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3 等待戈多(节选)
学习目标导航
1.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2.分析了解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
3.分析了解支离破碎的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1.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年),爱尔兰裔法国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贝克特于20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创作的诗集《婊子镜》(1930年)、长篇小说《莫菲》(1938年)等,就具有现代派的特点,并体现出他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洞察力和出色的讽刺才能。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和《无名的人》(1946—1950年),通过主人公的四处游荡表现了人生的艰辛与虚无,被一些评论家誉为20世纪的杰作。使贝克特蜚声西方文坛的还是他的戏剧创作。《等待戈多》(1952年)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他的主要剧作还有《剧终》(1957年)、《最后一盘磁带》(1958年)、《啊!美好的日子》(1961年)和《喜剧》(1964年)等。
2.《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等待戈多》是由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塞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这个剧写于1952年,于1953年1月在巴比伦剧场演出,引起轰动,现已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剧中描述两个像乞丐一样瘦弱的老人,他们无所事事,只是在等待、等待。在等待中他们说些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的话,但谁也不知道戈多是谁,是什么。在全剧快要结束时,其中的一个说:“咱们明天上吊吧。除非戈多来了。”另一个说:“他要是来了呢?”“咱们就得救啦。”最后他们等待的戈多还是没有来,他们还需要等下去。他们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剧中没有说。
3.荒诞派戏剧是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其艺术特点为: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代表作家有S.贝克特、E.尤内斯库、J.热内等。代表作品有《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椅子》《阳台》《屏风》等。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声誉,但作为一种强大的戏剧潮流则已成陈迹。
二、写作背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戈多》是不奇怪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影响。他在23岁时写的论文《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而主张将作品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他的小说中的哲学沉思就往往与叙述的无序、情节的重复、词语的含混难以分解,彼此一致。
三、重点字词21世纪教育网
1.字音
咀嚼(jué) 噩(è)梦 眺(tiào)望 呃(è) 鸨(bǎo)母
2.字形
噩梦 鸨母 兴高采烈 咀嚼
3.字词辨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成语理解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佛家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
整体感悟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教材优化全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一、文脉梳理
二、课文详解21世纪教育网
《等待戈多》是一出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的戏,内容简单。黄昏,乡间小路,一棵光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无聊地闲扯。他们反复地做些机械的、无意义的动作:一个不停地脱靴子,倒靴子,再穿上;一个不停地脱帽子,拍帽子,再戴上。他们谈话前言不搭后语,说了半天,原来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并且昨天就在等待。他们从来就没有见过戈多,也不知道要在什么地方等,更不知道戈多会不会来。他们左等右等,总等不来,无聊得要死。
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宗教的灵光已经褪尽,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贝克特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连串无意义的失败和苦难的记录。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剧作来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舞台上演出的是人类社会的抽象化缩影。两个流浪汉是人类的象征,他们生活在世上只有一件事:等待戈多。戈多是什么?西方评论家绞尽脑汁,作出各种解释,从一个著名的摩托运动员到巴尔扎克的一部不出名的早期喜剧中的一个角色,进行种种类比评析。也有人问过作者: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对戈多的含义无法也无须去作琐细的考证,但剧中戈多确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救星和希望。21世纪教育网
剧中的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天的事也不记得了,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胆战心惊地向波卓乞讨吃剩扔掉的骨头。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可以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天国的神话。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了现代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剧中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它表现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贝克特为了体现他的创作意图,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艺术形式——“荒诞”。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简直使观众倒胃。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在贝克特看来,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痛苦的、零碎的,人与人的关系凭理性是永远也说不清的。因此,他认为在剧作中表现连贯的情节是胡编乱造,蒙哄观众。而他所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剧中人物那疯疯癫癫、充满梦幻意识的外观和舞台布景的莫名其妙,都源于人物痛苦、恐怖的内心。这种隐藏在荒诞外形下的痛苦与恐怖更深沉、更强烈,它是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死亡的惨淡人生和苦闷绝望的心态。
《等待戈多》中塑造的两个流浪汉的人物形象。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且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疑难探究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据此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他会来吗?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说它无望,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织出来的幻想;说它无可奈何,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他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等待固然虚妄,但也唯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21世纪教育网
为什么要等?
参考答案:既然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应该怎样认识两个流浪汉以及他们反映出的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剧中两个流浪汉的身份是不确定的,他们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人类的象征。他们软弱又有力,他们无力摆脱庸俗空虚的生活,但却以一种惊人的毅力等待永远不会来的东西,这种毅力是悲壮的,它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戈多代表一种答应要来而总是不来的东西,它的本性就是“它不会来”。它是人们追求的而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人们追求它是为了给予现世生活的意义。在贝克特笔下,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无意义的。这部戏剧反映了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三、技巧鉴赏21世纪教育网
荒诞手法的运用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性戏剧的经典作品正体现了这种反传统的艺术主张。首先,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再次,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表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荒诞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
四、合作探究
本剧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两个流浪汉疯疯癫癫的支离破碎的对白,简直没“戏”可看,两个角色也似无个性特征,但看完整个戏剧又能使人感到它的意蕴。这是为什么
探究思路:这是一道探讨文章写作技巧的题目,大家要注意透过文中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看出他们的精神境界。
参考答案:在贝克特等荒诞派作家的眼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反映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他戏剧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为了体现他的创作意图,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些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的人物形象。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戏,简直使观众倒胃。然而,恰恰是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了荒诞的现实。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挤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他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癫癫、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简言之,在贝克特的戏剧中,“形式就是内容”,毫无意义、支离破碎的语言、形象,就是他们戏剧的语言。这就是包括意识流小说在内的现代派作家们的一个努力方向:舍弃虚构,还原生活的真实,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也就是他们的成功之处。所以“荒诞就是真实,无理就是现实”。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