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斯诺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刘和珍烈士遗像
杨德群烈士遗像
三·一八天安门前集会
游 行 队 伍
请 愿
与卫队对峙
血 衣
背景资料
1926年3月18日,天色阴沉,寒气逼人。这一天,北京各界人士包括刘和珍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和北京各大专院校学生为反对日本军舰闯进天津、炮击我大沽口炮台及“八国联军最后通牒”,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去执政府请愿。当游行队伍抵达段祺瑞执政府国务院东辕门时,早已戒备森严的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三一八”惨案 。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第一、二小节 :
本文的写作缘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三、四、五节 :
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第六、七小节 :
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第一、二小节: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悼念、祭奠遇害者
唤醒庸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①青年的血:
艰于呼吸视听。
②文人学者:
悲哀,出离愤怒。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二
真的猛士?
哀痛者和幸福者 ?
惨淡的人生?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为国为民哀痛;为国为民而牺牲,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
真的猛士
哀痛者和幸福者
惨淡的人生
一、刘和珍事迹?神情举止的词语?品质、精神、性格?作者情感?
●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反抗”
“微笑”“温和”
“黯然”“泣下”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有责任感
●前往执政府请愿
并被戕害
——“欣然”
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默无声息的缘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惨象
流言
号召爆发,号召反抗。
默无声息地忍受,走向灭亡
沉默到极点便会爆发,人民会起来反抗
大量的木材 :
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才能前进一小步
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