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至第十单元、《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独立周报》在评论五四运动时说:“彼等……于三月之间,能使一交通总长、一驻口公使、一币制局总裁退职,使一内阁完全倾覆,使徐大总统辞职,使巴黎和会之中国专使拒绝签字,使列强惊讶,何其力之雄伟如是!”该评论表明
A.国民碎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B.五四运动取得民初步的胜利
C.学生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D.中国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
2.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曾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在1931年就开始了。”毛泽东在此强调了
A.东北民众抗战的意义
B.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原因
C.华北事变的历史地位
D.一·二八事变的重要性
3.1934年4月,中共中央制定《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不再提推翻国民党、它号召工农兵学商大联合。这表明当时
A.共产党始终支持东北抗日运动
B.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条件成熟
C.中国共产党力促全民团结抗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4.中国人民的团结抗战使日本统治集团在1938年以后不得不承认“中日战争离结束之期尚远”,日本“必须准备长期战争”。为此,日本帝国主义
A.组建了“细菌战”部队
B.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C.实施“以战养战”政策
D.加强对正面战场的军事进攻
5.表1所示为《新华日报》刊载的部分纪念文章标题。由此可知
表1
时间 版次 标题
1938年7月8日 3 英澳印热烈援华,纪念我抗战一周年
1939年7月9日 3 “七七”二周年,苏联特别广播
1941年7月7日 2 世界名人联名致书祝贺我英勇抗战,由反侵略总会领衔发起
1942年7月7日 3 同盟各国元首纷纷来电致贺,对我全国军民慰勉有加
A.美苏等国反思对日绥靖政策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不断巩固
C.中国抗战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D.中国政府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援助
6.1948年1月15日,晋绥边区商业重镇碛口专门召开商民会议来解释党对工商业的政策。会议表示:“土改是斗地主,对工商利益决不侵犯,就是地主富农的工商业部分亦不动。”这一政策
A.推动了敌后根据地的土地改革运动
B.有利于解放区内经济资源的正常流动
C.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D.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7.1954年6月28日,周恩来应缅甸总理吴努的邀请,对缅甸进行访问。双方会谈后,中缅两国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确认它“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其中“它”应该是
A.独立自主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人民民主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8.新中国成立前夕,《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宪法形式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这些举措
A.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B.使国民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C.满足了国家对工业建设的需求
D.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9.1954年至1959年,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共召开了9届会议,通过了158家苏联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与88家中国对口的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建立直接合作的决议。截至1959年10月,已有48家两国科研机构的对口合作协议付诸实施。这可用于说明
A.中国科技落后制约两国合作度
B.中苏友好关系促进两国科技交流
C.“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全面贯彻
D.美苏争霸加速世界科研重心东移
10.1989年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有90581家;1993年,私营企业数量猛增到23.7万家、1994年更琴升至43.2万家。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C.乡镇企业突破旧体制的限制
D.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11.1987年,台湾方面开放探亲以来,两岸民众往来交流日益频繁。截至2016年年底,两岸人员往来累计近1.17亿人次;商务部历年来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近10万个,实际使用台资近700亿美元。两岸关系的密切发展主要得益于
A.“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 B.港澳地区的顺利回归
C.《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 D.两岸频繁的经贸合作
12.表2所示是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分要求。由此可知,中共中央
表2
1 坚持通过磋商的方式,妥善解决中美经贸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 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后续工作,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等早日达成
A.提出实施“引进来”战略
B.积极扩大中国对外开放
C.努力构建市场经济体制
D.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3.图1所示壁画描绘的是5000~6000年非洲先民收割的情景。此壁画反映了
A.原始农业生产的情景
B.私有制逐渐产生
C.先民对神灵的崇拜
D.社会分工的出现
14.有学者通过对多位神灵外表和神力描写进行分析,发现古代两河流域的神灵系统中,力量成为衡量一位神灵的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准,力量越大,神灵的地位和威望就越高。这反映了在古代两河流域
A.宗教信仰意识浓厚
B.阳刚之气受到人们推崇
C.贵族等级制度森严
D.神灵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
15.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里特反对用神来解释伦理道德,认为幸福与否是由人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神所恩赐的。据此可知,德谟克里特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反对神灵崇拜 D.具有人文精神
16.罗马帝国时期,克劳狄皇帝曾让罗马精锐部队与豹子角斗,尼禄皇帝让精锐部队与熊及狮子角斗。罗马皇帝的这些做法
A.导致帝国走向分裂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有利于减轻边境压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24年1月的“改组”,是国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延认为,国民党改组以后,一支富有革命精神的政治力量在壮大,一支以政治工作为特征的新式党军建立了。国共所发动的工农运动和反帝工作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战力。北伐军誓师之际,并未预计到后来北伐的进展会如此神速。曾经参与北伐的李品仙后来回忆说:“国民革命军誓师之际,虽号称十万之众,实际上不过五六万人。但他们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竟以前后不过八个月的时间,领有长江以南,真非始料所及。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接着,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明确指出“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现时主要的是要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来解决土地问题”。同时,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起义,“实行中央土地革命政纲”,并指示湖南省委,秋收暴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动土地革命”。当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地区落脚时,他就已高举“打土豪,分田地”的旗帜,其他武装起义队伍也相继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
——摘编自白寿弊《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7年~1937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马都克神命令我把正义普施给全国百姓,使他们都安居乐业。
把光明普照苏美尔阿卡德大地的那个国王,使周围的世界都屈服于他的那个国王,伊什塔尔神的宠儿就是我,汉谟拉比。
倘自由民偷盗寺庙和王宫的财产,要处死,从盗者手里接受赃物者同样要处死。
如果有人把别人的一只眼睛挖掉,那么人们应当把他的一只眼睛也挖掉。
如果外科医生给某家主人的奴隶用青铜制的手术刀动手术而导致该奴隶死亡,那他就得赔偿给这位主人一个奴隶。
如果奴隶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而事实上他就是这位主人的奴隶,奴隶主就应当把奴隶的耳朵割掉。
——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二
编订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法律等内容的汇编。第1章叙述了法典产生的经过,宣扬法典是基于神的教导制定的;第2章规定了婆罗门应当研习的宗教及法律规范;第3~6章详细规定了婆罗门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其中宗规戒律占多数;第7章规定了国王治理国家和统率军队的责任……法典赋予国王无限权力,维护种姓制度,以法律形式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的不平等地位固定下来。
——摘编自何勤华《摩奴法典:古代印度法律的珍贵文献》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谟拉比法典》相比,《摩奴法典》的不同之处。(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维新变法”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 “民主共和”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 “社会主义”
——据李侃《中国近代史》
表2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救国探索方案,指出二者之间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C 6.B 7.B S.A 9.B 10.A 11.A 12.B 13.A 14.B 15.D 16.B
17.(1)特点:富有革命精神:重视政治工作:体现国共合作;人员精干,战斗力强。(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由国共合作共同领导革命转变为中共独立领导革命;由反对北洋军阀转变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革命重心山城市转向农村。(2分,答出两点即)
意义:建立和发展了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推动了“T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使革命形势逐渐高涨:积累了土地革命的经验。(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特点: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为主;进出口逐渐为国营外贸公司垄断:外贸市场集中在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趋势:1958~1970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缓慢.1971~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较快。(2分)
1958~197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大跃进运动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中苏关系的恶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
1971~1977年增长较快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周恩来、邓小平等对经济的整顿:“文化大革命”的结束。(4分,答出两点即可)
19.(1)特点:宣扬君权神授:处刑标准具有阶级性:刑罚手段极为残酷;保有原始陋习的残余。(8分)
(2)不同:详细规定了婆罗门日常行为须遵循的宗教戒律: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的不平等地位。(6分)
20.示例一
方案:“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2分)
发展变化:探索主体由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2分)
阐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相对开明务实的洋务派意识到唯有变革才能挽救衰退的统治,于是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探索方案,开展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国防、教育、外交等方面的近代化.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学器物为上,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上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促使新的救国方案的出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和国家出路的进一步探索。(8分)
示例二
方案:“民主共和”“社会主义”。(2分)
发展变化:探索主体由资产阶级发展为无产阶级.由中国国民党(同盟会)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由三民主义发展为马列主义,革命前途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的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
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迎来“黄金时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渐中国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逐渐发展壮大,走向成熟,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8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