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0 14:29:34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1学年第二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城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①时下,在一些场合,常常听到有人概叹:“过去,一首诗可以使一个诗人一举成名,名满天下:而如今,这样
的情形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而不会在现实中再发生了,”今日诗歌,无论诗人们怎样努力,也难以再现普日的辉煌:
即使一首诗手法高妙令人叹赏,也很难再产生超出诗歌和文学界之外的影响。从上世纪入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开始,
诗的作者和受众骤减,诗歌的传播范国变得秩窄,诗的写作和阅读越来越成为寂寞的少数人的行为。这种局面运今
未发生大的改变。诗歌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当?过去人们常常从写作者一诗人身上寻找原团,似乎是诗人自己
不争气,造成了读者对诗歌的疏远和诗歌市场的萎缩。其实这是不公平的,诗人们对此也是难以接受的。我以为,
导致诗欧退出中心、走向边捧的,是一种强大的难以杭拒的社会力量。具体说来,应是如下几个方面的国素使得今
日诗歌风光不再:(一)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对人的诗意情怀的侵吞与伤害;(二)娱乐方式多元化迹
成的冲击;(三)件随诗的“载道”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淡化而出现的诗与社会、大众关系的疏运:(四)在社会变革
晋景下,实用主义和物质至上观念弥漫于当今社会,诗歌国其物质层面上的“无用”而遭到社会和公众的普遍忽视。
②当下的社会氛围,对诗人其实也是一种考险。有志于诗歌艺术的人,自可以静下心来写作。在温饱问题基本
解决后,阅读和写作诗歌没有什么不好。超越名利,本已是一种很高的诗的境界,在当今社会并不容易达到。其实,
名与不名也是相对的。在人的价值追求中,还存在着眼前效应与长远效应的关系问题。说到诗歌在物质层面上的“无
用”,这就隐含着另外一个判断,即诗歌在物质层面之外可能是有用的。事实上正是这样。诗歌在精神层面上来看便
是有用的。因此可以这样表述:诗歌的功能和作用是一种“无用之用”成“无用之大用”。这也正好符合我们对艺术本
质的理解。任何形式的艺术,就其本质而言,都是“无用之用”。
③在当下社会,我们提侣诗歌精种、积极传播优秀的诗歌作品,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看当今社会中一个
个忙绿的、奔走的人,正应了司马迁所说的“天下黑熙皆为利来,天下镶攘皆为利往”。现代人充满智慧、聪明绝顶,
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做梦的能力;而诗歌或许有助于恢复人的微梦的能力。
(摘编自杨志学《论诗歌的梦想功能》)
材料二
①这是一个诗歌的“乌鸦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新诗的“诗经"时代。
②如果说十九世纪上半叶以前是我们诗歌的“夜莺时代”,那么,自从爱伦坡的《乌鸦》在暗夜里发出的“永不
再”(nevermor心)的宣告,世界的诗歌已进入了乌鸦的时代。乌鸦向来被当作不祥、凶登的象征。相传,乌鸦的血
可以擦亮人们的眼睛,得知这一点,我们的诗人大概可以得到少许的慰籍,或许,由于他们的存在,人们可以看清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2021 学年第二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1. D 【解析】 A项中“诗歌质量堪忧”系无中生有。B项中“诗脱离社会”提法有误,原文是“出现的诗与
社会、大众关系的疏远”。C从“另外,鸟类学家告诉我们”“现代诗似乎同样具备这些特性”可以看出命名“乌
鸦时代”的主要原因并非是杂食性、忠诚与反哺。
2. B 【解析】作者认为诗歌在物质层面上是“无用”的,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而从“事实上正是这样”
“诗歌在精神层面上来看便是有用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诗歌在物质层面之外是有用的,不是可能。
3. A 【解析】 屈原的诗歌之所以高悬于日月天地之间而永远存在,就是因为它已经成为民族魂的构成元素,
这才是“大用”。
4. ①首先认为世界的诗歌已进入了乌鸦的时代,②其次点出诗在乌鸦时代中的作用,③然后进一步阐述乌鸦
时代的另外几个特征,④最后指出在乌鸦时代,诗人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每点 1分)
5. ①诗歌在精神层面是有用的,是一种“无用之大用”。它有助于能够让那些只知逐利的现代人恢复人的做
梦的能力。(2分)②现代诗歌富有批判的精神,以现代意识来观照世界,让人们可以看清被世俗生活所蒙蔽了的
真实。(2 分)③现代诗今天对语言的完善和丰富,对诗艺的内部探索,可以为今后新诗进抵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6.C 【解析】A项考查学生对精彩句子中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由原文“王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
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可知将猖神庙比作生活中常用的火柴匣子、强调猖神庙的小,也显示“猖神”具有
世俗性。故 A 项中,“也点出猖神不同凡响的一面”,是错误的。B 项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
这个对比表达了“我”对猖兵的羡慕之意。B项中“这个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的失望”,是错误的。C项考查
学生对句子中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 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
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可以看出“我”的失落。故 C项正确。D项考查学生对情节内容、行文脉络
的分析鉴赏。D项中,“结构紧凑,不枝不蔓”错,文章以“我”家乡特有的放猖活动为主线,叙写了对该活动的印
象和童年的记忆,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属“形散神不散”。故 D项错误。
7. A 【解析】A项专查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莫须有先生让学生写荷花时,期待他们从荷塘说到杂
货店,是因为他希望学生作文时能写到生活实际。而 A 项中说,是因为他希望学生作文时能写到李笠翁的《芙蕖》。
所以是错误的。B项考查学生对文中关健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原文为:“莫须有先生小时顶喜欢看。癌”看“送
油”……般想记录下来,却是少眼,因之拿来出题给学生作文,看他们能写生否们能将"放猫”送油”写在纸上,国语
教育可算成功了。”根据语境分析。“写生”与“写在纸相互照应,指的是“写清楚明白”的意思。故 B项正确。
C 项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原文“作这两个题目的学生很多,但不能写得清楚明白,令异乡人
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可见文字非易事,单是知道写么也还是不行的”。可知莫须有先生已经意识到“作文
除了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故 C项正确。D项考查学生对基本内容和结构脉络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文
本二第三段可知,莫须有先生的憾事是拿出"放猫”"送油”的题目给孩子们写,但孩子们“都不能写得清楚明白,
令异乡人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
势而已”,这让莫须有先生觉得若有所失;等到自己空闲时亲笔写出《放猖》,心中的遗憾才算是弥补了。故 D 项
正确。
8. ①照应前文对“猖”的解释,即“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②跑是放猖的高潮,文章使用多个“跑”,
写出了这一过程的喧闹和纷乱;③连用多个“跑”,节奏较为急促,写出了参与者的兴奋感。
评分标准: 写出 1点给 2分,写出任意两点得满分。
高二语文答案 第1页 共 5页
9. ①选题为儿童喜欢的放猖;②在回忆放猖时,选用儿童视角,用儿童的口吻和语言,写儿童看到的场景和参与
的活动;③注重表达儿童的心理,写小孩子的羡慕、寂寞和失落等。(评分标准:每点 2分,共计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10.C【解析】“雄才”为“有”的宾语,而“笔力”为“绝健”的主语,所以“雄才”和“笔力”之间应断开,排
除 A、B两项;“二苏”“黄庭坚”“晁补之”为专有名词,并列时要么加连词,要么用顿号隔开,所以“黄庭坚”和
“晁补之”中间应断开,排除 D项,故选 C。
11.A【解析】赋侧重于写景叙事。
12.C【解析】“司马迁和韩愈……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错。由原文可知,司马迁文风
特点是“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遭遇是“负气敢言,以蹈于祸”“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韩愈文风特点是“如
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
混为一谈。
13.(1)如果知道(懂得)写文章却不致力于追求理,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世间不曾有过这样的事。(评分标准:
“务”“工”各 1分,宾语前置句 1 分,句意通顺 1分;“务”译为“致力”“追求”均可)
(2)只是他的平生志向郁结于心,因此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常有感怀激愤却不能宣泄的情感。(评分标准:“惟”
“余章末句”“感激”各 1分,句意通顺 1分;“余章末句”译“只言片语”“文字”也可)
14.①主张写文章以明理为主,遵循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由原句“诲人作文以理为主”“自《六经》以
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可得)
②反对过度追求文章的精巧。(从“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之有也”句可得)
③反对过度追求言语句读的新奇。(从 “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
也”句可得)
④追求简朴平淡、疏荡直白的风格。(从“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故其文章疏荡
明白,简朴而驰骋”句可得)
评分标准:每点 1 分,答对 3点即满分;学生答案只要包括上述原句的关键词的意思,即可得分,但其中第④
点的概括来自材料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句和材料二的“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
而驰骋”句的整合,如果学生把这两句话分成两个点来答题的,这两个点只给 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5.【答案】 D 【解析】诗句中没有应用夸张手法。
16.【答案】“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揭.露.了.唐.军.将.帅.的.腐.败.,但未涉及对唐代战争全局的批判,高
适的目光,还只停留在对一时一事的认识。(2分)“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这两句是说汉武帝为
了得到汗血宝马白打了几年恶仗,让将士们作了无谓的牺牲,埋骨于荒烟蔓草间。而汉朝的所谓得胜之师,捞到的
只是李广利顺便带回来的苜蓿和葡萄,这真是莫大的讽刺!李颀在末句着“空见”一语,对.汉.武.帝.发.动.战.争.的.罪.行.,.
发.出.不.动.声.色.的.冷.嘲.,.又.具.有.深.长.的.讽.刺.意.味.。.(2分)李颀通过对汉武帝的讽刺,正是要告.诫.唐.玄.宗.不.要.因.好.大.
喜.功.实.施.穷.兵.黩.武.边.境.政.策.。.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李颀的这首《古从军行》的深刻性,在盛唐的边塞诗中是无与伦
比的。(2分)
评分标椎:加点字为采分点,意思与之相近就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小题,6分,每空格 1分)
17.(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高二语文答案 第2页 共 5页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B 【解析】 第一处,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筚路蓝缕:驾着柴
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语境内容是创业,应选“筚路蓝缕”。 第二处,养精蓄
锐:保养精神,蓄集锐气。休养生息:在战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动荡之后,所采取的安定社会秩序、恢复
生产、增加人口的措施。休养:休息调养。生息:繁殖人口。在语境中它是比喻,茶季,茶树在奋斗生长,
茶季过后,它们自然要休养,所以用“休养生息”更好。 第三处, 叹息:是指叹气,后面不跟宾语。喟叹:
因感慨而叹气,可以跟宾语。第四处,参差不齐:形容不一致,有差别,可以指高低、长短、大小的不齐,
可以用于水平、人等方面。高低不平:指有高有低不是很平,与前面的“路面”这个主语搭配更贴切些。
19.C 【解析】A.表示否定或讽刺。 B.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内容的强调。
20.(1)原句运用比拟(拟人),“气势汹汹地挤过来”中的“气势汹汹”“挤”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态动作,使
山峰有了动感。
(2)原句运用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方法,用“一根蓝色的棉线”,比喻天空,既描绘天空的颜色,又突出了山
峰之间天空的狭小。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手法 1分,效果 1分。
21.①代餐食品并不能科学减肥 ②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全面 ③代餐食品可以食用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22.
栏目名:《望乡》 或《爱的牵挂》
理由:望着宁静的常见夜景,内心却难以平静,有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
鉴赏:(1)“月光”“松林”“白云”“疏星”“海雾”等这些意象虽常见,但意境恬静、朦胧,颇有诗意。
(2)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的人和事(或运用虚实相生手法),主旨更为鲜明。(3)多处运用叠词,营造出
灵动的氛围。(4)短句的多用,问句的连用,使意境有更多的想象空间。(5)节奏徐缓,音调和谐,增加了诗的
韵味和意趣。
评分标准:(1)栏目名与理由能相切合,即可给分,栏目名 1分,理由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不能选
“《甜蜜的告白》”,如果选了,后面的理由也不可以得分。
(2)鉴赏部分,答对 2点,即可得 4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四、写作(60分)
【审题】
“书”道难,就业更难。在此面前许多人倍感困惑。有人认为高考没用,还不如高中毕业就去打工;有人认为
大学毕业不如去做生意…… 高考真没用吗 知识真没用吗?这些问题值得当下高中生好好思考,早做生涯规划,早
立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立德树人”是命题的要义,本题紧扣高中生的思维热点,引导他们面对现实,思考未来。本题切合学生生涯
规划,体现人生价值取向,增强新青年责任意识,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参考立意】
(一)正面立意
高二语文答案 第3页 共 5页
1、夯实基础,迎难而上
2、早做规划,蓄势有为/明确目标,发奋读书
3、化压力为动力,攻克难关
……
(二)反向立意
1、驳“读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
2、驳“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评分标准】
(一)总体要求
1、阅卷基准分 42 分。必须关注学生写作的正能量和正面导向,对于写作中表达出来的低俗、错误、负
面的价值观要严控赋分标准,原则上不超过 20分,严重的赋分 5分以下。
2、高分作文对语言、文面和结构有更高的要求。议论类作文语言要求明确、清晰、鲜明、有力,文学类
文章语言需凸显可感性与生动形象性。文面整洁美观,结构清晰有逻辑层次。作文分数愈高(原则上 52分以
上),对这些方面的要求就要越严格。反之,则可以适当放宽。
(二)评分等第
第一档(55-60)切合题意,文体鲜明,文章有深度有大格局,论证层层深入,语言表达有文采且感染
力强。
第二档(50-54)切合题意,文体明确。文章有一定深度,体现思考过程和成果,语言表达有一定文采。
第三档(45-49)较符合题意,能围绕主题写作,文体较明确,语言通顺,思考有一定深度。
第四档(40-44)基本符合题意,能围绕主题提出浅层观点,缺乏一定的思考,表达尚可,能看出一定
的文体。符合本档基本要求,要打基准分或以上。
以上四档的具体操作,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要敢于打高分。比如以下情况:
(1)结合材料立意正确思考较浅的打 42分,语言好可以打 45分,语言差打 40-42 分;(第四档)
(2)结合材料立意正确,能由观点展开深入阐述题目中各个关键词或他们之间的联系的可以打 45分,
语言好可以打 48分;(第三档)
(3)在第三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有的深刻思考和认识的打 48 分,语言好可以打 50-52 分;
(第二、三档之间)
(4)境界高远,既能结合时代又能结合自身生活,围绕主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且语言有文采打 53
分以上。(第一、二档)
高二语文答案 第4页 共 5页
第五档(35-39)大体围绕主题来写,没有写出认识和思考,仅以罗列事例为主,文体模糊、不伦不类,
语言风格不统一,但仍然在题目的范畴中。内容相对单薄。
第六档(0-34) 套题、离题、严重偏题,酌情可得 0—34分。对主题、材料不了解,离题较为严重,但
仍能够部分扣住主题写作,字数符合标准,可打 25-35 分。对于明显全文套题抄袭(包括抄本试卷上的素材)
的,要严厉打压,打分在 15分以下。(第六档很难制定更为详细的参照区间,请大家根据以上大体的区间设
定,并综合考量文章各方面情况打分。没那么严重的,不要轻易打 15分以下。已经很严重的,也请千万不要
打 34 分以上。低分作文是仲裁卷的一个重要来源,打分务必谨慎。)
其他说明:
①无演讲稿一定的格式特点,扣 2分。
②无题目扣 2分;3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 3分; 标点错 3-5处扣 1分,6处以上扣 2
分,最多扣 2分。
③字数严重不足评分标准:600字至 800字,缺 50扣 1分;500-600 字,25-35分;400-500 字,15-25
分;300字以下,10 分以内。
④文面整洁,书写规范整齐。文面不整洁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年时聪颖奇异,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十七岁做《函关赋》,已为众人传诵。
张耒在陈州游学,学官苏辙很喜欢他,因而能够结识苏轼,苏轼也非常赏识张耒,称其文章恣意洒脱、淡雅情真,
有一唱三叹之声。张耒二十岁考中进士,后入朝为太学录,范纯仁凭借馆阁的身份推荐他,多次升迁后任起居舍人。
起初,张耒在颍州时,听闻苏轼的死讯,为他举哀穿丧服,谏官以此上告,于是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在黄州。五
年,得以自由行动,住在陈州。张耒仪表俊伟,有出众的才能,笔力刚健,尤其擅长诗词。当时苏辙、苏轼、黄庭
坚、晁补之等人相继去世,只有张耒还活着。因此,向他求学的士人很多,分日准备酒菜来请他吃喝。张耒教人写
文章强调以理为主,曾著文说:“从《六经》以下,到诸子百家及诗人辩士的论述来看,大概都遵循着文以载理、
文以载道的原则。因此学作文章的要点(端由),要紧的是明了事理。如果知道(懂得)写文章却不致力于追求理,
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世间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水从长江、黄河、淮河、太湖流下来,顺道而行,浩浩荡荡,日夜
不停,冲荡砥柱,越过高山,到达江湖,归于大海。水流舒缓为涟漪,鼓动为波涛,激荡为风飙,发怒为雷霆,蛟
龙鱼鳖,翻腾出没,这是水的神奇变化。江、河、淮、海的水,是道理通达的文章,不求奇而奇就达到了。激荡沟
渠来谋求水之奇突,这是对于理并没有见解,而要把言语句读作为奇突,(纵使你)反复推敲,终究也不会有效果,
这也是作文的一大陋习。”学者认为这是至理名言。张耒晚年作诗更是追求平淡,喜欢仿效白居易诗体,而在乐府
方面主要仿效张籍。
材料二
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我最喜欢读司马迁、韩愈的文章。司马迁雄奇豪迈、慷慨激昂,从他年轻时,就周游天
下,交结豪杰。他的学识在探讨议论寻找梳理前代踪迹上最有优势,他凭借着一股不平之气,敢于仗义执言,以至
于招致祸端。因此他的文章疏放坦荡明白,简洁朴素而肆意驰骋。只是他平生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因此他文章的
字里行间,时不时有感怀激愤却不能宣泄的情况。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庙堂的祭祀礼器,达到豪放飘逸、
超群高卓的境地,无法收揽,于是他极尽言语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唉,韩愈在唐朝,大概是很不受重用了。
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权臣,面对大义便忘了自己的患难,刚正坚毅而又忠诚务实,因而他的学问能够在道德破坏
之后独树一帜,继承孔孟的遗风而自立其说,故而韩愈的文章即使想要不成为这样的风格,大概也不能了。
高二语文答案 第5页 共 5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