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师 说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句读之不知( )21世纪教育网
(2)或师焉,或不焉( )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4)数罟不入洿池( )( )( )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 )
答案:(1)dòu (2)fǒu (3)zhuàn (4)cù
gǔ wū (5)piǎo (6)tún zhì xù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B.不耻相师 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D.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解析:B“不耻相师”的“师”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理解为“学习”。
答案:B
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A.“学者”古义指求学问的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B.“相似”义为相仿,相同,古今义同。C.“从而”,古义“从”指跟随,“而”是连词;今义是连词,表示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D.“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是副词,指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答案:B
4.“说”是古代_________中的一种文体,属_________的范围,可以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我们曾经学过这类文章,如_________等。
解析:“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这类文章我们见过不少,如《捕蛇者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等。
答案:散文 议论文 先叙后议 夹叙夹议
《捕蛇者说》《爱莲说》
5.《师说》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_________,字_________,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________”。
其他几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文提出了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答案:韩愈 退之 韩昌黎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古之学者必有师”
6.请默写本文重点语句。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2)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者,_________。
(4)三人行,_________。
答案:(1)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2)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则必有我师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对下列加点字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君子不齿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③/⑦②/④⑥/⑤
C.①⑤/③⑦/②/④⑥
D.①⑤/⑦②/③/④⑥
解析:词类活用是常见的文言现象,要求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常见词的活用现象。①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②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可耻。③师: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④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⑤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⑥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⑦师: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答案:A
2.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多义实词和多义虚词的意义辨析。
答案:传:A动词,流传;B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师:A名词,老师;B动词,从师。从:A动词,跟随;B介词,自。则:A转折连词,却;B顺接连词,就;C就是。于:A介词,比;B介词,向。C介词,被;D介词,在。
3.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同形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变亦远矣。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邻国之民不加少。
(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解析:文言文中的同形异义词最容易误以今义释古义,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务必特别重视。对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只能靠平时加强记忆;对于双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则要留意词的结构。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少合成词。所以,遇到双音节词,可考虑它是不是一个词组,而不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轻易地将其断定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当然,判定词语的意义,最根本的还是看具体的语境,不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教条。
答案:(1)学者:文言中是词组,指“探求学问的人”;现在是一个合成词,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否定副词,“不、没有”。(3)众人:在这个句子中,“众人”与“圣人”相对,所以当释为“一般的人、普通的人”;今义为“许多的人”。(4)书:古义“文字”“写字”;今义“书本、书籍”。读:今义是动词,音dú;古义指句子中短暂的停顿,音dòu,同现在的“逗”。(5)加:古义副词,“更、更加”;今义动词,“增加”。(6)直:古义副词,“只是、只不过”;今义形容词,与“曲”相对。耳:本义名词,“耳朵”,文言中假借为虚词,表示限止的语气,“罢了”。走:古义相当于现在的“跑”,例如“走马观花”;今义指一般的走路,同文言中的“行”。(7)爱:古义“吝啬、小气”;今义“爱护、热爱”。(8)假:古义同“借”,今义与“真”相对。能:古义“善、善于”,成语“素不相能”;今义助动词“能够”。绝:古义“横渡”;今义“拒绝、断绝”。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4.下面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择师而教之 ②项伯夜之沛公军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D.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解析:“之”在课文中出现25次,必须一一弄明白它的意义和用法。所谓“用法”,是指它的语法功能而言,一般指它在句中充当什么词,例如动词、代词、助词等。“之”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A项指代人或事物,例如“择师而教之”(他,第三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我,第一人称)。B项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五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如“古之学者”(的,定语的标志);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可不译);C.项表示宾语前置,例如“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D.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E.音节助词,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本题A项①代词,他。②动词,前往。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B项都用作助词,①助词,定语的标志。②助词,宾语前置。③音节助词。C项①代词,我。②助词,定语后置。③代词,他们。D项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主谓词组“人之无惑”作动词“欲”的宾语。②代词,这。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寡人之于国”相当于主谓词组。
答案:A
5.下面句中的“其”,全都用作副词的一组是( )
A.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①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其可怪也欤。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其”在课文中出现17次。“其”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1)作代词,有三种情况: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②复指,作主语,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③作定语,例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他们的)。(2)作语气副词,有四种情况:①表猜测,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②表惊叹,例如“其可怪也欤”(真是);③表祈使,例如“国虽小,犹不危之也,君其勿忧”;④表反问,例如“国无主,其能久乎”。本题A项全用作代词,①他;②那些;③他们,复指“古之圣人”。B项①代词,其中;②副词,表反问语气,同“岂”,难道;③代词,他们的。C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惊叹的语气;③代词,他们。D项全用作副词,①表揣测的语气,同“岂”,大概、也许;②副词,表反问的语气,同“岂”,难道;③表祈使的语气,希望。
答案:D
6.下面句子中既有使动用法又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解析:使动、意动,是文言词语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它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一个动宾词组,如果动词和宾语不能构成动与受动的一般关系,就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使动、意动、被动、为动等,最主要的是使动、意动。所谓使动,就是(主语)使宾语动,例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是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故活用为动词,而动词“弱”与宾语“秦”不是一般的动与受动的关系,而是使动的关系,即“使秦弱”,让秦国力量变弱小。翻译的时候,可以按使动关系直译;如果译出来别扭,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那便用意译的方法,这句话也可以译为“削弱秦国的力量”。所谓意动,就是(主语)以宾语为动。例如“孔子登东山,登秦山而小天下”,“小”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故活用动词,而动词“小”与宾语“天下”(东山)之间,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也不是使动的关系,而是意动的关系,“以为天下小”或“以天下为小”。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例如这句话可意译为“感到天下变小了”。本题中A项“从而师之”,动词“从”与宾语“之”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师”,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宾语“之”是意动关系,即“以之为师”,意译为“拜他做老师”。B项“耻师”,名词“耻”活用为动词,与宾语“师”(“从师”的省略)是意动的关系,即“以从师为耻”,译为“把跟从老师学习当作耻辱”。C项“耻相师”,意动关系,以相师为耻,译为“把相互学习当作耻辱”。D项“习其句读”,动词“习”带了两个宾语“其”与“句读”;“习”与“句读”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学习句读、练习句读,而与“其”则是使动关系,“使其……”。所以这个短语释为“使其习句读”,可译为“帮助他们学习句读”。
答案:D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传:流传;解释经书的文字。B乎:比;语气助词,表反问。C则:就;就是。D于:均为“比”。
答案:D
8.借助注释自读课文,试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解析:所选四句均是课文中重点语句。第(1)句中注意“师”作动词,学习;“庸”:岂、哪,表反问语气。第(2)句中注意“之所以”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其”表揣测语气,翻译成“大概”;“此”指代上述原因。第(3)句中注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属宾语前置句,译成“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或……”属文言固定格式,译成“有的……有的……”。第(4)句注意“是故”译成“因此”;“不必”与现代汉语不同,译成“不一定”。
答案:(1)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2)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3)(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学习。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而已。
9.试着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下面问题,完成对课文的梳理。
(1)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是怎样看待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2)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3)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得出了什么结论??
解析:本题从作者论辩思路上设计问题,要求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意在让我们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熟读成诵。
答案:(1)第一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二问: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问: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第一方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第二方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第三方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第一问: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第二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乙)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①欲相师,仆②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可见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③自京师来蛮夷间④,乃幸见取⑤,仆自卜⑥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⑦,而增与为言辞⑧。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⑨,又挈挈而东⑩,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释:①辱书云,承蒙来信说。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吾子,您。④自京师来蛮夷间: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被贬谪为永州司马。永州,今湖南零陵地区。⑤乃幸见取:竟侥幸地承蒙(您)效法我。⑥卜:预料,料想。⑦指目牵引:用手指点,用目示意,拉拉扯扯。形容对韩愈的恶劣态度。⑧增与为言辞:添油加醋,添枝加叶用言辞(对韩愈进行攻击毁谤)。⑨炊不暇熟:饭还来不及煮熟。形容匆匆忙忙。⑩挈挈而东: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挈挈qièqiè,急忙。数:shuò,多次。被:覆盖。累日:连续多日。乃已:才停止。不以病乎:不是太害人了吗?以,通“已”,表程度的副词,太、很。病,害苦。非独见病:不仅仅害苦了我。“见病”与“见取”结构相同,“见”指“我”。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但是谁又敢不怕众人大惊小怪,来招惹喧闹,叫人怨怒呢?怪于群目,被众人怪讶。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
(3)宏兹九德。_________
(4)为众人师且不敢。_________
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道”一词的意义。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
(3)仆道不笃,业甚浅。_________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倒装成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
(2)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_______
(4)虽董之以严刑。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认真阅读柳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尽可能用原文回答)。
(1)韩愈写《师说》的背景是怎样的?
(2)韩愈写了《师说》之后的遭遇怎样?
(3)柳宗元对韩愈写《师说》的态度是怎样的?
(4)柳宗元自己对师道的态度是什么?
6.柳文第二段中有一则寓言,这则寓言即成语_________,与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_。柳宗元在这里把韩愈比作_________,把自己比作_________,把_________比作狂犬。作者引用这两个成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答题。
(1)甲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2)简要写出乙文的写作意图。(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1.解析:“宏兹”要注意分析其与宾语的关系。
答案:愚人 从师 使……光大 一般人
2.答案:(1)学问。(2)风尚。(3)(4)“道、业”并提,专指儒家的“道、业”。
3.解析:句子成分倒装,是文言中常见的句法现象,要求熟练掌握。
答案:(1)用“之”将宾语“句读”“惑”前置。(2)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自)前置。“不自是”即“不是自”(不认为自己正确)。(3)用“之”将定语“利”“强”后置。(4)状语或介宾短语“以严刑”后置。21世纪教育网
4.解析:这里的几个句子都各有它的特点,(1)是宾语前置,同时用“合叙”的写法,翻译时对其语序要作适当调整。(2)是省略,要根据上下文意作适当补充。(3)的第二句体现了文言精练的特点,翻译也要揣摩文意,进行必要补充。(4)是一个表示肯否关系的对比复句,要译成“是……,不是……”。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1)不懂句读,就从师学习,而不能解答的惑,却不从师学习。(2)拜官位低的人做老师就足够羞惭,拜官位高的人做老师就近似阿谀。(3)但是雪和太阳哪里有什么过错呢?只不过那些狂叫不已的家伙是一群疯狗罢了。(4)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授孩子们认字写字、帮助他们学习书中句读的老师,而不是我所说的给大人们传授道理、给大人们解答疑惑的老师。
5.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测试题,要求把两篇文章对照起来读,互相印证,以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1)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3)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4)作者字面上讲不敢“为人师”,但从他对韩愈的赞颂,对那些诋毁韩愈者的深恶痛绝的态度中看出,他极力支持韩愈的师道观。
6.解析:这是道阅读理解题,文中用寓言故事作比喻,语意含蓄而生动,阅读时必须理解它的寓意。
答案:越犬吠雪 蜀犬吠日 日 雪 那些诋毁韩愈的人 辛辣地嘲讽那些对“好为人师”者大惊小怪、大呼小叫的人21世纪教育网
7.解析:本题旨在训练对韩文的综合概括能力,对柳文的旨意的理解能力。
参考答案:(1)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习气。(2)通过申述自己不敢为师的理由,以驳斥时人对韩愈的诋毁,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8.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兵家术语来阐述为文之道?
9.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什么?
10.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
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
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
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
11.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的_________与_________两个方面。
12.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矛盾吗?请说说理由。
答案:
8.解析:根据“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作答。
参考答案:避实击虚。
9.解析:作者主张写文章要像作战那样避实就虚,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立意、风格、布局、遣词、审题方面下功夫,使文章出奇出巧,理明词达、神完气足。“笔奇”指风格,要求笔法灵活出奇。“词畅”指遣词,要求引经据典,贴切通畅。
参考答案:“笔奇”是指笔法灵活出奇;“词畅”是指引经据典,贴切通畅。
10.解析:“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可译为“再周密地探到四面八方,使题目再无其他意思被遗漏。”根据此义可以选择答案。
答案:B
11.解析:文章谈到“立意、风格、布局、遣词、审题”等内容,归结为两个方面,就是“审题立意和写作技巧”。
答案:审题立意 写作技巧
12.解析:二者是辩证看问题的表现,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也就不同。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含义也可。)
创新应用
13.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解析:此题应注意两点:其一,要将课文中的“尊师”“重道”的观点与今天现实社会相联系。其二,谈看法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具体论证。
参考答案:古代虽有尊师重道之说,但在封建社会“官本论”意识中,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之事。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理,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但教师的职能、地位,从师学习的必要和为师的荣耀感,都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重读此篇名作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4.(原创)新华社陕西2007年11月2日电 西安交通大学日前作出规定,要求从11月1日起,全校恢复各班级在上课前起立向老师问好、下课后说再见的做法,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对于西安交大的这种做法,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偏重形式,而且部分老师和学生觉得不太习惯。
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写一段表明自己的观点。
示例:西安交大的做法是好的,如果能够通过在全校学生中倡导“起立问好”,使学生养成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习惯,这对校风的形成和良性的发展无疑会起积极的作用。
15.针对下面调查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超过20字)
美国《福布斯》杂志曾经在美国最富有的400个人和另外1 000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穷人中做了以“幸福指数”为专题的比较调查,让他们从1到7选出一个数字,1代表“我感觉非常不幸”,而7代表“我感觉非常幸福”。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流浪汉的幸福指数为2.9,超级富翁们的幸福指数是5.8。其实5.8并非很高的幸福指数——在过去10年间断断续续的调查中专家们发现,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的幸福指数也是5.8。此外还有肯尼亚的游牧民族马赛人,他们生活在简陋肮脏的草棚内,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而快乐指数同样为5.8。
解析:幸福或幸福指数、财富或金钱不一定成正比,三者缺一不可。
答案示例:(1)幸福指数与物质财富的占有量不一定成正比。(2)物质财富的多少不一定与幸福成正比。
16.有人说,倡导“师道尊严”是韩愈《师说》一文的局限性,有人却说韩愈《师说》一文向“师道尊严”提出了挑战。你是怎样看的?请你写一个简要的发言提纲(包括看法与主要根据)。
写作提示:此题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正确认识韩愈的观点。理解韩愈的观点要联系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再结合现实社会情况,从而使自己的看法比较合理。
高考链接
17.(2007山东新课标测试,22)阅读下面一则寓言,请在文后的横线上写出自己的感悟。
马戏团这样训练大象。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把它绑在一根很大的木桩上,好动的小象一开始会想挣脱木桩,挣扎了许多次,小象发现自己无法挣脱那根木桩。
这时候,给小象换一根比较小的木桩,仍然是它无法挣脱的木桩。
再过一阵子,又给小象换一根更小的,依然无法挣脱的木桩。
久而久之,在小象思维里,它就会自己下一个结论:凡是木桩形状的东西,都是我不能挣脱的。
当小象的结论养成之后,即使用一根最小的木桩系住它,小象也不会想逃走了。当它长成大象,力量足以挣开木桩的束缚,但自由的企图已经失去了。这时候,即使形状像木桩的小木棒,也能使大象屈服。
这是为什么马戏团的大象都是系在小木桩上,也不会挣脱逃走的原因。
人生真悟: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寓言,准确把握其寓意,是做好此题的要害与关键所在;同时,要着力做到由内到外,由“大象”而“人类”,这样才能由特殊到一般,赋予其崭新内涵。
答案示例:如果人的心灵也如大象般产生了“思维定式”,那么人将永远不能展翅飞翔,如果一个人被“教条”所束缚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话,将永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
18.(2007浙江高考,23)下面是一份虚拟的稿件处理单,请你在终审意见栏写上不予发表的理由。(不超过80字)
稿件处理单
题名
一个平淡故事的悬念
文体
小说
作者姓名
王某
职业
作家
通讯地址
北京21世纪教育网
一审意见
这篇小说虽然写得一般,但作者王某是著名作家,对提高我刊的知名度和发行量极为有利。建议作为重点稿件刊发。
责任编辑:张xx
x年x月x日
二审意见
此稿从质量看不像著名作家王某所写,而且据了解,近两个月王某一直在美国,不可能从北京寄稿,作者不留详细地址,显然是另一个王某。不过张编辑的意见也有一定道理。是否刊发,请王主编酌定。
编辑部主任:李××
×年×月×日
终审意见
□□□□□□□□□□□□□□□□□□□□□□□□□□□□□□□□□□□□□□□□□□□□□□□□□□□□□□□□□□□□□□□□□□□□□□□□□□□□□□□□□□□□□□□□□□□□□
执行主编:王××
×年×月×日
解析:这道题在形式上有创新,“终审意见”观点要鲜明,“不予发表的理由”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质量不高;其二,反对投机取巧。
答案示例:质量是立刊之本,必须维护我刊的声誉。此稿质量一般,不能刊发。现在社会上存在投机取巧、恶意炒作的现象,此风不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