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专项测试试卷(无超纲)(word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专项测试试卷(无超纲)(word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20 14:3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专项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CaCO3 CaO 高温煅烧
C N2 O2 通过灼热的铜粉
D Fe2O3 C 隔绝空气加强热
A.A B.B C.C D.D
2、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 CO 将气体点燃
B CaO固体 CaCO3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FeCl2溶液 CuCl2 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 Mg Cu 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并过滤
A.A B.B C.C D.D
3、下列做法不符合“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理念的是
A.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B.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D.充分利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
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镁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可用于制作烟花 B.活性炭具有可燃性,可用于净化饮用水
C.溶液有咸味,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D.常温下N2很稳定,可用作食品保护气
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说明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倡导大家要爱护自然环境。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农业上为增加农作物产量,合理施用化肥
B.校园里为保持整沽的环境,将散落的树叶集中焚烧
C.为节约资源,出行自带水杯,少用一次性纸杯
D.为降低空气中PM2.5含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6、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B.CaO(CaCO3):加水充分溶解,再过滤
C.CuO(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 D.CO(CO2):通过灼热的木炭层
7、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均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Na2CO3溶液 Na2SO3溶液 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B CaO CaCO3 加水、过滤
C NaCl固体 细沙 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铁粉 Fe2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8、有一溶液是由盐酸、硫酸、硫酸铁、氯化铁、稀硝酸、硝酸铁几种中的两种混合而成,向该溶液中加Ba(OH)2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溶液是
A.硝酸、硝酸铁
B.硫酸、氯化铁
C.硫酸、硫酸铁
D.盐酸、硫酸铁
9、电解质是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以下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金属钠 B.盐酸 C.氢氧化钠固体 D.氯化钠溶液
10、下列相关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 取样于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溶液
B 鉴别①CuSO4溶液②稀硫酸③NaCl溶液④NaOH溶液 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出来,且鉴别的顺序为①④②③或①④③②
C 除去CaO中的CaCO3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过滤
A.A B.B C.C D.D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在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涉及以下过程:
①称量、量取;②过滤;③蒸发结晶、干燥;④计算;⑤溶解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氯化钠和蒸馏水配制50g5%的氯化钠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用以上序号填空)。
(2)乙同学用10g含杂质10%的食盐(杂质不溶于水)和蒸馏水配制50g5%的氯化钠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用以上序号填空)
2、盐的通性
(1)盐(可溶)+金属1→金属2+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如:____
(2)盐+酸→新盐+新酸(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注AgCl沉淀:白色,不溶于稀硝酸) 如:_____
(3)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如:____
(4)盐+ 盐→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如:_____
3、某同学以稀硫酸为主题,绘制了“多彩酸世界”思维导图。
(1)若用Cu(OH)2实现②,会得到______色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2)若实现③,生成一种密度最小的气体,同时得到浅绿色溶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④可以用来金属除锈,符合现象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他们的性质决定的,请根据下列碱的用途所体现出的相关化学性质将它们分类。①用石灰浆刷墙壁 ②用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 ③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④用熟石灰和氯化铵制取氨气 ⑤用烧碱溶液吸收硫酸厂产生的二氧化硫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5、H2作新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____,质量相同的①CaCO3②Na2CO3③NaHCO3④K2CO3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由大到小排列为___________。(填序号)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电子秤示数单位为g)。
请据图分析并计算:
(1)步骤Ⅳ中的现象说明 ;
(2)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3)求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工业上,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5.6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3、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他们取80g该样品进行锻烧实验(所含杂质在锻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测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反应时间t/s t0 t1 t2 t3 t4 t5 t6
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g 80 75 70 66 62 58 58
计算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
4、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经测定,所得溶液常温下为不饱和溶液,其质量为107.6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试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g。
(2)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精确到0.1%)
已知:
5、现有一包氯化钙粉末中混有碳酸钙粉末的混合物。小明为了除去其中的碳酸钙,他称取该混合物样品15g放入烧杯中,然后他把100gR溶液加入到烧杯中,测得生成气体的质量与所加R的数据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和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R的溶质化学式________;
(2)所用R的溶质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同学们在实验室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爆裂(如图)。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取该生石灰样品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现瓶内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生石灰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Ca(OH)2、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探究)小石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杯壁。 烧杯壁发热 ______
②将①中固液混合物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______ 无色溶液变红 样品中有Ca(OH)2
③取②中的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______ 样品中无CaCO3
(交流讨论)
(1)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通过实验②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理由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奇同学提出实验③结论也不正确,他改进实验③,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生石灰样品中含有碳酸钙,他改进实验③的操作内容是______。
(3)小组同学认为经上述改进后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此样品成分。
(反思应用)
在设计和分析实验时,需充分考虑______等因素对实验结论的干扰。
2、化学兴趣小组在一次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刚开始实验时右管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然后,小组同学充分振荡U形玻璃管,得到无色溶液,同学们对实验后所得的溶液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酚酞除外)?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溶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钠,理由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于是,同学们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与假设)小萧的猜想:NaC1
小红的猜想:NaC1、HC1
小美的猜想:NaC1、NaOH
(探究与交流)上述猜想中,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的猜想;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
(活动与探究)小红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溶液,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气泡,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成立
(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要考虑溶于水的生成物还要考虑__________。
3、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造纸等工业。分别配制20.0g 5%、10%和 20%的氢氧化钠溶液,以下操作合理的是_____(填序号)。
A.称量前,在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上分别垫两张滤纸,将氢氧化钠放在纸上。
B.用20mL 量筒量取水并仰视读数
C.盛放溶液的试剂瓶为细口瓶且贴上标签
(2)在生活、生产中改良酸性土壤、中和废水、治疗胃酸过多等均是酸碱中和反应原理的具体体现。在实验课上,发现有部分中和反应现象并不明显。
(提出问题)以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为例,如何证明它们发生中和反应了呢?
(设计实验)
方案一:甲同学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证明两者反应,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步骤一、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小烧杯中,滴加 2﹣3 滴无色酚酞试液;
步骤二、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硫酸,逐滴滴入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看到______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了。
(实验反思)
②乙同学取适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继续探究,下列方法能说明两者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的是_____。
A.滴一滴稀硫酸,溶液呈无色
B.滴一滴稀硫酸,溶液呈红色
C.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红色
D.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无色
方案二:有同学认为,可以通过检验是否有硫酸钠生成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于是用玻璃棒蘸取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蒸干,发现有白色固体析出,从而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确实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钠。
(提出质疑)
③同学们立即表示反对,白色固体会不会是氢氧化钠呢?大家经过商量决定将白色固体溶解于少量水中,再检验白色固体成分,下列药品可行的是_____。
A.CuSO4 溶液 B.稀盐酸 C.FeCl3溶液 D.稀硫酸
(拓展延伸)还有同学想到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于是利用水的生成来说明酸和碱反应。
(查阅资料)Ⅰ、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Ⅱ、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
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了下列三个实验如图。
(3)证明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_____。
(4)造成丙中 U 型管左侧液面降低、右侧液面升高的原因有: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或者______。
(再次探究)某同学提出利用数字化实验设备研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他用图1装置,使用 pH 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5)图1烧杯中盛放有溶液8mL,滴定管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 (化学式) ,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实质为____;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B.图2中c→d所示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不断增加
C.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7)丙同学认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于是他想借助下列溶液来验证反应是否真的发生,你觉得肯定不可行的是______。
A.无色酚酞试液 B.氯化钾溶液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镁固体
(反思总结)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证明中和反应发生的方法,主要通过三条途径:
①证明反应物被反应掉了;
②证明有新的物质生成;
③通过是否有热量变化来判断。
4、以下是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活动。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目的)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有NaCl和HCl
猜想三:有NaCl和NaOH 猜想四:有NaCl、HCl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这个不合理的猜想应该是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___。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AgNO3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AgNO3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 7 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Cl 溶液中有HCl 溶液中有HCl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
同时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
(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
5、某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时,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的实验现象,由此得出NaOH溶液已经变质的结论。并对该变质的NaOH溶液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NaOH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NaOH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NaOH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 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为___________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评价与交流)
(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探究)中,小明提出可以用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___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
(3)由此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应___________保存。
(4)要想除去变质的NaOH溶液中含有的Na2CO3杂质,可以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试剂名称)除去杂质。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一氧化碳,不能通过点燃的方法进行除杂,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错误;
B.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钙中混有氧化钙,采用高温煅烧的方法,除去了需要保留的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C.氮气中混有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粉,氧气能与铜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与铜反应,不仅除去了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D.氧化铁中混有碳单质,在隔绝空气加强热,碳单质会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不仅除去了需要保留的物质,而且还引入了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故选C。
【点睛】
2、C
【详解】
A、二氧化碳不能支持一氧化碳的燃烧,因此不能通过点燃的方法将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除去,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能与水反应,因此不能通过溶解的方法除去氧化钙固体中的碳酸钙,不符合题意;
C、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氯化铜,可以利用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将铜置换出来,通过过滤除去铜和剩余铁粉,符合题意;
D、镁和稀硫酸反应,铜的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因此不能使用稀硫酸除去镁中混有的铜,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3、B
【详解】
A、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以在使粮食增产的同时减少污染环境,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污染环境,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充分利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空气污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
A、镁用于制作烟花,利用的是镁的强还原性,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项错误;
B、活性炭用于净化饮用水,利用的是活性炭疏松多孔的结构,故选项错误;
C、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不是所有具有咸味的溶液都可配制生理盐水,故选项错误;
D、常温下N2很稳定,可用作食品保护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B
【详解】
A、农业上合理施用化肥,即可增加农作物产量,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故A正确;
B、焚烧落叶会生成有害气体和产生烟尘,造成空气污染,故B错误;
C、出行自带水杯,少用一次性纸杯,能节约资源,故C正确;
D、燃放烟花爆竹生成有害气体并产生粉尘,会增加空气中的PM2.5含量,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6、B
【详解】
A、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铜和氮气不反应,故A正确;
B、碳酸钙不溶于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将氧化钙除去,故B错误;
C、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C正确;
D、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7、C
【详解】
A 、 Na2SO4溶液和 Na2CO3溶液均能与过量的 Ba (NO3)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CaO和CaCO3中加入水,杂质不溶于水,而CaO能和水发生反应,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NaCl固体中有细沙,加足量的水能溶解NaCl固体,过滤可以除去细沙,通过蒸发结晶就可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 F2O3和铁粉均能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
8、A
【分析】
根据图像可知,加氢氧化钡溶液开始没产生沉淀,反应一段时间再产生沉淀,说明混合物中的两种物质都与氢氧化钡反应,且一种反应无现象,另一种反应产生沉淀。
【详解】
A、向硝酸和硝酸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优先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即氢氧化钡先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无沉淀生成;硝酸被反应完后,氢氧化钡与硝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硝酸钡,符合题意;
B、硫酸和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和水,氯化铁和氢氧化钡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钡,反应一开始就有硫酸钡沉淀,故不符合题意;
C、硫酸和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和水,硫酸钡不会被盐酸溶解,因此开始就有沉淀,故不符合题意;
D、盐酸和氢氧化钡生成氯化钡和水,一旦生成氯化钡,氯化钡即可与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铁,硫酸钡不会被盐酸溶解,因此开始就有沉淀,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
A、钠是单质,故A错误;
B、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于水能导电,故C正确;
D、氯化钠溶液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10、B
【详解】
A、稀硫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硫酸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利用硫酸铜溶液可以鉴别出氢氧化钠溶液,是因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向生成的沉淀中加入剩余药品,能使沉淀溶解的是稀硫酸,另外一种是氯化钠。因此鉴别的顺序为①④②③或①④③②,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除去碳酸钠带入氢氧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钙,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二、填空题
1、
(1)④①⑤
(2)⑤②③④①⑤
【解析】
(1)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基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装瓶贴标签,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①⑤;
(2)
配制的50g,5%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为m=50g×5%=2. 5g,故需要取含杂质10%的食盐的质量,先对这2. 8g粗盐除杂,然后进行溶液的配制。除杂和配制的顺序和方法是:称量2. 8g粗盐,溶解,过滤除去杂质,得到氯化钠溶液,再进行蒸发,即得到氯化钠固体再进行配制,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②③④①⑤。
2、
(1)Fe+CuSO4=Cu+FeSO4
(2)BaCl2+H2SO4=BaSO4↓+2HCl
(3)CuSO4+2NaOH=Cu(OH)2↓+Na2SO4
(4)NaCl+AgNO3=AgCl↓+NaNO3
【解析】
(1)
盐(可溶)+金属1→金属2+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可以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
(2)
盐+酸→新盐+新酸(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可以是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H2SO4=BaSO4↓+2HCl;
(3)
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以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4)
盐+ 盐→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以是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
3、
(1) 蓝 复分解反应
(2)
(3)
【分析】
(1)
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为蓝色。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份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2)
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所以该反应是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3)
铁锈主要成份氧化铁,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点睛】
4、②③ 非金属氧化物 ①⑤ 某些盐 ④
【详解】
碱的化学性质有:使指示剂变色、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和某些盐反应、和酸反应;
①用石灰浆刷墙壁,反应为氢氧化钙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属于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②用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胃酸含有盐酸,反应为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属于碱和酸反应;
③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碱和酸反应;
④用熟石灰和氯化铵制取氨气为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氨气和氯化钙,是碱和某些盐反应;
⑤用烧碱溶液吸收硫酸厂产生的二氧化硫,是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故选填②③;非金属氧化物;①⑤;某些盐;④。
5、比较环保,且燃烧值大 ③①②④
【详解】
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比较环保,且燃烧值大;
解:设四种物质的质量均是m,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是:①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②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③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
④碳酸钾和稀盐酸反应:,故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大到小排列为:③①②④。
三、计算题
1、(1)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且稀盐酸过量;
(2)2.2
(3)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x=53%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3%
【详解】
(1)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且稀盐酸过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00g-197.8g=2.2g;
(3)见答案。
2、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x
x=10t
答: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10t
【详解】
见答案。
3、62.5%
解 :根据质量守恒,生成二氧化碳质量80g-58g=22g,设该石灰石中碳酸钙质量为x
x=50g
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故填:62.5%。
【详解】
见答案
4、
(1)4.4
(2)解:设12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10.6g

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88.3%。
【分析】
(1)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g+100g-107.6g=4.4g;
(2)
见答案。
5、
(1)HCl
(2)据图可知:消耗50g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4.4g。
设盐酸中溶质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m
所用R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所用R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
(3)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为氯化钙,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分数是26.6%。
【分析】
(1)
氯化钙粉末中混有碳酸钙粉末,应该加入盐酸除去碳酸钙,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R溶液为盐酸,溶质的化学式是HCl;
(2)
详见答案。
(3)
详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样品中含有氧化钙 酚酞试液 不产生气泡 取②中的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不能 反应物的量和生成物
【详解】
实验探究:
①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壁,发烫,是因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说明样品中含有氧化钙;故填:样品中含有氧化钙;
②将①中液体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故填:酚酞试液;
③取②中的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由于结论是不含碳酸钙,故现象是不产生气泡;故填:不产生气泡;
交流讨论:
(1)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通过实验②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理由是氧化钙能和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操作③中滴加盐酸是少量的,盐酸会先与氢氧化钙发生中和反应,即使有碳酸钙也观察不到现象,故改进实验③的操作内容是取②中的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如果样品中含有碳酸钙,则产生气泡;故填:取②中的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3)经上述改进后只能说明样品中含有氧化钙和碳酸钙,不能确定是否有氢氧化钙,故不能确定此样品成分;
反思应用:
在设计和分析实验时,需充分考虑反应物的量和生成物等因素对实验结论的干扰。
2、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小美 振荡后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说明不含NaOH 碳酸钠(合理即可) 剩余的可溶性反应物
【详解】
氢氧化钠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刚开始实验时右管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点睛】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溶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探究与交流:
上述猜想中,不合理的是小美,振荡后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说明不含NaOH;
活动与探究: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小红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气泡,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成立;
归纳与总结: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要考虑溶于水的生成物还要考虑剩余的可溶性反应物。
3、C 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 C AC 甲乙中变色硅胶不变色,仍然为蓝色,丙中变色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 氢氧化钠和无水醋酸发生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放热 H2SO4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B BC
【详解】
(1)A 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和腐蚀性,称量氢氧化钠固体应置于烧杯中称量,选项错误;
B 用20mL 量筒量取水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会使得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错误;
C 盛放溶液的试剂瓶为细口瓶且贴上标签,选项正确;
故填C。
(2)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够使酚酞溶液变红,加入稀硫酸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溶液中氢氧化钠逐渐减少,溶液的碱性减弱,当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酚酞变为无色,观察到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故填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
②A 酚酞遇到酸性溶液仍呈无色,滴一滴稀硫酸,溶液呈无色,无法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选项错误;
B 滴一滴稀硫酸,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有氢氧化钠剩余,选项错误;
C 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前溶液呈中性,表明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选项正确;
D 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有硫酸剩余,选项错误;
故填C。
③A 硫酸铜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加入CuSO4 溶液后观察是否生成蓝色沉淀能够判断固体是否是氢氧化钠,选项正确;
B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现象不明显,无法判断固体是否是氢氧化钠,选项错误;
C 氯化铁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铁的红褐色沉淀,加入FeCl3溶液后观察是否生成红褐色沉淀能够判断固体是否是氢氧化钠,选项正确;
D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现象不明显,无法判断固体是否是氢氧化钠,选项错误;
故填AC。
(3)甲中缺少无水醋酸固体,不能发生中和反应,不生成水,变色硅胶不变色,仍然为蓝色,乙中缺少氢氧化钠固体,不能发生中和反应,不生成水,变色硅胶不变色,仍然为蓝色,丙中含有氢氧化钠固体与无水醋酸固体,反应生成水,观察到丙中变色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故填甲乙中变色硅胶不变色,仍然为蓝色,丙中变色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
(4)丙中 U 型管左侧液面降低、右侧液面升高,说明U型中的气体膨胀,其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还可能是氢氧化钠和无水醋酸发生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放热,故填氢氧化钠和无水醋酸发生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放热。
(5)由图2可知,烧杯中的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即烧杯中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则滴定管中溶液的溶质是硫酸,其化学式为H2SO4,故填H2SO4;
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6)A 图2中b点所示溶液的pH仍大于7,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剩余的氢氧化钠,选项正确;
B 图2中c→d所示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原氢氧化钠已经完全反应,反应在c点前已经停止,则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不变,选项错误;
C 图3中e→f段溶液的温度升高,该变化趋势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选项正确;
故填B。
(7)A 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色,向加入硫酸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如溶液变为无色,证明氢氧化钠能够与硫酸反应,选项正确;
B 氯化钾与硫酸或氢氧化钠均不能反应,不能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或硫酸,不能证明氢氧化钠能够与硫酸反应,选项错误;
C 氯化钡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与硫酸或硫酸钠都能够生成硫酸钡的白色沉淀,无法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或硫酸,不能证明氢氧化钠能够与硫酸反应,选项错误;
D 氢氧化镁固体不与氢氧化钠反应,但能够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向加入硫酸后的溶液中氢氧化镁固体,如固体不减少,说明硫酸完全反应,证明氢氧化钠能够与硫酸反应,选项正确;
故填BC。
4、猜想四 HCl和NaOH不能共存 氢氧化钠 产生气泡 把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中 AgNO3溶液和NaCl溶液、稀HCl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判断溶液中有HCl
【详解】
猜想与假设:
因为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不能共存,所以猜想四不合理。
实验探究:
(1)滴加酚酞试液,无明显变化,说明溶液是中性或酸性,则该溶液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钠(NaOH)。
(2)因为实验结论为溶液中有HCl,所以若滴加碳酸钠溶液,则产生气泡;
评价反思:
(1)使用pH试纸时,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所以实验时的实验操作错误是把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中。
(2)实验方案中的错误是不能判断溶液中是否有HCl,因为AgNO3溶液与NaCl溶液反应也能生成白色沉淀。
5、Na2CO3 红色 2NaOH+CO2═Na2CO3+H2O 不可行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干扰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密封
氢氧化钙溶液(合理即可)
【详解】
【实验探究】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反思与评价】
(1)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该方案不可行,理由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干扰对氢氧化钠的检验,故填:不可行;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干扰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3)氢氧化钙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应密封保存,故填:密封。
(4)要想除去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杂质,可以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除去碳酸钠杂质,故填:氢氧化钙溶液(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