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5第一专题课件(打包下载)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5第一专题课件(打包下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03 22:43:13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筛选重要信息。 一、导入新课
  1895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
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一书的第一版一千二百五十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许多读者因买不到它而悻悻然。原先不甚乐意承印它的出版商突然精神一振,又再版三千册,也很快卖光了。欧洲各国不少读者还要求邮购。这在当时确是罕见的。
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查理士·达尔文的头一部巨著。 二、新课推进
㈠解题:
⒈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⑴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⑵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⑶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
⑷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⒉关于“导言”。
导言即绪论。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⒊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⑴关于作者:查理·罗伯特·达尔文
(Charles Robert 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 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骏马征服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摘自《辞海》(1999年版)? ⑵进化论 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生物的进化
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
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
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
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
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
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
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
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
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1999年版) 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环球旅行路线图
㈡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⒈本文需要注意的词语。?
琐屑: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研究讨论。传布:广泛散布。⒉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
?????????????????   整理成书的过程⑴??
???  ?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⑵??
   (1—3)????内容过简的原因⑶??
????????????????????  物种由演变而来⑷?
??  ?基本观点???介绍研究的方法⑸??
??   (4—7) ??家养变异的作用⑹?
??????????????????   强调观点的正确⑺??㈢删繁就简,重点突破:
⒈筛选作者主要观点。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创造论在事实上决不能成立。?
③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
④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信息的整合:①与②、③意思相同,③表述更加严密,因此就保留③④?。⒉完成对第四、五段相关信息的筛选
关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两段文字来说,初步的辨析,可以概括为四点:研究目的,研究价值(意义),研究途径,研究结论。其中“价值”是现成的,“目的”“途径”与“结论”是概括出来的。?
研究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结论: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⒊筛选相应语句,说明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①进行长期广泛的实地考察。?
②敢于怀疑与否定不符合事实的陈腐学说,敢于创新知识。?
③耐心搜集大量浩繁的材料,加以整理研究。?
④精细地研究事实,专心思考,冷静判断,把每个观点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
⑤解决困难问题,要选准突破口,为进一步研究寻找最可靠的线索。?
⑥研究超过要不断充实,不断完善。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⒈理解信息间的关系:指代和被指代的关系,解证和被解证关系。?
⒉筛选关键语句特别是文中一些长句,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⒊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一、?检查作业情况。
⑴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指代第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⑵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第五、第六两段都是针对“家养变异”的问题来说的。作者把这一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原因应是“家养变异”对于研究物种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这样的合理推想后,我们就可以把“家养变异的意义”作为本题的答案了。即家养变异可以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⑶为什么某些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明确:“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⑷辨析选择(理解信息间的关系),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植物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二、筛选关键语句?。
⒈科学论著的特点在于科学性,表述极其准确,遣词造句无不严谨周密。理解性的筛选,主要就是筛选关键句。抓住关键句,就能准确把握信息。
什么是关键句?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
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 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⑴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⑵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⑶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类型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第2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
 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⑵“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其中“又”“当时”是关键词语。?
明确:①“又”字透露达尔文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他有永不满足的科学精神。?
②“当时”可见达尔文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完善的,他总是不断超越自我,一旦有了新的发现,就修正自己的观点。?
⑶“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明确:其中“窜入”?是关键词语。说明如果还有错误,那不是由于主观疏忽,乃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⒉辨析长句所包含的复杂信息。?
短句的信息量小,不难辨析;长句的信息量大,较难辨析要分析长句,化长为短,变难为易。
?分别选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
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2)如果把象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请分析下面的句子
⒈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1)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2)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
3)说明了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⒉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又”,说明作者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搜集资料。
“当时”,与“现在” 相对而言,用“当时”强调的两层意思:一是达到当时的水平,二是现在认识又有所发展。
⒊ 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又”,说明作者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搜集资料。
“当时”,与“现在” 相对而言,用“当时”强调的两层意思:一是达到当时的水平,二是现在认识又有所发展。
⒋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体,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它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A 以槲为例,说明一切事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B 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 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它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它生物的关系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⒌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个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1)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证据”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连用,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2)不能。“叙述”能使人了解的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
⒍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的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能鲜明的体现出作者的严谨、周密。
另一方面,作者在这句话中又用“一”“最” 两个词语表现了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三、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和评价?: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引起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试从课文中筛选出符合辩证法基本观点的例子。?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例子:生物相互间有亲缘关系,而且互相适应,即使它们的胚胎也有相互关系,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也有相互关系。?
②?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例证:生物的种不是不变,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生物都处在不断变异的过程中。?
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例证:生物变异是遗传的变异,物种变异最重要的条件是自然选择。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不是引起变异的唯一原因。?四、课堂小结:
㈠《物种起源》的深远影响
⑴马克思: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的根据。
⑵恩格斯: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⑶李卜克内西: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一个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喧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
⑷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论据。㈡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
文章内容 人格魅力
1 整理成书的过程——刻苦钻研的精神
2 提前发表的原因——实事求是的精神
3 内容过简的说明——谦逊审慎的态度
4 物种由演变而来——严肃认真的态度
5 介绍研究的方法——亲身实践的精神
6 家禽变异的作用——尊重事实的态度
7 强调观点的正确——毫不动摇的决心希腊的创世主之一——主管谷物的女神达尔文环游世界时
观察到的龟和鸟类达尔文在伦敦的乡居 1840年的达尔文晚年的达尔文甲虫 样本 达尔文的望远镜。连同他的笔记本、枪枝以及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都是年轻的博物学家达尔文的重要的装备课件12张PPT。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有《鸟与文学》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章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说明的顺序,从总体
上把握文章的内容。2.学习和理解文中引用及其它
说明方法的作用。3.理解作者把条理性、科学性、
知识性和文学性统一起来的写作
技巧。(贮藏)发展树谱移植产地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幼时对荔枝的印象写起?
亲切活泼 构成悬念借以为纲 提供依据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又有什么作用?第8段为什么在介绍荔枝肉之后插入一段关
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引用杜诗的作用?果肉特性 解决变质变质旁证 穷奢极欲 引用
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
分类别 作诠释 画图表
下定义 摹状貌 作比较常用的说明方法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绚丽的色彩
热烈的景象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色白质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
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不耐贮藏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仙人本是海仙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性喜温暖
很难北移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发展荔枝
造福人民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常作岭南人1.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2.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润滑,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3.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
4.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A 作比较 分类别 列数字 作诠释B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下定义C 引用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D 引用 分类别 列数字 下定义A 引用 列数字 引用 作比较B 举例子 引用 分类别 列数字D 举例子 引用 打比方 列数字C 作诠释 列数字 引用 举例子1.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
2.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已子”的谚语。
3.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
4.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作 业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课件37张PPT。斑纹周晓枫  《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周晓枫作者心语  周晓枫,女,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后调入北京出版社,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   2004年,周晓枫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散文:《后窗》(《散文》11期)、《黑夜书》(《花城》4期)、《渗透》(《天涯》6期)、《针尖上的天使》(《美文》1期)、《某年春》(《作品》12期)。周晓枫认为,散文应该是“活性的、音乐性的、解放性的”,她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如《后窗》是关乎电影的精神叙事,更关乎个人生命中那些细小的转折、真实的片段;《黑夜书》中,谈到了与黑暗相连的月亮、鬼怪、角落里的妓女、流浪儿、梦里的小仙等,这一切都存在于作者诡秘的意识、无边的想像、在梦幻与现实间飘荡的精神梦呓之间,各种感官、欲望、图像因黑夜而变得如此敏感丰富、摄人心魄。近年来,作为新散文运动的一员主将周晓枫,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尤其是众多信手拈来、云谲波诡的比喻)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以及被智慧的光芒照亮的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被称为感性的思想者。  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对散文艺术的丰富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她的体验和思考表现了一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所作的努力和面临的难度。她的视野也许可以更为广阔,更为关注当下的具体的生存疑难,当然,她的艺术和语言将因此迎来更大的挑战。  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文题解析1、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
2、抽象的: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蛇著名的长腰,……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的图案,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研习文本1、充当寓言家;
2、运动时的种种几何图案;
3、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
4、没有听觉。研习文本如何认识和蛇有关的文化?  文章引述故事,创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它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和审美意识。因为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研习文本文章写出了蛇的哪些生活特点?1、身体柔软富有弹性;
2、容易攻击或报复,且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研习文本在写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列数字:1/25秒;
2、引用:“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
3、举例子:一条蝰蛇。研习文本作者探讨出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研习文本除了蛇,文章又描绘了哪些动物的斑纹?  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近海深层鱼类鲑鱼螺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 瓢虫变化多端,变化最多的是眼斑灰瓢虫,有将近200种变化。同种瓢虫前胸背板和鞘翅上的斑纹变化常常很大,使人误以为有很多种。斑纹的变化多是由基因控制的,一些种类的遗传规律已基本清楚。我国著名的动物遗传学家谈家桢院士在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异色瓢虫的斑纹遗传规律,对遗传学做出了贡献。异色瓢虫(上图)共有一百多种变化,在北京就可以找到50多种变型。排布的圆点鹰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长颈鹿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虎生动的皮毛豹让人晕眩的圆斑研习文本作者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探讨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在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说明中发现,虎一般单独生活,而被捕食动物几乎都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 肉食者(猎食者)
素食者(逃亡者)拟态本领研习文本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 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草地上黑白花斑的奶牛随身佩带醒目的条纹和足以将我们致死的螫针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奶牛与毒蜂:善与恶;
美女与疱疹:美与丑;
母亲与遇害者:生与死。碾砣上”巛”形的石质花纹窗户上童话般美丽的冰花地球布满褐色的古怪斑纹研习文本文章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 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研习文本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及作用?  内涵:“神”即大自然,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作用: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本文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景象,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主题表述1、以一驭多,自由洒脱;
2、多种表达,多面展示;
3、绘声绘色,富有诗意。感悟写法你认为《斑纹》艺术表现上存在哪些不足?一、意象的过于稠密,反而冲淡了艺术感染力;
二、过分依赖于知识,削弱了人性与情感内涵;
三、语言的华丽繁复,设置对思想表达的障碍。质疑探讨  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当代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作品评论  《斑纹》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
  在她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
  周晓枫是个心无旁鹜的写作者,完成《斑纹》的写作后,她希望拓宽一下创作路子,力求打破唯美的书写,跨入更广阔的写作视野。
      周蓬桦《绚丽的版图--〈斑纹〉阅读》作品评论课件26张PPT。瓷 器景泰蓝景泰蓝的制作景泰蓝的制作
胎∶ 铁砧 铜器作∶ 粘


焊 掐丝 有谱∶ 蘸

釉料 铀 铬 硒

铁臼 和水 舀 瓜楞 tāi zhēn zuō zhān
器物的粗胚 作坊
nián
hàn qiā zhàn
大致的准则、把握
yòu yóu gè xī
jiǜ huò yǎo léng字词熟悉 叶圣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他是文学研究会的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他又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童话作家,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主编过著名的《中学生》杂志,所以后来成为国内有名的语文教育学家。作者介绍 作者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就在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即将到来之前的一天下午作者参观了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回来后写下了这篇文章。写作背景常见说明方法1、下定义(定义说明)例: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
能量的物质。 严格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
的含义(内涵)及使用范围(外延)。2、作诠释(诠释说明)对事物作一般性解释、说明。例: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3、作比较(比较说明) 将一事物或事理与另一事物、事理进行比较,找出区别,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 例: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4、打比方(比喻说明) 借助比喻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 例:许多水果样子十分古怪,有的壳上和着茸毛,有的果皮像是蛇皮。5、举例子(举例说明) 选取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事物。 例:至于方形或是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6、引用说明引用资料来充实说明的内容。例:群众把会发生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7、列数字(数字说明)运用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阐释事理。例:波萝蜜一个可以重达六七十斤……8、画图表(图表说明) 用图画、照片、示意图或表格来说明事物
或事理。例:略1、景泰蓝命名原因?① 这种工艺品流行于明朝景泰年间;② 景泰蓝当初的颜色大多是蓝颜色的。文 章 结 构 层 次写作原委(1)制作过程(2~16)
操作特点(17)总起分说总结制作过程(2—3段)(10—13段)(14段)(15段)(16段)(4—9段)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详写)(详写)开头第二步该说以后没完轮到椎打 接合上铁架 送炉膛 烧粘铜丝 烧焊 煮、洗研磨色料 涂色料 干燥金刚砂石水磨 磨刀石水磨
椴木碳水磨 电镀打磨粘烧填镀景泰蓝的特征∶它是一种制作工序很繁复、精细的手工艺制品。 本文按照 顺序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说明景泰蓝手工制作的繁复和精细,反映了制作工人手艺的精巧和这种工艺品的珍贵。课文小结工艺流程2、课文详写“掐丝”、“点蓝”的原因?①这两道工序最有特色,最能体现“繁复”、“精细”的特征,详写能突出景泰蓝特有的制作过程。②这两道工序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序,它们直接影响着制品的质量,决定着制品的特色。3、重点段落分析(说明方法)①第二段解释说明(……为的……)举例说明(圆盘、花瓶、方形、长方形)②第四段诠释说明(第二步工作叫掐丝,粘在……)举例说明(譬如粘一棵柳树吧,……)比喻说明(每片叶子……括号)比较说明(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4、线条画一般是繁笔的三条科
学道理是?①“景泰蓝要涂上色料……有了界限。”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时候就会裂.”③“还有,一种器物……色料剥落。” “现在在表面粘上繁……就不至于破裂、剥落。课堂作业:1、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作诠释)2、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列数据)3、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作比较)4、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象
画家的画桌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打比方)再见课件20张PPT。《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杨焕明,1952年10月6日生于浙江温州。1982年在南京铁道医学院生物系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遗传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到法国马赛免疫中心人类分子遗传实验室进行研究。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洛杉矶大学加州分校攻读博士后。1997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伦理委员会委员,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秘书长,中国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
杨焕明教授与于军、汪建等创立华大基因中心,为中国争取了人类基因组测序1%的任务,并提前完成。不久前他们又对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稻进行测序,在2002年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被国际生物学界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2002年《科学美国人》把杨焕明评为年度科研领袖人物。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项世界性重大科学工程,旨在得到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核酸序列,鉴定人类的全部基因。人类将通过此项计划的实现,破译生命“天书”,解读了人类自身的奥秘。
特别引人关注的是继美、英、德、日、法之后,中国是第6个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国家,虽然中国参与这一计划最晚,而且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科学家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已经按照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拿到了3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对碱基的“工作框架图”。 21世纪第一项伟大的科技成就人类基因工程蓝图? 由美、英、日、德、法、中六国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创举之一。其核心内容是测定人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从而获得人类全面认识自我最重要的生物 学信息。1999年9月1日中国正式加入该计划,承担了1 %人类基因组(约三千万个碱基)的测序任务。 ? ? 2000年6月26日,六国相继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
?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带动和促进生物产业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是显而易见。她着眼于基因组的整体理论、策略、技术,前所未有的加速了人的新基因发现及其功能研究的速度。生命科学开始了以DNA序列为基础的,以生物信息学为导向的新纪元。 ?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对未来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论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人们将从基因组和比较生物基因组的水平,而不是孤立的、单基因水平,来重新探讨和认识生命的进化、遗传、发育,生物和环境,脑功能等重要生物学问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简介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产生与“肿瘤计划”的搁浅是分不开的。美国从70年代起启动了“肿瘤计划”,但是,不惜血本的投入换来的是令人失望的结果。人们渐渐认识到,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人类疾病都与基因直接或间接相关。测出基因的碱基序列,则是基因研究的基础。这时,科学家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零敲碎打”地从人类基因组中分离和研究出几个肿瘤基因,要么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全测序。1986年3月,杜伯克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测序人类基因组》的文章,这篇短文后来被称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杜伯克说,正确的选择是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全测序,这样大的项目也应当由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携手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产生的背景四张图:物理图、转录图、遗传图、序列图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解读人的基因组上的所有基因,共分析23个染色体DNA分子中的四种碱基对。30亿个碱基对是一个很长的序列,为了更好地搞清这个长序列,需要有其他辅助工作配合。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分为两个阶段:DNA序列图以前的计划和DNA序列图计划。序列图以前的计划包括物理图、转录图、遗传图。 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解读的四张图阅读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第1段: “重大工程”、“科学计划’’
第2段: “具体目标”、“基础”
第3段: “意义”
第4段: “第一是规模化’’
第5段: “第二是序列化”
第6段: “以序列为基础”“特点”文章每一段的一些关键词都有助于我们把握相应的关键信息第7段:“第三是信息化”
第8段:“第四是医学化”
第9段:“第五是产业化”
第10段:“第六是人文化”
第11段:“冲击”
第12段:“共同的基因组”、 “保护”、 “平等”第13段:“共同财富与遗产”
第14段:“隐私”
第15段:“自然进化的产物’’
第16段:“知情权”
第17段:“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
第18段:“基因安全” 依照这些关键信息,文章的大致脉络是先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接着是这一计划的意义,最后是谈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交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第二部分(第3—10段)从六个方面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意义。
第三部分(第11—18段)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之后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1—16段)说明人类基因组计划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明确基因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人类在遗传上是平等的,应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第二层(第17—18段)阐述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强调基因安全的重要性。讨论: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总体上是总分结构,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归纳总结、分纲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中心思想 文章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宗旨,分析了人类的遗传信息,全面介绍了这一计划的重大意义,为人类对自身的生命研究提供了基础。说明方法下定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1节)说明方法列数据: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政府于1990年10月正式启动,然后德、日、英、法、中等5个国家的科学家先后正式加入,现在已经有16个实验室及1100名生物科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 (1节)说明方法举例子:
“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特异性生物灭绝武器。举几个例子:从人种来说,白种人中不少见的对艾滋病(AIDS)病毒的天然免疫功能,但在亚洲人(黄种人)中还没有发现或极为少见。” (18节) 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完成课本上的[文本研习]题。
3、完成《学习评价手册》相关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