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0 17:1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16《最苦与最乐》 第二课时
学 习 目 标 1.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2.感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 习 重难点 1.重点: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2.难点:感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智 趣 引 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梁启超的相关常识,掌握了重点字词。初步学习了议论文的文体常识,明确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今天我们继续探索本文的写法。
师生互动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谈最苦的事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原文)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从句式、修辞角度考虑)明确:“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贫、失意、老、死”这些常人认为最大的痛苦,再一一加以否定,起到增强语势、吸引读者注意力及思考的作用。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样写不显得突兀,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知足),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安分),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达观)。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责任)。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原文)明确:“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作者列举了哪些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属于哪种论证方法?明确:(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办、欠钱未还、受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生活情景,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都像有影子来缠着。举例论证。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明确:(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办、欠钱未还、受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议论层层深入。论最乐的事从第四自然段得知,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乐?明确:“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讲讲他们的含义和作用。并说说这里属于哪种论证方法。古语——如释重负(形容因解除了负担或摆脱困扰而感到轻松。)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比喻放下了心。)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作用: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论证方法: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明确:“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相关句子:“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勇担责任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想想它们的含义以及作用?明确: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君子有终生的忧虑)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到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作用: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从而悟出了“人生当勇于承担责任”的结论。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明确: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明确:“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证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4.文章的题目叫作《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最苦对比论证:将“尽得大的责任”和“尽得小的责任”进行对比,阐明人应该勇于负责任。小结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当勇于承担责任,不应当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再读课文,品析表达1.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妮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本文的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请具体分析。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 都不是。〞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除此还有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等。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记叙、抒情。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好处: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流畅,气势磅礴;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使语气更强烈,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四、借题发挥,拓展延伸1.关于“责任”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铁肩担道义。——李大钊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英)丘吉尔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美)林肯 结合当下你了解的抗疫英雄,谈一谈你对责任的理解。例子:钟南山、李兰娟。 二 次 备 课
课 堂 小 结 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呢?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当 堂 检 测 完成《当堂检测》16课B 检测反馈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