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0 12:05:20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1.B。
解析:比兴形成的形象不是客观形象,而是“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
其中有主观的因素。
2.C。
解析:“前后是分离的”有误,原文说“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性”“又不完全与电影的
叙事空间保持割裂”。
3.B。
解析:前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不是起兴。
4.材料一是从美学的角度来论述“比兴”的意义,认为通过“比兴”可以将主观情感与客
观物象合而为一,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材料二是讲“比兴”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
认为“比兴”就是在物象与人事的并置中引发观众含蓄悠长的感知体验。
(评分标准:每则材料角度和观点各 1分,共 4分。材料一角度写“美学”“艺术”或
“文学”“诗歌”均可;材料二角度可以写“电影”或“影视”。观点符合对应的材料且
能表现出差异即可,不必全面。)
5.第一个观点讲并置的影像片段是相对独立的,这是兴的表象;第二个观点进一步强调不
通过影像片段并置产生明确的联想意义,但有意义的生产能力,这是兴的深层内容;第三
个观点,进一步明确物象与人事的并置,包含着对天人关系的领悟,点出了“兴”的本质。
(评分标准:每点 2分,共 6分。每点中重申观点 1分,点出其层进意味 1分。如果考生
答“从整体结构到局部范畴”,可给 2分。)
6.D。
解析:A地质队员神气只是孩子的感觉,并非因为小山村落后。B主要说明孩子们跟科
学尚有距离。C糖果是在讲解完科学之后才拿出来的,没听懂主要是因为孩子们当时太激
动了。
7.A。
解析:“大人们都尽力不去”,通过对比主要突出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
8.(1)从阅读的角度看,这种叙述方式糅合了儿童稚拙的思维与成人普遍的认知,使叙述
的内容显得新鲜而陌生,意蕴更丰富;使小说呈现天真有趣童心的一面(童话般的感觉)。
(2)从创作的角度看,这种叙述方式从儿童视角出发但又不拘泥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在寻
常事物中发现新意,叙述更灵活方便;为作者带来自然生动、独特新鲜的语言。
(评分标准:每点分号前后答到任意一点即可得 2分,共 4分。)
9.(1)以前从没有过这样的光亮,这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2)村里的发电员也能操作
现代的发电站,(3)这个发电站就是依照勘测队绘制的图纸建成的,让人们感到非常神奇;
(4)机村这样的小山村也能用上电,让人们感到难以置信。
(评分标准:每点 2分,写满三点可得 6分。)
10.B。
1
解析:此处的“曰”当“叫做”讲,其后不断;“请数反不止”意为“请求的书信几
次往返不停”中间不可断开;“予之言何足取”为一句,其中“予之言”为主语;“汪君”
为“徒深望予也”的主语。
11.A。
解析:从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县尉多由文人担任,末段提到“汪君儒生,尉文吏”。
12.D。
解析:应该是“本来在于礼义而不在于武力”。
13.(1)争夺兴起,而战胜擒敌、攻城取地之辈振奋起来,那么,强弓、快箭、巧技的出
现就不能废弃了。
(评分标准 禽:擒敌。奋:奋起。疾矢:快箭。各 1分,句意 1分)
(2)用礼义来禁止盗贼应该可以禁得住,(如今)反而学习战斗而好胜,这事对吗?
(评分标准 顾乃:反而、却。其……与:表反问,这……吗?是:对、正确。各 1分。
句意 1分)
14.(1)没事的时候安定保卫百姓。(2)有事的时候执行捉拿盗匪等战斗任务。
(评分标准:一点 1分,两点 3分。)
15.C。
解析:“秦栈”指古代入蜀之道,山路险峻,往往须架木而渡,名曰栈道。
16.(1)“不必问君平”,即不必问卜,若有升迁的希望或可问卜,不必问卜,恰说明朋
友升迁无望或被贬谪;(2)第三联写蜀道上动人的美景,含有对朋友不得志的劝慰之情;
(3)“升沉”可作偏义复词解,表示沉于下僚;(4)从标题和前两联看朋友是离开政治
中心长安而入蜀,贬谪的可能性比较大。(5)首联“崎岖不易行”,是借蜀道行进之难,
来感慨仕途之难。(评分标准:每点 2分,写出 3点得 6分)
17.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8.D。解析:
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一般与“也”搭配。
尽管:表示让步,先承认某种事实,后引起转折。
束手无策:像捆住手似的,一点办法也没有。形容遇到问题时毫无解决的办法。
一筹莫展:一点办法也没有。
不屑一顾: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漠然置之:不在意地放在一边。形容对人对事物不重视关心,放在一边不予理睬。
交口称赞:众人同声赞美。
赞不绝口:指连声称赞。
19.B。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既能耐高温、抗挤压,又能将飞行员的对话和仪器数
据保存下来”分句语序不当,二是“保护证据”搭配不当,三是破折号与“即”重复。
2
20.(沃伦)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想:我必须让他们认识到黑匣子研究的价值,并
愿意为此投资,这样我才能摆脱目前的窘境。
(评分标准:呼应首段“窘境”2 分;点出“黑匣”子的意义或点出“英国航空业代表团”
可能提供的帮助 2分;与上下文衔接自然 1分。)
21.A。
解析:下文说“其中一个标准就是……”,那么前文应该是陈述“一些标准……”。
22.①就需要考虑潜在的不良反应
②某种症状的报告频率没有显著差异(或答“某种症状的报告频率相当”)
③那就说明该症状可能与疫苗接种有关(或答“那就说明该症状是由疫苗接种引起的”)
23.作文评分标准参考高考阅卷标准。
【审题】
“三此”中,“此身”是核心,“此时”“此地”中都有一个此身。而“此时”“此
地”一指时间,二指空间,实不可分,合起来可称为“当下”。“三此”是说身在当下。
朱光潜先生在后面的解释中反复说“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这也是“三此”的重要
内涵。
总之,所谓“三此”就是说做自己在当下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推诿,不拖延。
考生围绕这个意思来写作即扣住了题意。
【特别说明】
1.如果考生没有自己独立的行文结构,或未分析“三此”的关系,而只就材料中的
“此身、此时、此地”铺展开来,则不高于 45分。
2.基准分 42 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金溪县尉汪遘君,做了县尉的三个月,扩大他四边的墙垣做了射亭。一经修成以后,
教军士在其中学射,而为它起名叫“饮归之亭”。把书信送到临川,请我写篇记。请求的
书信几次往返不停。我的话何足取?汪君白白地对我寄托厚望。既然推辞不掉,才写记说:
从事于射的时代已经很远了,它最先用礼乐来辨别德行,《礼记》所说的宾射、燕射、
乡饮射、大射的射就是;它重视力量而推崇技巧用来建立武备,《礼记》所说的春夏秋冬
四季教军士穿透射靶的射就是。古代国内和顺,就把礼射放在首位,而用来建立武备的弓
箭,有关官府也不废弃。等到夏、商、周三代以后政治衰乱,王道政治缺损,礼乐之事相
继都被破坏,彰显揖让之礼的射箭活动日益消亡。到这以后,天下曾经和顺过,国家曾经
闲暇过,先王的礼,它的礼节仪文都在,实行它并不困难。然而从秦汉以来千余年,国家
衰微,政治困厄闭塞,空见于六经的文字,而没有能实行的,是由于世上苟且简略的人太
多了。争夺兴起,而战胜擒敌、攻城取地之辈振奋起来,那么,强弓、快箭、巧技的出现
就不能废弃了,这不是因为时势吗?
3
如今县尉教射,不能比于礼乐之射,而重视技巧力量。参加的人数虽少,然而它的战
旗军鼓,各类兵器,训练熟习以后的便利,和那些行止步趋、迟速的节拍,都应该有法度,
那么,他所教的也不仅仅是射了。如果幸而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就能够自得闲逸,保守边
境而安定保卫百姓;若不幸而遇到杀人越货、抢掠攻取,惊骇乡里,而竞相追逐于大山长
谷之间的时期,就将要冒着早晚,蒙受雾露,踏奔险途,不避弓箭礌石之灾,赴汤蹈火之
难,往来千里,而相与在战争环境之中,那么,士岂可不在平素教射吗?如今射亭的修建
所以用来教士,汪君又说古代军队回师一定在庙中饮酒,用来纪念军队的实绩。如今庙已
废弃不设,也想使军士胜利回来在此饮酒,就用“饮归亭”来称呼这个亭子了。汪君的志
向,跟他的职务可说是协调的。
有人说汪君是读书人,尉也是文官,用礼义来禁盗应该可以禁得住,如今反而学习战
斗而好胜,这事对吗?说到治本来不可以不兼用文武,而施恩泽于堂屋之上,戴着礼帽,
腰插朝板,使士民受到教化、作奸犯科的人停息的,固然在那个礼义而不在这个武力。然
而天下的事情能做大的固然可以兼做小的,但没有小事不能治理而能治理大事的。所以汪
君急匆匆地办这件事,是不忽略承担小的,难道不是所谓有志向的人吗?
4材料二:
随着理性意识的萌生和发展,“兴”所蕴含的原始精神逐渐褪去,原有的物我同一的认知作用
被不断剥离,进而演变为一种具备审美认知和艺术手法双重特质的美学概念,最终形成了以情景交
融为基础的意境理论。但它丰富的审美效果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兴”所隐
含的原始比类思维在古典文学中不断浮现。它往往通过创作者对物的主观认知,构成一种类与类之
间的不确定关系,从而引发极富暧昧性的审美领悟。这对研究“赋比兴”理论在电影中的运用具有
启发意义。在进入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语境后,我们能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兴”所体现的独特
美学逻辑。
首先,在电影的整体结构中,以“兴”为主导的影像片段构成了独立的语义结构,它可以是一
个镜头,也可以是一系列镜头构成的影像段落,并和叙事主体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性,不构成叙事的
“因”和“果”,但往往又不完全与电影的叙事空间保持割裂。例如,《林家铺子》开头的空镜头
片段尽管与叙事并无紧密关联,但在空间上仍与电影保持了一致性。
其次,在局部范畴上,“兴”作为一种影像思维并不等同于修辞手法,并不试图通过与前后影
像片段的并置产生明确的联想意义。创作者常常出于对物象的主观认知将其进行并置,我们难以从
艺术审美、认知经验等层面将这一比类结构带来的关联意义确定化,但这并非意味“兴”不具备意
义的生产能力。只有当比类结构引发出朦胧宽泛的多义性暗示时,“兴”的意味才会逐渐凸显。它
虽意有所指,但并不提供答案。例如,电影《孩子王》以不同时间而位置完全相同的空镜头组合作
为影片开头“起兴”,奠定了玄妙的基调。许多人曾对该片段做出种种象征性的解读,这本身便反
映出该段落在表意上所具备的复杂性和暧昧性。
最后,具有“兴”意味的影像往往体现在外部物象与人事的并置结构中。在以中国电影为代表
的东方电影中,自然物象与人事时常进行并置构成比类关系,从而引发观众产生“物我同一”审美
体验,其中包含着东方思维模式下对世界秩序以及天人关系的直觉领悟。《刺客聂隐娘》开头,聂
隐娘刺杀官僚后,随即插入了一个风吹树叶的镜头;在嘉诚公主独自抚琴的场景中,紧接着插入了两
朵白牡丹在风中微微摇曳的空镜头。这一结构颇类似于朱熹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但
在侯孝贤电影中,“所咏之词”往往是缺席的,它仅通过自然物象这一“他物”的在场引发暗示,
其中蕴含了创作者对自然物象与人事关系之间的主观认知和直觉把握。观众在这种模糊、松散的结
构中,常常获得含蓄悠长的感知体验。
(摘编自王海洲,虞健《“兴”之所致:电影“赋比兴”的新思辩》)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人的讨论大都集中在“比兴”上,是因为“比兴”相对复杂且关乎表现情感的艺术。
B.文学作品中的比兴抒情,就是通过外物、景象使情感客观化,从而获得一个客观形象。
C.作者引用王夫之以及严羽的话是为了说明比兴手法形象含蓄并且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D.正言直述往往会言尽则意尽,比兴却可以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后者要胜于前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情景交融为基础的意境理论就是从原始的比兴思维发展而来的。
B.影视思维的“兴”更看重的是比类中的不确定性而非明确对应性。
C.兴的影像片段与叙事主体之间采用蒙太奇式拼接,前后是分离的。
D.只有在并置的物象与人事之间产生多义性暗示时,兴才更有意味。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