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过秦论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答案:贾谊 言秦之过(或指出秦的过失)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崤函(xiáo) 囊括(guā) 拱手(gǒng) 要害(yào)
B.合从(zòng) 逡巡(qūn) 遗镞(zú) 鞭笞(chī)
C.藩篱(fān) 锋镝(zhé) 劲弩(nǔ) 瓮牖(yǒu)[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墨翟(dí) 行伍(háng) 万乘(chéng) 作难(nàn)
解析:A组中“括”应读作kuò,C组中“镝”应读作dí,D组中“乘”应读作shèng。
答案:B
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_________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_________
(3)东割膏腴之地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蒙故业,因遗策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_
(6)逡巡而不敢进_________
(7)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________
(8)将数百之众_________
(9)蹑足行伍之间_________
(10)揭竿而起_________
答案:(1)窥伺,指暗中观察动静,等待机会
(2)两手相抱,形容毫不费力 (3)肥沃 (4)承接,继承 (5)吝惜 (6)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7)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 (8)率领
(9)用脚踏地,这里有“出身于……”的意思 (10)举
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A.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答案:A古义:一般人;今义:中介人。B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5.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吗?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秦孝公以来六代国君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秦国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不施仁义的败因。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对比,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历史教训,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人心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请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蹑足行伍之间
D.百有余年矣
解析:A项“没”通“殁”;B项“倔”通“崛”;D项“有”通“又”。
答案:C
2.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
A.会盟而谋弱秦
B.追亡逐北21世纪教育网
C.天下云集响应21世纪教育网
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解析:A项“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为“使……弱”;B项“亡”,动词活用作名词,意为“逃跑的士兵”;C项“云”“响”,名词活用作状语,意为“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委命下吏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解析:A、B、C三句都是省略句,D项是判断句。
答案:D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句中指著作。
D.……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徒:门徒。
解析:“之徒”与文中的“之属”“之伦”意思相同,指“这一类人”。
答案:D
5.下列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履至尊而制六合
D.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解析:A项为“沿袭、趁着”,B项为“吝惜、爱惜”,C项均为“控制”,D项为“迎击、延续”。
答案:C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解析:A古义:有见识有智谋,今义: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等;B古义:句中是两个词,中间省略了“之”,意思是“把它作为”,今义:认为;C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均为目的连词“来”。B转折连词“却”或“可是”;并列连词,不译。C判断动词“是”;语气词。D代词,代指兵器;结构助词“的”。
答案:A
8.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文中有三组对比,要引导我们准确寻找对比项,深入分析它们在论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在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总起来说,文中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秦国与山东九国对比,二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对比,三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其实力的大小可以用“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来表示,可结果就是最弱小的陈涉打败了最强大的秦朝。文章通过层层深入的对比,使得结论也越来越清晰,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结论之所在。如此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
9.请用课文原话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先用哪句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哪几句写他的对内政策?实行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2)在写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用哪些话分述了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哪句话概括了起义的结果?
(3)结尾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是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的?
(4)从后三段中找出几组骈句。
答案:(1)第一问:“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第二问:“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第三问:“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陈利兵而谁何”。第四问:“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2)“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写社会地位。“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写才能不足。“率疲弊之卒……揭竿为旗”写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写结果。
(3)第一问: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作对比。第二问:跟“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相照应。
(4)“振长策……亡诸侯”;“废先王……之言”;“践华为城,因何为池”;“据亿丈……之渊”;“蹑足……阡陌之中”;“率疲弊……之众”;“斩木……为旗”;“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奋:发展。
B.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镝:兵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却匈奴七百余里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以弱天下之民
D.南取百越之地
3.请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答案:
1.解析:D“锋”是兵刃,“镝”是箭头。
答案:D
2.解析:A、B、C都是使动用法,D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答案:D
3.解析:关键词语:(1)至尊、六合、敲扑;(2)信、利兵、谁何;(3)帝王、也。要注意翻译出关键词,还要注意句子通顺,修辞、活用和句式都要注意到。
答案:(1)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2)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武器缉查盘问。
(3)(这)是子孙做帝王的万代的基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迁徙之徒也 B.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斩木为兵 D.赢粮而景从
5.这段话中共有五个“而”,请分别指出其意义和用法。
A.而迁徙之徒也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转而攻秦 D.赢粮而景从
E.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6.文章从五个方面介绍陈涉,请用五个词语依次概括(不能用原文词语)。
(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4)_________,(5)_________。
7.陈涉的三个不利的方面依次是(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有利的一个方面是_________。(都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A被征发;B才能、德行;C兵器;D担负。
5.A连词,表递进,而且;B连词,表转折,却;C连词,表承接,就;D连词,表修饰,可不译;E连词,表因果,因而。
6.出身 职业 才干 智能 家境
7.战斗力低下 人员少 武器差 深得民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曹彬,字国华,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①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未几,拜枢密使,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注释:①价:jiè传送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府燕集,端简终日 燕:燕子,名词作状语。
B.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
C.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衣:穿。
D.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愈:痊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C.乃能成事,吾何功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
①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
②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③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
④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
⑤伐二国,秋毫无所取
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A.曹彬在“抓周”仪式时就表现不同一般。他虽与周太祖有亲戚关系,长大后仍然严格遵守礼节法度,就连自认为表现很不错的仁镐也自愧不如,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
B.第二自然段写了两件事情,刻画曹彬廉洁的性格特点:一是出使吴越期间,拒绝接受礼物,这是侧面描写;二是外任晋州兵马都监时,由于他穿着朴素,邻道守将派来的信使都不敢相信国戚重臣竟然如此俭朴,这是正面描写。
C.平定蜀乱时曹彬不贪婪。讨伐江南李煜时曹彬以慈悲为怀,“称病不管事”是典型的细节描写。“做宰相”一事,刻画了他谦敬、豁达的性格特点。
D.最后一段文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也概述了好几件事情,拓展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
(2)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答案:
8.解析:燕:通“宴”,宴会,以酒食待客。
答案:A
9.解析:D.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或判断;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A.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B.表示反问语气,作“吗”“呢”讲。C.副词,表条件,才、这才。
答案:D
10.解析:③④⑥都是表现曹彬的“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①是表现曹彬的廉洁的特点;②是表现曹彬没有得到相位后的诙谐或解嘲。⑤是表现曹彬的廉洁。
答案:C
11.解析:“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交换位置即可。
答案:B
12.(1)李煜危急,派遣他的大臣徐铉拿着国书跑到宋朝,请求宋朝暂缓攻打,皇上(宋太祖赵匡胤)不看李煜的国书。(2)没有名气的小官,每每汇报事情,他必定要穿戴整齐后才召见。
创新应用
13.请你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所学的有关知识或掌握的有关材料,说一说你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见解和看法。
解析:该题的设计意在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答案不求一致,只要论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答案:略
14.(原创)
补写下段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远在商周时期,长沙就经历了辉煌的青铜时代。秦朝统一中国设长沙郡,此后这里就成为了历代王朝在湖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艺术家都钟情于这块灵秀的土地。楚大夫屈原在这里行吟作《怀沙》名篇,西汉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东汉医圣张仲景也曾任长沙太守。唐朝有杜甫、柳宗元、韩愈、怀素等;宋朝有张栻、朱熹、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明清有王夫之、魏源、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等。他们或任职、或讲学、或领兵、或游历,都在长沙留下了文化遗迹和千古佳话。
解析:这是一句概括性的话,作用是引出下面的内容。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历史,二是文化。这两者在后面的内容有所体现,单说一个方面不能得全分。概括时应注意。
参考答案:长沙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了许许多多课文。请仿照下面的示例,选择你最欣赏的一篇课文,写几句发自肺腑的感言。
示例: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冒险家的宣言不是普通人能够响应的;一个反叛者的行动也不是长者们可以容忍的。现实的人们有太多太多的美味可供享用,却少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举动。因此,我喜爱房龙的《宽容》。
答案示例:在平凡的生活里,一个先驱者的使命不是任何人可以肩负的,一个勇敢的开拓者也不是每个人可以替代的。现实的“山民”有太多太多的梦,却很少追梦。我喜欢韩东的《山民》。
16.古人探讨秦之兴亡的诗文很多,你是否也感兴趣?请于课后把这些诗文搜集整理一下,看看自己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写一篇短文发表出来。
写作指导:秦之灭亡,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及生活知识,来总结秦灭亡的原因。不求全面,但求具体合理,要能自圆其说。进行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
高考链接
17.(2007南通九校联考,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众所周知,麦当劳品牌的创造人是雷·克罗克,他以非凡的经营才能,把麦当劳兄弟的小餐馆变成世界快餐第一品牌,自己也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企业家之一。但是据说,当年从麦当劳兄弟手里买下特许权的除了克罗克之外,还有一个荷兰人。
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经营之路。相比之下,克罗克比较愚蠢,他只开麦当劳店,加工牛肉、养牛的钱都任由别人赚去了;而荷兰人却非常聪明,他不仅开麦当劳店,而且所有的赚钱机会都不让别人染指。他投资开办了牛肉加工厂,使加工牛肉的钱也流入自己的腰包。后来他想:我干嘛买别人的牛,让别人赚走养牛的钱呢!随后他自己办了一个养牛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克罗克把麦当劳开遍了全世界,而那个荷兰人呢?人们找啊找,终于在荷兰的一个农场里找到了他,他什么也没有,就养着200头牛。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感悟?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你的感悟提炼出来。(每条不超过60字)
答案示例:(1)人生的目标要专一,抱定一个志向并锲而不舍地为之奋斗,目标就很可能实现;反之,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2)事情要大家一块干,钱要大家一起挣,才能赚得盆满钵满;如果太贪心,什么钱都想自己挣,到头来反倒两手空空。
18.(2007天津高考,24)根据下表写一则短讯,报道本市2007年“五一”黄金周的旅游情况。
全市接待游客
本地游客
外地游客
2006年游客(万人次)
246.85[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53.49
93.36
2007年游客(万人次)
296.80
194.94
101.86
同比增长率
20.23%
27.01%
9.10%
解析:写出“五一”黄金周,概括总体情况,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及同比增长率,本地游客人次及同比增长率,外地游客人次及同比增长率,符合语体要求。本题的难点:一是找齐描述角度;二是把握短讯语言的简洁客观。
答案示例: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我市接待游客总数达到296.8万人次,比去年2006年的246.85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0.23%。其中,本地游客194.94万人次,比去年的153.49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7.01%;外地游客101.86万人次,比去年的93.36万人次同比增长了9.10%——本地游客的同比增长率比外地游客的同比增长率高17.9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