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强化训练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测评试题(word版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强化训练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测评试题(word版 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21 07:0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符号既可表示一种元素又可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H B.O2 C.Hg D.F
2、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在不断运动
3、中坝酱油是江油市的特产,距今有194年生产历史,其主要原料是大豆,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大豆及其制品因富含硒等矿物质而有防癌的效果。这里的“硒”指
A.硒原子 B.硒元素 C.硒分子 D.硒离子
4、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A.Zn B.Ag C.N D.Na
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有关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分子
B.电解水属于化学反应——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D.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6、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氧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组成元素不同
B 金银花开,香满邑城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蔗糖放入水中溶解 蔗糖分子分解了
D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 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A.A B.B C.C D.D
7、每盒20mL“百菲酪”水牛高钙奶中钙的含量为240mg,这里的“钙”指的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8、下列关于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看似庞杂无序的化学物质均统一于种类有限的元素之中
B.原子、分子理论是重要的科学思想工具
C.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原子的性质
D.跟卢瑟福原子模型比较,道尔顿原子模型不科学,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不大
9、钠元素与镁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10、既可以表示一种物质,又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个原子的符号是
A.Cu B.O C.Ca+ D.Cl-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如图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填序号)。
(2)C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粒子符号为_______。
(3)E中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2、图 1 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图 2 是这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图 1 中A、B、C 所表示的元素分别在第四、三、二周期,元素所在的周期可以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___________确定的。
(2)硒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_。
(3)氧、硫、硒三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3、如图中A、B分别是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微粒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则该离子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_;
(2)若B微粒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y=___________,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4、已知碲元素符号为Te,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如图所示,请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列空白。
(1)X的值为___________。
(2)碲原子的质子数是___________。
(3)碲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_。
(4)碲元素的化学性质与 (填序号)的化学性质最相似?
A. B. C. D.
5、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以元素锶的原子做钟摆的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下图A是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图B是锶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
(2)图B中的X=_____,该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__。
(3)下图表示的微粒,与S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填序号);④⑤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构成粒子是______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4)锶元素的氧化物化学式为_____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镁的相对原于质量是24,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则等质量的镁、铝两种金属中,镁原子、铝原子的个数比是_____。
2、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A原子的质量为5.146×10-26kg,若A原子核内质子数比中子数少1个。求:
(1)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保留整数)
(2)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_____。
3、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而1个镁原子的质量为3.987×10-26kg。求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结果保留整数)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如图所示,在烧杯A中装有10mL浓氨水,烧杯B中装有20mL蒸馏水,并滴入了几滴酚酞溶液。用一个大烧杯将A、B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段时间后,B烧杯中的溶液变为红色。关于酚酞变红,化学探究小组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一:从A烧杯中蒸发出水蒸气,水分子运动进入B烧杯,使酚酞变红;
猜想二:从A烧杯中挥发出氨气,氨分子运动进入B烧杯,使酚酞变红;
猜想三:从A烧杯中挥发出氨气,氨分子运动进入B烧杯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1)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 ___________ 不可能,可直接排除,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
(2)为了探究另外两种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一张滤纸浸入酚酞溶液中后,悬挂在通风处晾干,用剪刀将其剪成两片 将其中一片干燥滤纸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滤纸不变色 氨气 _________ 使酚酞变红, 猜想二 _________ (选填“正确”或“错误”)
______ ________ 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猜想三 _________ (选填“正确”或“错误”)
2、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实验。
探究一:研究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
同学们进行图1所示实验时闻到氨气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如图2)。
(实验操作)
步骤一: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步骤二:向A、E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有橡皮塞的导管按图2连接好,并将E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图1实验中能观察到湿润的酚酞试纸变_______色。
(2)改进后的实验中使用了F试管,作用是_______。
(3)步骤二中将E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B、D试管中先出现颜色变化的是D试管,由此可得出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是_______。
探究二:研究分子质量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
(查阅资料)
①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会产生大量白烟,这是因为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
②氨气分子的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
(实验操作)
如图3所示,烧瓶A中盛有浓盐酸烧瓶B中盛有浓氨水,在长玻璃管外壁上用记号笔做了d、e、f三个标记。实验开始时打开弹簧夹a、b,一会儿后玻璃管中产生大量白烟,而且d处白烟最浓厚。
(分析讨论)
(4)d处白烟最浓厚,说明分子质量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是_______。
探究三: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部分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4所示。
(5)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①_______;②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不能表示物质,错误。
B、表示氧气,不能表示氧元素,不能表示一个氧原子,错误。
C、表示汞;汞元素;一个汞原子,正确。
D、表示氟元素;一个氟原子,不能表示物质,错误。
故选:C。
2、D
【详解】
花的香味来源于花瓣中有一种油细胞,它会不断分泌出带有香味的芳香油 。因为芳香油很容易挥发,当花开的时候, 芳香油就会随着水分一起散发出来 ,即该物质的分子向空气中运动,被人的嗅觉器管感觉到,人就闻到花香了,故选D。
3、B
【详解】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中的“硒”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硒”指的是硒元素,与具体的存在形态无关。
故选:B。
4、C
【详解】
A、Zn的元素名称为锌,由“金”字旁可知,锌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Ag的元素名称为银,由“金”字旁可知,银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N的元素名称为氮,由“气”字旁可知,氮属于非金属元素,符合题意;
D、Na的元素名称为钠,由“金”字旁可知,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A、过氧化氢溶液含有水和过氧化氢,是混合物,水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则含有不同种分子,故A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反应,则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C正确;
D、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是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故D错误。
故选D。
6、B
【详解】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B、金银花开,香满邑城,是因为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的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间隔增大了,故选项解释错误;
D、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变小,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7、A
【详解】
这里的“钙”不是强调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该元素;
答案:A。
8、D
【详解】
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看似庞杂无序的化学物质均统一于种类有限的元素之中,不符合题意;
B、近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是重要的科学思想工具,不符合题意;
C、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原子的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不符合题意;
D、跟卢瑟福原子模型比较,道尔顿原子模型不科学,但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对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
故选D。
9、A
【详解】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钠元素与镁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A。
10、A
【详解】
A、Cu为金属,由原子构成,故符号Cu既可以表示一种物质,又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个原子,正确;
B、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故符号O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个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C、Ca+为错误的离子符号,应写为Ca2+,不符合题意;
D、Cl-为氯离子的符号,也可表示一个氯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
(1) AC
(2) 得到
(3)40.08
【分析】
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已容纳的电子数。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符号表示元素符号,中间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方格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A、C为同种元素,因为它们的质子数相同,都为17,故填:AC;
(2)
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时容易得到电子,C中最外层电子数为7,故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C质子数为17,属于氯元素,得到一个电子后形成氯离子,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先写数字,再写正负,数字为1,省略不写,故形成的粒子符号为;
(3)
由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图 E 中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08。
2、
(1)电子层数
(2)Se2-
(3)它们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解析】
(1)
A有四层电子,B为有三层电子,C有两层电子,他们分别在第四、三、二周期,故元素所在周期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电子层数确定。
(2)
Se最外层6个电子,容易得到两个电子达到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符合为Se2-。
(3)
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3时,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是为4-7时,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故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氧、硫、硒三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等于6。
3、
(1)Mg2+
(2) 7 得到
【解析】
(1)
若A微粒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那么质子数比电子数大2,有12个质子,为12号元素镁元素,则该离子为镁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2)
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B微粒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y=17-2-8=7,该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4、
(1)6
(2)52
(3)Te2-
(4)A
【解析】
(1)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由图可知,X=52 2 8 18 18=6,故填6。
(2)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由图可知,碲原子的质子数是52,故填52。
(3)
由(1)可知,碲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的碲离子,书写离子符号时,先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形成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再写出电荷的电性,故碲离子的符号写为Te2-。
(4)
碲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其所属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由图可知,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为6,与碲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故填A。
5、
(1)87.62
(2) 38 Sr2+
(3) ② 离子
(4)SrO
【解析】
(1)
元素周期表表格中,中文名称下方数字即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填87.62;
(2)
B为锶元素的某种粒子,则X表示锶元素的质子数,有元素周期表表格数据可知,锶元素质子数为38,故填38;
该粒子核外电子数为2+8+18+8=36<38,故该粒子为阳离子,故填Sr2+;
(3)
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故与S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锶为金属元素,①为氦气,书非金属元素,性质不同),故填②;
④表示钠原子,⑤表示氯原子,则④⑤形成的物质为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填离子;
(4)
锶原子最外层为2个电子,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两个电子,表现+2价的化合价,故氧化锶的化学式为SrO,故填SrO。
三、计算题
1、9:8
【分析】
根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解答本题。
【详解】
由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质量之比;相同质量的镁和铝两种金属中,含有镁原子和铝原子个数比为。
2、
(1)31
(2)15
【分析】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
(1)
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种子数的和,根据(1)中的计算可知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又知A原子核内质子数比中子数少1个,A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16,质子数是15,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故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5。
3、解: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1个镁原子的质量为3.987×10-26kg,
因此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答: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
【分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原子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详解】
解题过程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一 烧杯B中本来就有水,已证明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不能 错误 将其中一片干燥滤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 红 正确
【详解】
(1)实验猜想一肯定不成立,原因是烧杯B中本来就有水,已证明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2)将其中一片干燥滤纸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滤纸不变色,说明氨气不能使酚酞变红,猜想二错误;该实验室的目的是探究使酚酞变红的物质是氨气还是氨水,需进行对比实验,所以该实验的设计是将其中一片干燥滤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放入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中,滤纸变成红色,说明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猜想三正确。
2、红 对照实验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慢 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详解】
探究一:
分析讨论: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湿润的酚酞试纸处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改进后的实验中使用了F试管,作用是:对照实验,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3)步骤二中将E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B、D试管中先出现颜色变化的是D试管,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探究二:
分析讨论:
(4)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不断运动,d处白烟最浓厚,说明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d处相遇,氨气分子的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慢;
探究三:
分析讨论:
(5)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部分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形成颜色均匀的混合溶液,且混合溶液的体积小于原红墨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且分子之间存在间隔。