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5 教材优化全析(4.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5 教材优化全析(4.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4 11: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
学习目标导航
1.了解通讯的特点并学会写作通讯。
2.了解并掌握文章的材料组织形式。
3.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勇往直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自主切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陈锡添,广东新会人,1941年生。《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原总编辑,现任《香港商报》总编辑。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报告文学集《风采集》等。1992年采写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参与写作《深圳特区报》“猴年新春八评”,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21世纪教育网
我们一般把新闻定义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新闻一般分为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的四个特点:真、新、快、活。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消息有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通讯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二、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相当严峻。国际上矛盾错综复杂,风云变幻莫测。国内形势也存在许多复杂因素。一部分干部和群众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产生了困惑,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有的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姓“资”还是姓“社”问题,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改革开放确实到了关键时刻。有的人明明知道上海署名“皇甫平”的4篇文章的观点,实际上表达的是小平同志1991年春节期间在上海讲话的内容,可他们却发表一系列文章,大加挞伐。本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工作重点转移以来,我国十多年来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也是几次党的代表大会一贯坚持的,但有的报刊却发表长文,说全党和全国人民现在有“双重任务——阶级斗争和全面建设”,这不是将一个中心变成两个中心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已经讲了十几年,但在这时提出两个中心,主张反和平演变也是中心,真是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可以这样说,在小平同志巡视南方前的一段时间里,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确实笼罩着一种沉闷、困惑、无所适从的气氛。回顾当年的现实状况,我们就不难理解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解放思想,抓住历史机遇,大大加快了中国的发展。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文件,就全党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在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贯彻“南方谈话”精神,作出了一系列的决策和部署。形势真正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学习、贯彻成了召开十四大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和推进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跨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灏(hào) 鳞次栉(zhì)比
2.字形
荟萃 鼓乐喧天 神采奕奕 鳞次栉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字词辨识
4.成语理解
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密集。
载歌载舞:又唱歌,又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自以为是:形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整体感悟
《东方风来满眼春》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1月19日至1月23日在深圳视察的叙述和描写,真实地记录了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的所见、所闻和所讲,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勇往直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突出了他们对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鼓励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要努力工作。
二、课文详解
《东方风来满眼春》是一篇在中国改革史上载入史册的“雄文”之一,与1978年胡福明那篇更为著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称为中国改革“历史关头的雄文”。作为当年被允许采访邓小平考察深圳的唯一文字记者,本文作者陈锡添在邓公离开深圳两个月之后,终于将邓小平在深圳考察的点滴写成通讯。在1992年春中国那种诡谲的政治气氛下,此文对宣传、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起到了良好作用。
全文一开始有一点总领,结尾有一点小结,中间包括五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写邓小平同志到深圳后乘车观看深圳市容的情况,中间穿插了特区创办的过程、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时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以及邓小平同志进一步肯定了办特区的做法并提出两个文明都要抓的建议。
第二部分主要写邓小平同志登上国贸中心大厦远眺深圳城市听取市委领导汇报谈看法的情况。他进一步地肯定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能丢,他还谈到“中国要保持稳定;干部和党员要把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要注意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等重大问题”,他还强调“要多干实事”。
第三部分主要写邓小平同志在华侨城游览中国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的情况。在游览后,小平同志谈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等看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四部分主要写邓小平同志同省、市负责人谈话。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说:“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中,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21世纪教育网
第五部分主要写邓小平同志在前往珠海时同省、市负责人的谈话。他进一步鼓励省、市负责人要大胆干,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总之,本文真实地记录了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的所见、所闻和所讲,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勇往直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疑难探究
文中是怎样叙述特区的创办的?
参考答案: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后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次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并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国经济特区就这样诞生了。
文中小平同志讲的两个文明建设具体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在文中小平同志说:“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所讲的两个文明建设应该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两个文明建设”和“两手抓”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前面小平同志说:“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面又讲“要坚持两手抓”。应该说这两者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在讲一方面我们要搞好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要搞好精神建设。这两者只是说法不同罢了,核心内容应该是一样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三、技巧鉴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选材的典型化
文章主要记叙了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在深圳考察的情况。作者为了写好就先选了几个比较大的典型的方面来写,先写了小平同志乘车观看深圳市容的情况,又写他在国贸中心大厦的情况,又写他在中国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的情况,最后写他谈话和离开深圳到珠海去的情况。在每一部分作者又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材料去表现。由于作者选取了这样一些典型的材料,也就很好地表现了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勇往直前、实事求是的崇高品格,也就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2.以纵为主、以横为辅的结构21世纪教育网
这篇通讯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可以说作者是先按时间的顺序记载了邓小平在深圳考察的情况:先写了小平同志乘车观看深圳市容的情况,再写他在国贸中心大厦的情况,又写他在中国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的情况,最后写他谈话和离开深圳到珠海去的情况。又穿插了特区的创办、“题词”等一系列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有序而充实。
四、合作探究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南下深圳时,还讲了一些很重要的话,但作者没有写进文章中去,这是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思路:这道题是一个开放题,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要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回答应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考虑。
参考答案:《南方周末》新一期刊登该报对陈锡添的专访文章。陈锡添坦言,现在再看,文章有一个最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把邓小平一段很重要的话写上去。邓小平说:不要搞政治运动,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陈说,这几句话是他在临上版前删掉的。陈又说:“小平同志还说:‘年纪大了,要自觉下来,否则容易犯错误,像我这样年纪老了,记忆力差,讲话又口吃,所以我们这些老人应该下来,全心全意扶持年轻人上去。’等等。”陈锡添坦言,当时是不敢写,说明当时我的思想不够解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