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3-03 22:4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左旗第八中学教学学案
学科:地理 年级: 八年级 主编:王蓉 使用教师:王蓉 刘晋铭 审核:刘晋铭
授课内容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课时
3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重要的铁路线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3.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记住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4.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路线。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记住重要铁路干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导 学 流 程
备注
自主
达标
学习
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使用火车、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等工具的运输;
人们把交通运输比喻为经济发展的“__________”;
历史上我国的四大“米市”是: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交通运输可以把人和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自行车、________、 ______ 、_______ 、 _______等是运送人和物的工具;
8铁路线、______ 、_______以及_______就像人体中的血管一样,遍布祖国母亲的肌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__________”,他们相互交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9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 ,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 ;
10上海等大城市都有国际机场,与国内、_______许多城市有密切的联系,形成了海、_____ 、_____立体化的交通;
11纵贯我国南北的铁路运输大动脉:京广线、________和_______,与长江黄金水道交织,便于水陆联运;
12在各种交通运输中,_______ 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分布全国各地,通向城市、______ 和______,并与海港、________、 ________ 构成交通骨架
展示后的问题
互助
交流
1. 读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我国铁路大致呈“五纵三横”的格局,写出相应的铁路线名称
“五纵”:
①.____ __(北京--哈尔滨)、
____ __(北京--广州);②.____ ____ (北京--上海);
③.________ (北京--九龙);④. ________(焦作--柳州);
⑤.________(宝鸡--成都)
_________(成都--昆明);
“三横”:
①.________(北京--包头)、________(包头--兰州);
②._____(连云港—兰州)、______(兰州—乌鲁木齐)、
______(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③.___ __(上海-杭州)__ __ (杭州-株洲)__ __(株洲-贵阳)
____ _(贵阳-昆明)
2.设计旅游路线。
一旅游团从乘火车上海出发,前往拉萨(参观“布达拉官”)。他们最适宜的路线应该是:经 线到徐州(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经 线到兰州,途中经过古城西安(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再经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线 线到达拉萨。待他们返回到兰州后,又想去领略蒙古大草原风光,可乘火车经 线到包头(短暂停留后),再经 线到北京。最后从北京乘车经 线返回上海。
3.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火车
汽车
飞机
船舶
价格




速度




运量




教师点拨和讲解
检测反馈
(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1.选择题:
⑴.下列地区中,交通运输网最稠密的是:
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东部地区  D.西部地区
⑵.我国目前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
A.水运运输  B.公路运输  C.铁路运输  D.航空运输
⑶.属于东西走向的铁路干线是:
A.京九线   B.京哈线   C.陇海线   D.焦柳线
⑷.京广线和陇海线的交会城市是:
A.兰州   B.郑洲 C.徐州   D.广州
⑸.武汉有5万吨大米要运往上海,适宜的交通工具是:
A.飞机 B.火车 C.汽车 D.轮船
⑹.下列货物中,最适宜由汽车短途运送的是:
A.10万吨钢材 B.1000头生猪 C.1吨水果 D.1万吨大米
2.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①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⑴.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 运送;⑵.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短途运送的,多采用 运输;⑶.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选择 或 运输;
②在空格里打“√”
货物类别和数量
起点到终点
铁路
公路
河运
海运
航空
两箱急救药品
北京—拉萨
1吨活鱼
密云水库—北京城区
50吨钢材
上海—济南
1万吨海盐
天津—上海
10万吨大米
武汉—上海
学生
收获
教师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