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2 1.2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Word版学案+课件版学案+Word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2 1.2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Word版学案+课件版学案+Word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20 21:29:01

文档简介

课后素养落实(三)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
(建议用时:40分钟)
题组一 影响种群特征的非生物因素
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很多植物的花都是白天开放,夜晚闭合;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即使在白天,花也会闭合。这个实验表明:影响植物开花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光线
C.阳光和温度 D.植物种类
C [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形成黑暗环境(夜晚),花也会闭合,与白天不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和温度,这个实验说明,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是阳光和温度。]
2.某小组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种了大豆,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1 光照 20 ℃ 充足
2 黑暗 20 ℃ 不充足
在该实验设计中,你认为应该如何改正(  )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的地方
B.两个花盆都应放在黑暗的地方
C.两个花盆的温度应该不同
D.两个花盆都应浇足量的水
D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同学为了探究阳光是否对大豆发芽存在影响的实验,自变量应该是阳光,其他条件则应相同,而表格中却出现了两个不同条件:阳光和水分,水分是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等且适宜,所以两个花盆都应保证充足水分,故选D。]
3.海洋中的藻类,习惯上依其颜色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它们在海水中的垂直分布大致依次是浅、中、深。关于这种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三种藻类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B.不同颜色的光在水体中的穿透力不同
C.三种藻类所含光合色素存在差异
D.浅层的绿藻适应较低的光照强度
D [三种藻类都含有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色素,都能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不同波长的光在水中透射的深度不同,波长越短,能量越多,透射的深度也就越深。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透射的深度也就最浅,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光部分吸收多于蓝紫光,即到达深层的光线相对富含短波长光,故不同颜色的光在水体中的穿透力不同,B正确;三种藻类所含光合色素存在差异,绿藻主要含有绿色色素——叶绿素,褐藻细胞中除含有叶绿素a外,还具有吸收绿光、青光的藻红素、藻蓝素等色素,红藻则含有能够吸收绿光和黄光的光合色素,如藻红素等,C正确;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深到浅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浅层的绿藻适应较强的光照强度,D错误;故选D。]
4.(多选)社会学家预测,水是未来引发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水对生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是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B.结合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C.水是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重要非生物因素
D.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ACD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A正确;作为细胞内良好溶剂的是自由水,B错误;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是水,C正确;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D正确。故选ACD。]
5.下图的曲线中,1代表典型的阳生植物;2代表典型的阴生植物;α表示植物在黑暗中呼吸放出CO2的量;β表示光补偿点(即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等于呼吸作用放出CO2的量时的最低光照强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C [试题分析: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相比,呼吸速率不同,阳生植物呼吸速率一般高于阴生植物,阴生植物达到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较阳生植物低,因此A、B错误;阳生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照强度较阴生植物高,因此可以排除D。C正确。]
6.科学家研究了黄金梨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根据相关研究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11:00为全天真正光合速率日变化最高峰,峰值约为 9.5 μ mol CO2·m-2·s-1
B.引起该植物光合作用“午休”现象的最可能原因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的波动
C.14:00出现的光合作用小高峰,推测是由于空气相对湿度和气温升高,气孔又重新打开
D.11:00时对应的温度是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C [图中出现的双峰型曲线为净光合速率的曲线,11:00为全天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最高峰,峰值约为9.5 μ mol CO2·m-2·s-1,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呼吸速率未知,所以无法判断真正光合速率的变化,A错误;引起该植物光合作用“午休”现象的最可能原因是植物在正午为了减少蒸腾作用,气孔关闭,吸收的CO2减少,B错误;14:00时,由于空气相对湿度和气温升高,气孔又重新打开,吸收的CO2增加,导致出现了光合作用小高峰,C正确;在最适温度时,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应该达到最大,因呼吸速率未知,所以不知道真正光合速率最大时对应的温度为多少,11:00时对应的温度是该植物净光合速率最大的点,D错误。故选C。]
题组二 各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7.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分为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三大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趋光性诱捕全部农业害虫,降低种群密度
B.养鸡时,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大大提高产蛋率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降低种群密度
D.建立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提高了大天鹅的K值
A [利用趋光性诱捕只能捕捉具有趋光性的害虫,A错误;养鸡时,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大大提高产蛋率,B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可以改变动物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了该区域的K值,D正确。故选A。]
8.(多选)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影响的是(  )
A.长期缺水干旱
B.土壤贫瘠
C.将阳生植物种在荫蔽环境下
D.将阴生植物种在强光照环境下
ABCD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长期缺水会影响光合作用,A正确;氮、磷、镁元素等是光合作用相关物质的组成元素,土壤贫瘠会导致这些元素不足而影响光合作用,B正确;阳生植物需要较强的光照条件,阳生植物种在荫蔽环境下会使得光照较弱,不利于光合作用,C正确;阴生植物生活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阴生植物种在强光照环境下会影响其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ABCD。]
9.(多选)下面耐受定律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窄
B.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
C.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相同
D.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AC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着差异,可能对某一生态因子耐受性很宽,对另一个生态因子耐受性很窄,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A错误;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在动物的繁殖期、卵、胚胎期和幼体、种子的萌发期,其耐受性限度一般比较低,B正确;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一般不同,如鲑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0~12 ℃,最适温度是4 ℃;而豹蛙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0~30 ℃,最适温度是22 ℃;南极鳕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最窄,只有-2~2 ℃,C错误;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例如,陆地生物对温度的耐受性往往与它们的湿度耐受性密切相关。当生物所处的湿度很低或很高时,该生物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较窄,D正确。故选AC。]
10.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2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影响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
(2)东亚飞蝗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性别比例等。
(3)研究发现,东亚飞蝗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如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________,以降低种群密度。另外,可适当引入其________,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
(4)根据图中的信息和已学的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预防“蝗灾”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题图信息可知: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和温度不同,会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
(2)东亚飞蝗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等。
(3)东亚飞蝗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在其繁殖期及时疏松土壤,可以影响其种群的产卵,进而影响其出生率,以降低种群密度;为控制其数量增长,又避免环境污染,可适当引入其天敌。
(4)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为预防“蝗灾”,可通过经常灌溉,疏松土壤,引入天敌等措施来降低蝗虫数量。
[答案] (1)温度、水分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3)出生率 天敌 (4)经常灌溉,疏松土壤,引入天敌等
11.下述古代诗句中,部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其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峰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B [春天气温回升,草原上的草数量增加,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A正确;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海棠树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B错误;暮春三月,江南绿草遍野,树上各种花朵盛开,成群的黄莺到处飞翔,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C正确;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D正确。故选B。]
12.植物开花与光周期有关,在24 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菊花顶部花芽附近的叶片去掉,并对顶部花芽和下部的叶片做以下4组不同处理,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菊花的开花从根本上讲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菊花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顶部花芽
C.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国庆前可以通过缩短光照时间使菊花提早开放
D.该实验探究的问题之一是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顶部花芽还是下部叶片
B [植物的生长发育从根本上讲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菊花的开花亦是如此,A正确;从图中可知,无论是长日照还是短日照处理顶部,只要用短日照处理下部叶片,植物都开花,说明菊花开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植物体的下部叶片,B错误;由图中实验结果可以推知,菊花是短日照植物,要使其提前开花,应该缩短光照时间,C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周期和光周期处理部位,因变量是植物是否开花,据此可知,本实验探究的是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顶部的花芽还是下部的叶片,D正确。故选B。]
13.生长在盐碱地中的盐生植物细胞的液泡中贮存有大量的Na+。与该现象无关的是(  )
A.液泡内Na+大量贮存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B.细胞液渗透压增大有利于盐生植物吸收水分
C.维持正常pH是盐生植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盐生植物的生理功能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
C [液泡内Na+的大量贮存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A正确;由题意知,Na+维持细胞内渗透压而促进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B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植物细胞内pH维持相对恒定的知识,C错误;由题意知,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细胞内Na+浓度高,以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这说明盐生植物的生理功能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D正确。故选C。]
14.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改变土壤水分状况和矿质元素含量。为探究有关生态因子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有人用同一环境中生长的两种植物,在温度、光照和水分等适宜条件下做了模拟实验,测得数据如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项目 物种 355 μ mol·mol-1的CO2 539 μ mol·mol-1的CO2
不施磷肥 施磷肥/20 kg·hm-2·a-1 不施磷肥 施磷肥/20 kg·hm-2·a-1
净光合速率/μ mol·m-2·s-1 欧洲蕨 2.18 3.74 3.62 5.81
石楠 1.37 6.76 5.43 15.62
蒸腾比率/μmol·mol-1 欧洲蕨 1.40 2.37 2.22 3.86
石楠 0.25 0.66 0.71 2.10
注:蒸腾比率指植物消耗1摩尔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微摩尔数。
A.CO2浓度升高和施磷肥都能促进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施磷肥的效果更明显
B.两种CO2浓度下,施磷肥对石楠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都大于对欧洲蕨的
C.由实验结果可推测,干旱对欧洲蕨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对石楠的
D.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CO2浓度都高于355 μ mol·mol-1
C [从CO2浓度升高和施磷肥对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的比较可以看出,施用磷肥的效果更明显,A正确;分析在同种CO2浓度下,施用磷肥对石楠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都大于对欧洲蕨的,B正确;表格中没有说明干旱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C错误;由于CO2浓度为539 μ mol·mol-1时的净光合速率比CO2浓度为355 μ mol·mol-1时净光合速率大,说明最适CO2浓度高于355 μ mol·mol-1,D正确。故选C。]
15.农业生产中的栽培措施会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增产等目的。回答下列问题:
(1)轮作是农业生产常用方式,指农民在同一块田地里根据需要有计划地更换农作物种类。轮作能提高土壤肥力,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农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间隔种植两种作物,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其原因是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
(3)农业生产中常将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间作,下表为在适宜温度条件下,逐渐增加光照强度,测定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叶片中氧气的释放速率。
光照强度(μ mol光子/m2·s) 0 10 25 50 100 250 500 600
氧气的释放速率(μ mol O2/m2·s) A -16 -10 -5 -1 5 15 30 30
B -4 -0.5 1.5 3 5 12 12 12
①据表可推测阳生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
②当光照强度为0时,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光照强度为100(μ mol光子/m2·s)时,A、B植物氧气的产生速率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填“A>B”“A=B”或“A<B”),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轮作能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是轮作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从而提高肥力。
(2)间作采用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间作,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原因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
(3)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A植物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明显高于B植物,所以A是阳生植物,B是阴生植物。
②当光照强度为0时,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其中大部分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还有部分储存在丙酮酸中,还有部分能量合成ATP,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
③氧气的产生速率是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所以A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16+5=21 (μ mol O2/m2·s),B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5+4=9 (μ mol O2/m2·s),即A>B。
[答案] (1)轮作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从而提高肥力 (2)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 (3)①A ②一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一部分储存在丙酮酸中,还有部分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 ③A>B 氧气的产生速率是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所以A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16+5=21 (μ mol O2/m2·s),B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5+4=9 (μ mol O2/m2·s)
10/10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归纳各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总结出这些因素与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因子
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
2.分类:
生态因子
二、非生物因素
1.水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1)水是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2)植物的种群密度受水的影响很大。
(3)水对动物的生长发育、空间分布及种群数量也有影响。
2.阳光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1)光的波长、光照强度和日照长度等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
(2)不同波长的光对生物有不同的影响,如昆虫对紫外光的趋光性。
(3)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及形态结构的构成有重要作用,光照强度也影响很多动物的行为。
(4)日照长短可影响植物的开花。如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短会影响动物的繁殖、迁徙。
3.温度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1)任何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环境中,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2)长期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生物与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4.土壤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1)土壤是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和水分。
(2)植物对于长期生活的土壤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并因此形成各种以土壤为主导因素的植物生态类型。
5.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对某一特定生物种群,在特定时期,某种生态因子会成为影响该种群的关键性因子。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会随着关键性因子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  )
2.阳光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十分复杂,其中光的波长、光照强度和日照长度等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 (  )
3.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也是有差异的。 (  )
4.在山坡的向阳面和背阴面生长、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型,影响其不同的关键性因子是温度。 (  )
提示:1.√ 2.√ 3.√ 4.×
 影响种群数量特征的因素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如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与种间关系(如竞争、捕食、寄生、共栖和互利共生等)。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光照、温度和土壤的理化性质等。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即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是受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强调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不是把各种生态因素的作用等量齐观。在任何具体的生态关系中,在某种情况下某个生态因素可能起的作用最大,这时,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受这一关键因素的限制。例如,在干旱地区,水是关键因素;在寒冷地区,温度是关键因素;在海洋的深处,光是关键因素,但在光能到达的海洋部分,矿质养分是关键因素等。
1.非生物因素的种类
因素 作用方式 举例
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进而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产生影响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
温度 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生存 较寒冷地区,种子在冬季不能萌发;蚊类等昆虫在冬季一般全部死亡
水 水参与细胞代谢,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干旱会使动植物缺水而死亡;干旱会使东亚飞蝗爆发式增长
氧气 氧气是需氧生物进行有氧呼吸的反应物;氧气是厌氧生物代谢的抑制条件 酸菜坛中必须无氧才能使乳酸菌大量繁殖;水体中必须有足够的溶解氧才能保证鱼、虾不会死亡
2.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数量普遍迅速增长,这是气温升高、日照时间延长、降水增多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物种类是多样的,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也是多样的,我们在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时,可以分两种情况:
(1)非生物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生物的细胞代谢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其死亡率。
(2)非生物因素通过影响其生殖(如长日照植物,干旱条件下蝗虫受精卵容易孵化等)进而影响其出生率。
1.长白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与海洋藻类的垂直分布分别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所致(  )
A.海拔高度与海水深度 B.均受CO2的浓度影响
C.温度与光照 D.均受光照的影响
C [长白山植物在山顶为针叶林,山腰为混交林,山脚为阔叶林,这是由于不同海拔处温度不同;海洋中浅层有绿藻分布,随水深增加,藻类种类依次变为褐藻和红藻,这是由于不同频率的光在水体中的穿透能力不同,选C。]
2.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A [蛾类通常具有趋光性,但并非所有的农业害虫都具有趋光性,如蝗虫则没有趋光性,A错误;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B正确;干旱会使植物的叶萎蔫、生长受阻;土壤里水分过多,会导致土壤里空气减少,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严重时会使植物窒息而死,C正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受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对某个或某种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D正确。故选A。]
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雪线以下(图1乙区域)主要分布的是高山灌丛和草甸,雪线以上(图1甲区域)是常年积雪。近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树线以上植被厚度增加(植被厚度越大,郁闭度指数越高),图2是图1中乙区域郁闭度指数与树线上升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图1          图2
将材料中有效信息提取出来并进行适当的转化,如可将“雪线以上是常年积雪”转化为“雪线以上温度较低”;将“植被厚度越大,郁闭度指数越高”转化为“植被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降低”等,由此形成科学思维的学科素养。
1.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在甲区域没有分布,限制其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生命观念)
提示:温度。
2.乙区域郁闭度指数升高,对乔木幼苗的繁殖和生长有何影响?(科学思维)
提示:乙区域的郁闭度指数越高,说明灌木和草本植物长得越茂密,越不利于刚出土的乔木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利于其繁殖和生长。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核 心 语 句 背 诵
1.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2.种群特征的变化受到温度、阳光、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3.阳光对种群特征的影响,包括光的波长、光照强度、日照长短等生态因子。4.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在春季复苏、在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影响上述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气温升高    B.降雨增多
C.日照延长 D.动物采食
D [题目中所描述的草本植物种群数量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与气温、光照、降雨有关,与动物采食无关。]
2.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原因是(  )
A.基因决定性状,两种叶的基因不同
B.性状主要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两种叶中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不同
C.基因表达的过程中,两种叶中tRNA种类和数量不同
D.叶的形态不完全由基因决定,还有阳光和水等生态因子的影响
D [同一株水毛茛,浸在水中的叶与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形态不同,该株水毛茛的基因型没有发生改变,是环境影响了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了性状表现。故选D。]
3.下列关于生态因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态因子是独立地对生物起作用的
B.各种生态因子是综合在一起对生物起作用的
C.单独一种生态因子不论多么重要,也只有在其他因子的适当配合下,才能表现出来
D.干旱地区影响植物分布,起主要限制作用的生态因子是水
A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的因子叫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其中种类很多,但都不是独自发挥作用,而是综合发挥作用,只是有的是主导因素,有的是次要因素。]
4.(多选)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
AD [由于环境资源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竞争会越剧烈,从而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c点时种群的增长最快,不利于防治蝗灾;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有利于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
5.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回答:
(1)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__。在昆虫生活的耐受温度范围内,环境温度升高,昆虫生活的最适湿度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可见,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________的结果。
(2)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3)经调查,第一年某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6,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
[解析] (1)由题图可知,在温度为32.5 ℃,相对湿度为90%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都会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大小。(3)第一年此种昆虫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则第三年后该种群数量为Nt=N0×1.6×1.6=2.56 N0。
[答案] (1)减少 增大 综合作用(综合影响)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2.56 N0
1/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