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0 11:1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教学目标】
1.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认识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简明通俗地阐明哲学原理的写法。通过辨析课文语句中的修饰成份,能体会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
【教学重点】
重点:明确几个基本观点:①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第一的基本的观点;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③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实践和认识,存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作中有些人精明能干,“点子”很多,“点子”从何而来?要解答这个问题,请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哲学论文。这篇文章简明扼要地解说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从何而来的科学道理。我们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要掌握这一基本原理。
二、指导预习
1.学习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预习一,课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提示:“作者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次组织文章的。”根据这一提示,我们就能很快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文章的逻辑层次。
预习二,让同学明确写文章要有针对性,用词缀句要考虑对象、时间、目的、要求等,又是把握中心论点和结构层次的进一步要求。
预习三,对句子限制成份的理解,要求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预习课文。
2.查词典,把下列字词的音、义弄清楚:
(1)为加黑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暂时(A.zhàn B.zàn)(B)
物质(A.zhì B.zhí)(A)
飞跃(A.yuè B.yào)(A)
(2)解释词语:
①固有:本来有的。
②实践:指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理论: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④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⑤主观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生理状态。它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不能离开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
⑥规律:又叫法则,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决定事物发展过程和方向。
三、研习新课
1.检查注音、解词。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组织课堂讨论,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文章的逻辑层次。
(1)从思路程序看,课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层次组织。提问:这篇课文分哪三部分?各部分论述的内容是什么?先由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在讨论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例如,文章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不是,论点必须是一个判断句。因此,开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疑问句的答案才是中心论点,这样,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应划分到哪里就非常显豁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认识运动的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部分,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束,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2)提问:如果把第二部分看作一篇独立的议论文,它的结构层次怎样划分?请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就构成结构而言,可分引论、本论、结论三个层次;就结构类型而言,是“总——分——总”式,可分三个层次(或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物质力量”,共两句话,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这是下文论述两个飞跃的纲。第一句话讲由存在到思想,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物质到精神,由实践到认识;第二句讲由思想到存在,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精神到物质,由认识到实践。第二个层次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三个层次,从“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上文总结并深化,阐述正确认识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两次飞跃只是认识过程的一次循环,要取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这一部分条理清楚,组织严密,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3)提问:课文为什么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标题?这个标题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并归纳。文章的标题既反映文章的内容,又受写作对象、时间、目的、要求等因素制约。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与课文讲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标题正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这个标题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而提出问题的,是1963年写给农村工作者读的,因此语言通俗易懂;用疑问句,有引起读者注意和深思的作用。
(4)小结:学习本文,我们要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同时又要学习毛泽东同志如何通俗易懂地简明扼要地论述哲学原理的一些方法,学习阅读哲学论文的一些方法,以便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四、课堂练习
(1)品读下面语句,注意括号中的提示,体会画线部分的作用。
1.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画线部分似可删去,作者为什么要加上去?请结合下文来分析)
2.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括号里为什么要特别作出说明?联系下文理解作者的意图)
3.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联系接下来一句的内容来理解)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1.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2.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3.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因为思想不正确,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A.反映常常不仅而且B.反应往往不仅而且
C.反映往往不是而是D.反应常常不是而是
(3)举出人类历史上的某些事例来证明本文观点。
【作业布置】
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实践和认识,存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