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历史·RJ版(上)
授课人:XXX
一、新课引入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1)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兴起: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陈独秀
鲁 迅
胡 适
李大钊
(3)代表人物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独立、平等、自由,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
包括西方自然科学,以及研究、处理问题的科学精神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朋友
胡适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
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1920年,全国各个学校的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旧观念
重形式
难理解
新思想
重内容
好理解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技术)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派
康、梁、孙等资产阶级
陈、李、鲁、胡等
中国的近代化的探索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三、课堂小结
1915年《青年杂志》
主要内容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
1
2
3
4
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 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
2.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D
C
四、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