拖拉机站”
1929 春播时全国已成立70个拖拉机队
1930 到6月1日,全国已建立158个机器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播种的农庄土地约200万公顷
1937 全国共有5818个机器拖拉机站,拥有各类拖拉机366300多台
A.巩固农业集体化 B.弥补农村劳动力的不足
C.促进工业化建设 D.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2.(2022·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上期末·12)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3.(2022·福建名校联盟全国优质学校高三2月大联考·14)图3为1920年苏俄政府发行的10000卢布结算票,票面上用俄、中、英、法、德、意、阿拉伯等七国文字标注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其中中文译为“全方贫工之联合”。这反映了( )
图3
A.苏俄希望获得世界各国援助 B.革命政府的示范作用
C.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苏联革命的世界意义
4.(2022·辽宁省大连市高考联合模拟·13)有学者指出,苏联存在的70多年里,一共有过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它被列宁否定,但斯大林延续了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模式,但它被斯大林所推翻。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模式的变化( )
A.纠正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偏差 B.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C.反映了计划和市场地位的不同 D.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5.(2022·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23)20世纪30年代,苏联兴起了一场广大妇女志愿从事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所谓“妻子运动”。苏联妇女们举行集会、出版刊物、开展促进社会公益和家庭福祉的各类活动,承担了作为母亲、妻子及“苏维埃新女性”的多重妇女角色。这场运动( )
A.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B.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C.体现了苏联民主法制的进步 D.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6.(2022·山东省临沭县三校高三上期末·14)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在论及商品交换时说:“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这是毫无疑问的,漠视这样的事实便太可笑了。”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 )
A.提高了俄国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旨在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
C.必然导致俄国复辟资本主义 D.有利于巩固俄国的工农联盟
7.(2022·江西省稳派高三2月大联考文综·35)据统计,马歇尔计划共对西欧投入了130多亿美元的援助。不过,有学者指出,马歇尔计划由于它们缺乏系统的组织和完善的计划,反而忽视了欧洲重建的许多最基本的需求。导致“缺乏系统”“忽视”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冷战的需要 B.朝鲜战争的影响
C.德国分裂的制约 D.西欧联合的排斥
8.(2022·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期末·18)据统计,1927—1928年,苏联粮食的商品化率为l5%左右;1928年实行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之后,在粮食总产量基本没变的情况下,苏联粮食的“商品化率”几乎增加一倍。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 B.突破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运用行政手段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9.(2022·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14)20世纪30年代,苏联加快推进北极地区开发计划,除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之外,在能源开发与工业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获得了全新发展,北极地区工业“基地”初步形成。这一举措( )
A.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必要支持 B.促进了新经济政策发展与完善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0.(2021·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13) 表2
时间 2月 4月 8月初 10月初
党员人数 约23000人 10万人 24万人 35万人
表2为1917年2—10月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员人数的变化。这可用来说明( )
A.社会主义革命已深入人心 B.资产阶级丧失了执政地位
C.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发展 D.武装夺权的条件已经成熟
11.(2022·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期末·15)1961年,赫鲁晓夫提出“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论述,认为摆脱殖民统治后的独立国家可以找到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崭新出路”,即“民族民主国家”的“过渡形式”。赫鲁晓夫当政期间,苏联向22个亚非国家提供38亿多美元的经济援助。据此推断,苏联意在( )
A.应对马歇尔计划冲击 B.促进亚非民族解放
C.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 D.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12.(2022·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34)1939年,苏联人勃兰切尔创作了一首名为《喀秋莎》的爱情歌曲,描绘了苏联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家在外的情郎的思念。但是,这首歌曲在当年并没有流行,而是在两年后的苏联卫国战争中,伴着隆隆的炮火流传开来。这说明( )
A.文艺创作要符合时代的需要 B.文艺作品也具有强大战斗力
C.人民认可的艺术才具有价值 D.政治需要推动了文艺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3题)
13.(2022·江西省南昌市一模·4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工业上,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为了满足粮食税条件下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苏俄政府采取租让、出租等方式,把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法令,国家除直接管理约4500家最重要的大型企业,其余企业都可以出租给合作社或私人经营。1921年12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的法令解除了对小企业实行的国有化,将这些曾收归国有的企业通过出租的方式交还原业主经营,实际上使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非国有化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
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建议以国家资本主义为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使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分三个阶段逐步完成。1953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工业中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销。自1954年1月起,国家开始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在公私合营企业中,国家同资本家的合作深入企业内部,企业的生产关系由原来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变为国家和资本家共同占有。1955年11月起,中共中央作出逐业、分期分批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决定,这样,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使用、管理和支配。
——摘编自齐鹏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与苏俄相比,新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8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5分)
14.(2022·山东省潍坊市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19)(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0年代世界的变化”
从世界历史的进程来看,20世纪5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抗”、“计划”、“社会主义”、“联合”、“民族”等词汇的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面对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
以“1950年代世界的变化”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围绕某一中心选取历史事件展开论述,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11分)
15.(2022·山东省中学联盟高中名校高三12月大联考·19) (12分)世界从古到今,经济的重心经历了几次大规模转移。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对公元 10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重心的变化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12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解析】据材料“舍夫琴科国营农场成立第一个拖拉机队,为周围的农民提供生产服务”等可知,1927—1937年,苏联通过机器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生产服务,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巩固农业集体化,故选A项;从材料信息中不能推断出农村是否缺乏劳动力,排除B项;促进工业化建设与“拖拉机站播种农庄土地约200万公顷”不符,排除C项;“舍夫琴科国营农场”说明此时正在推行农业集体化,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服务巩固了农业集体化,材料信息不涉及该拖拉机站对农村的结果如何,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表中,到1932年,手播比例仍然占一半以上,说明即使农业集体化后,条件也没有完全改善,可见苏联农业的基础薄弱,故选C项;根据所学,至1928年新经济政策已经结束,排除A项;表格中只能发苏联农业中机器使用情况,却无法判断其农业产值情况以及在国了经济中的比例,不能说明工农业的比例问题,排除B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苏联农业使用机器尚有很大的市场,可以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助力,而不是体现阻力,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苏俄政府在卢布上用俄、中、英、法、德、意、阿拉伯等七国文字标注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意在呼吁这些国家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这是苏俄政府的示范作用,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援助的内容,排除A项;C项与题无关,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材料是苏俄政府自己的做法,并没有提供对应国家的响应举措,无法得出世界意义,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解析】“一种是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它被列宁否定,但斯大林延续了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模式,但它被斯大林所推翻”军事共产主义的本质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来发挥经济的调节作用,两者的本质是计划和市场在国民经济的中地位不同而已,故选C项;“一种是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它被列宁否定,但斯大林延续了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模式,但它被斯大林所推翻”这里只是列举了这两种模式,并没有说明孰优孰劣,排除A项;“苏联存在的70多年里,一共有过两种基本模式”只是强调的它的客观存在性,并没有说明这两种模式与生产力水平的吻合度,排除B项;“一种是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它被列宁否定,但斯大林延续了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模式,但它被斯大林所推翻”虽然被两个领导人否定,但其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展开,苏联兴起了一场广大妇女志愿从事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所谓"妻子运动",其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故选D项;苏联卫国战争一般指苏德战争(1941—1945年),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妇女从事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工作与苏联民主法制的进步无关,排除C项。
6.【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列宁“在论及商品交换时”,对自由贸易持肯定态度,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合乎题意,故选B项;“俄国”不够精确,应为“苏俄”,题干提及的是“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建立公有制的基础上,而资本主义的基础为私有制,俄国资本主义复辟不可能出现,排除C项;列宁探讨的是新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非工农联盟的政治关系,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歇尔计划在扶持和援助欧洲的同时却忽略了欧洲的基本建设,因为当时美国正在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冷战,巩固资本主义阵营,强化欧洲国家对美国的衣服是发展冷战的需求,因此美国才在马歇尔计划中忽视了欧洲的基础建设,故选A项;马歇尔计划是1948年,而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且朝鲜战争和马歇尔计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德国分裂是美苏对峙的产物,并未对美国产生制约的作用,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西欧,被西欧联合排斥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题干提及“1928年实行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之后,在粮食总产量基本没变的情况下,苏联粮食的‘商品化率’几乎增加一倍”,紧扣题干时间1928年正值斯大林时期,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故选D项;斯大林模式忽视价值规律,实行强制性的“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排除A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建立于1936年,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排除C项。
9.【答案】A【解析】结合《纲要》下册第93页所学: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与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发北极地区以获得能源支持其工业化,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废止于1928年,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是为整个苏联工业化服务的,北极地区开发计划也是为苏联工业化服务的,排除C项;“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未得到纠正,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1917年2—10月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员人数不断递增,体现了支持暴力革命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强大,故选D项;“深入人心”不合史实,应为革命基础由薄弱转为强大,排除A项;“资产阶级丧失了执政地位”是在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排除B项;“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发展”是在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
11.【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看,赫鲁晓夫通过提出“非资本主义道路”肯定了亚非殖民地独立运动,并且对独立的亚非殖民地国家给予援助,目的是为了防止这些国家导向美国,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援助的目标是西欧国家,为此苏联建立“经互会”援助东欧国家,而材料中给苏联是对亚非拉殖民地国家进行援助,这与应对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苏联援助亚非拉国家能够促进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但是促进亚非拉民族解放是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的手段,不是最终最目的,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赫鲁晓夫希望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后建立首先建立“民族民主国家”,没有主张让这些国家马上建立社会主义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这首歌曲……在两年后的苏联卫国战争中,伴着隆隆的炮火流传开来”可知,这首歌曲激励了苏联士兵战胜德国侵略的斗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适应了当时的战争需要,因此广为流传,故选D项;材料强调文艺创作因为适应战争需要而广为流传,而A项中偷换概念,并非是时代需要,排除A项;文艺作品鼓舞了士兵的战斗力,并不是作品本身的战斗力,排除B项;材料主体强调卫国战争的爆发推动了歌曲的流行,C项与材料主体不一致,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25分)
(1)措施:国有企业租让、出租部分股权;允许部分企业以合作社或私人经营;解除部分中型企业和大部分小企业的国有化。(6分,一点2分)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政治经济危机;满足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形式。(6分,一点2分)
(2)特点:(形式)多样化,分初级和高级形式;(过程)具有阶段性;(经营方式)变私人经营为公私合营;(对象)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性质)属于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政策)体现国家计划性。(8分)
(3)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私有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补充;要结合国情进行政策调整;经济建设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经济建设要突破常规。(5分,2分一点,三点5分)
14.【答案】
(11分)
示例一
对抗与交流并存(2分)
论述:二战后,美苏两国由于世界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日益走向对抗,冷战兴起,并引发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如朝鲜战争等,导致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与不安。伴随着华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但由于美苏都是二战后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贸然动武,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美苏冷战不只有对抗,也有对话与谈判、妥协与缓和,还有在很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9分)
示例二
第三世界走向联合(2分)
论述:二战后,亚非拉地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亚非地区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与此同时,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日益加剧,处于两大阵营争夺的中间地带的亚非国家极度缺乏安全感,亚非地区成为世界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的地区。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9分)
(另外,若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改革、欧洲开始走向联合等方面立论也可得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赋分。
15.【答案】
(12分)
评分标准(指明变化轨迹,阐明变化原因,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变化
角度1:世界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从亚洲到欧洲再到美洲,再到出现回归亚洲趋势的过谱。
角度2:世界经济重心长期稳定在亚洲,从19世纪转移到欧美,再回归,其转移的速度不断加速(任一角度2分)
阐释:主要四阶段,写出每个阶段特点,分析出原因。共10 分
表述:表述成文
示例:
世界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从亚洲到欧洲再到美洲,再到出现回归亚洲趋势的过程。(2分)公元1000年到1800年前后,主要经济重心在亚洲靠东部区域,主要是因为东亚和南亚,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农业经济的高度发达,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达的缘故。(2分) 由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在 19世纪中后期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所以从19世纪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欧洲;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衰落。(3分)在北美地区,美国独立后,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崛起;一战后美国成为头号经济强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美国经济获得更大发展。所以20世纪内的大部分时间经济重心在美洲,尤其是北美区域。(3分)二战后,亚洲一系列国家独立,先是日本经济奇迹,然后亚洲四小龙崛起,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化获得重大发展,改革开放后更是取得巨大成就,亚洲尤其是东亚经济的复兴,造成20世纪后期到 21 世纪初,世界经济重心再次向亚洲回归,更靠近亚洲东北部地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