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03 18:5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唐人街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习目标
1.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前置学习,快乐自学
1.唐太宗在贞观年间采取了哪些措施?2.政绩如何?3.被称做什么?4.试分析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5.贞观之治的意义是什么?6.贞观之治出现的两大基石是什么?唐太宗所采取的措施:居安思危;
重视农业;
轻徭薄赋;
精简机构;
加强国防;
改善民族关系;
开放对外交流。政绩: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廉价美,社会安定,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原因?1.居安思危,吸取隋亡教训;
2.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调整政策,采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
3.知人善用,重用人才;
4.虚心纳谏。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是:知人善用,虚心纳谏。程

金李
靖秦叔宝为政之道,惟在得人。杜

晦长


忌知人善用,重用人才。虚心纳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魏
征“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你能否讲述其中的几个故事?
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居安思危,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贞观之治课堂小结课堂检测1. (2010·重庆)“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当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
A.魏徵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张玄素
3. 房玄龄高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要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意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
4. (2010·汕头)“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一、选择题部分二、简答题 5.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的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艺术再现了贞观之治的恢弘气象,同时也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心存百姓”的政治情怀。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唐太宗关于君民关系的名言。
(2)唐太宗采取了哪些关心百姓的措施?
(3)唐太宗关心百姓的措施对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有何启示?(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措施: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
(3)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发展经济,关注民生,保障人民权益,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6.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三、材料分析题〔思考讨论〕(1)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2)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3)如何评价唐太宗?(1)唐太宗自知君主不能遍知天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听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2)贞观之治的局面。
(3)①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其在位20余年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蔚县,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②唐太宗虚心纳谏和任用贤人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贞观之治时期是中国古不上国力强盛的时期。你答对了吗?四、活动与探究7.试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你对那位皇帝评分最高?共同点:A、富有才干 B、英武果断 C、勇于创新
不同点:秦始皇、 创新意识较强,但比较残暴。汉武帝:巩固国防,开拓疆土,但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好在能悬崖勒马。唐太宗:统治开明,宽容,虚心纳谏,主张“华夷一家”尤为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