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认定目标】
了解了解宋代士农工商的生活状况、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城市风貌。
【自主学习】
1、宋代的社会阶层
阶层
基本状况
统治阶层
士
农
工
商
2、乡村生活
宋朝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化生活?举文化生活的例子。
3、下面横轴里的材料分别体现的是宋朝城市生活的哪两个方面?请你详细说一说宋朝的城市风貌。
【共同探究】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读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王安石和苏东坡。你是否了解他们都曾在宋朝身居要职,进行过或反对过改革?但是又都被贬官、被流放,却无人被杀?不但是他们,在宋朝很少有知识分子被处死。这是为什么呢?
2、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绘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位马夫。”这话虽然夸张,但也由此可见,宋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准在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同学们想一想,宋代为什么能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练习检测】
1、对于宋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知识分子受到普遍的社会尊重
B、在宋朝大部分农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C、宋朝的手工业者基本上都能按契约领到工钱。身分也比较自由
D、商人按照规定向政府交税,自身的地位也得以提高
2、北宋东京城内“瓦舍”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农民的需要 C、士大夫的提倡 D、达官贵人的需要
4、《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大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他们走到了什么地方( )
A、瓦舍 B、早市 C、榷场 D、集贸市场
5、材料阅读
问题:(1)第一则材料描写了宋代民间哪一个传统节日?
(2)第二则材料描写了怎样一种情景?请你 发挥合理想象进行描述。
(3)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拓展延伸】
《清明上河图》艺术特色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 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695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