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第五节 二力平衡
1、知道什么是平衡力,什么是二力平衡
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学 习 目 标
内容:课本P39
要求找出:
1、什么是平衡状态?
2、什么是平衡力?
3、什么叫做二力平衡?
自 学 指 导
平 衡 力
G
F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F支
G
实验探究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想一想:
二力平衡要满足什么条件?(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2.实验探究
总结归纳
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交流讨论
1.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随堂练习
1.如图所示,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受力情况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D
2.一名跳伞运动员和600N,其随身携带的跳伞设备重200N。他在空中匀速下落的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是多大?
解: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
f阻=600N+200N=800N
你学到了什么
课外作业:
1.必做题:课后习题P42第2、3题
2.选做题:想一想,马路上匀速行驶的小汽车受到哪些平衡力?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授课人及单位: 课时教学设计(本单元第 6 课时/总 8 课时)
课 题 7.5 二 力 平 衡
课 型 新授课口 章/单元复习课口 专题复习课口
习题/试卷讲评课口 学科实践活动课口 其他口
教学内容分析 《二力平衡》是第七章《运动和力》第五节,二力平衡的知识结合前一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共同构成了初中阶段研究物体受力问题的基础,利用这个基础可以进一步研究物体受多个力平衡的问题,也可以进一步研究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而保持平衡,是物体受力平衡中最简单的情况,同时,这部分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压强、浮力等问题提供了分析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力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初中力学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力的测量,弹力、重力和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学生学习有关力学知识,合力概念,有了一定力学基础,可以从最简单的事物入手,逐渐对复杂事物进行研究,本节是从多力平衡中最简单的二力平衡入手进行研究,让学生直接观察到力的大小关系,同时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确定 (1)理解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简单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会归纳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提高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3)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应用已有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理解,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 难点: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评价设计 前面已经学习了力、弹力、重力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等知识,这些知识在逐渐的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二力平衡就更为抽象了,学生对力学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为薄弱,因此理解起来更为困难,所以本节课从与实例出发先形成概念和规律,再来解决与以往经验相似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苹果和跳伞运动员所处的不同状态的观察与思考,引出平衡状态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并得出物体受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交流讨论栏目中提供了具体事例,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得学生得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角度的课堂活动,全面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感受到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带来的乐趣。
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1.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2.同一直线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大小、方向? 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活动意图说明 复习引入,为本节课学习作铺垫。
环节二:认识平衡状态、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教师活动2 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课本内容,找出平衡状态、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板书平衡状态、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学生活动2 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找出平衡状态、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来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紧接着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状态,和受力分析。
环节三:探究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教师活动3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符合什么条件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平衡?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3.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和装置自己动手做一做,探究两个力平衡的条件。 4.分析总结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学生活动3 猜想: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 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小组交流讨论。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对书状态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平衡状态。引导学生学习平衡力。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生活中的二力平衡,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经验猜想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学生自己组装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展示实验,让各小组相互交流,总结实验结论。
教师活动4 1.木箱静止在地面上,属于平衡力的是( ) A.木箱受到的重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 B.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 C.木箱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学生活动4
巩固练习,反馈课堂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再次巩固和熟悉所学内容,然后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板书设计 7.5 二力平衡 1. 平衡状态(合力为零): 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教学反思与改进 1.控制变量法始终是贯穿此次实验乃至初中物理实验中的方法。在探究两个力符合在同一直线上这一条件使物体平衡时,仅仅改变力不在同一直线这一个条件,但要保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学生在旋转硬纸板时,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力不共线但反向。实验中学生比较容易忽略。 2.学生在猜想两个力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平衡时,大小相等和方向相反往往比较容易想到,但是共线和同一物体这两个条件比较容易忽略。教学中,可以先拿身边的物品,比如笔,来初步感知怎样施加两个力才能让手中的笔静止,当相等相反的两个力一个作用在笔尖一个作用在笔帽时,笔就会转动,直到两个力共线时才静止恢复平衡状态。由此,学生就会留意到共线这个条件。如果两个力过大,研究对象就会一分为二,失去平衡,由此,同一个物体也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比较容易忽略,而这也是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重要一点。 3.关于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关键不同就是同一物体。可以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拔河比赛来说说明。 4.教学中配合多媒体视频的使用,形象生动,既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效果。 5.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做好实验是关键,学生虽然完成了实验,并能得出结论,但在知识运用上存在较大困难,所以要多强调进行练习和辅导。 让学生根据猜想,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小组合作探究验证猜想,从而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加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